文昌帝君:論劫運、劫數及化解方法(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聖賢法語》欄目202篇

文昌帝君降

文昌帝君像

劫之概論

  劫數之於修道子,即如學子之考期,是一個無以避免的例行公事。古來修道者,在即將功果圓滿、靈神已達、可契天地融匯一體之際,可上窺天數,而選擇自己受劫、應劫的方式,以解脫皮囊,飛升證道。

  由此可見,劫數的產生,在天地間,可謂一體之間的一環,亦即劫數產生的時機,由天運的運數所支配,而修道子得知劫運之降臨,可選擇應劫的方式。際值今日末法時期,劫數或因人心不善,功利作祟,產生利害關連,而引發廣泛的響應,因而劫數亦相對增加於日常道程之中,不似古代修道子,因各自潛修,閉關不出,而劫數集中於一環。

  此中分際,有利有弊,但不在本書範圍,故不予贅述,僅就如今修道子所面對劫數,如何去行持,而加以闡述。

了劫

  劫運,既然無可避免,大道又非修不可,那麼只有把劫數了斷,才是正本清源的法門。鸞門屬普化道場,乃入世行持,非出世自修的道場,因廣結善緣,遍行功德,亦因而了劫,更是當務之急;因而了劫之方法,亦因此列入心法之一。

  劫運,既出諸天地運數,人為三才之一,天地人一體,故息息相關。換言之,劫運來臨,天地人同受變動,就好比地層震動,山川景物俱受影響。是以,鸞門修子,必須體悟了劫,在道程的重要性。首先,就了劫的程序,加以說明:

  1、劫數本不可知:前述已有說明,必須修持到某種境界,才可能窺知天數之劫運,故修子不知其劫何以來,何時來,但事物必先有其微兆,劫運亦不例外。修子在道程之中,有所反常,即可列入微兆之一:比如說,一個修行者,對法門的體認,本來平實,但忽然受外來力量(如:外宗理論、他人影響),而產生猶豫,都必須謹慎引發數運的契機。

  2、劫運已臨:頗多修行者,遭遇劫數,大多咎由自取,比如說:謗道,口語逞機鋒,雖然言語之間,有可能無心所致,但卻容易因不善念,而啟動天地運數,遭致劫運。

  再譬如說,因不善念,遭致橫禍,導致不能繼續行道,敗壞道根。諸此種種,俱是劫運。如何避免劫運?此即為了劫。前述已說明,鸞門乃廣結善緣,遍行功德,了劫之道,就在其中。鸞門之修持,不能著重於閉關自修;因為天命之所以畀降鸞門,就在「普化眾生」這個使命。

  所以,鸞門修子一舉之間,不但盡到代天宣化的職命,更為自己實踐了劫的法門。此後第四卷各章,將陸續討論此一主題。

劫之由來

  劫數之由來,有兩大主因:

  其一、即為天運之數,天運每有交替之時,必有各種因緣之交錯,而產生重大之變數;比如天災之風、水等災害;比如人禍,如戰爭及重大紛爭等。

  其二、即為人間之怨力,人心不善,迭種孽因,冤怨之氣不散,乃凝聚成力,啟動天地運數伏下人禍之遠因,肇始劫數之降臨。

  人生於世,乃秉持一連串之因緣,展現輪迴果報之事實,而各人之因果,累積個個之怨因,無以一一償報,乃形成一個劫數,以了斷因果,如前有大客車翻覆、或飛機失事,輪船覆沒及天災等。以一個浩劫,了斷多數的怨因,以上俱為劫數之由來。

  由此亦可說明,劫運在人生過程中,幾乎難以避免;因為一旦轉生為人,必然背負許多因果,而其間因緣,容或有善惡;善因緣,得其福報,惡因緣,若過重或牽連過廣,則是劫數中人。觀乎於此,非止一般眾生,俱在劫數之中,即是各宗脈修道子,亦無可倖免,因而明乎劫運之由來,必須行持於了劫與避劫之道。

避劫與了劫

  劫之由來,既知與人生過程之密不可分,而避免受劫數之侵害則為每個人在人生過程中,欲求平安順泰的一個重要關鍵。如何避劫,即是在不種因緣,因緣成數,必將遭受劫運,這是預防之道。而在劫數已經形成,尚未發生的過程,就是避劫的重要時刻。

  一般人,都不能夠知道自己所要面對的人生,或者機遇,甚至劫運;在懵懵懂懂之間,渾渾噩噩的過日,所以在日常之間,不論身處任何宗脈的信仰,都有一種教導人們懺悔的儀式。因而,佛、道、耶、回等教門的宗教儀式中,懺悔屬一門修行的課程;而儒門聖哲,亦大力倡行「省思」,這也是一種懺悔的工夫。是以,避劫的方式,懺悔是其一。

  在各宗脈之間,除了有出世的少部份自修自得之外,大部份宗脈,都是投入醒迷壽世的入世作法,以普度眾生、同登覺岸為目標;因而在如此環境之中,力行功德,則亦是避劫的方式之一。在前文中,已述及劫數之產生,必與運數有關;而運數之好壞,與各人行持善惡因緣,亦有間接的關係;因而行功了願之間,善因緣廣種,可避免啟動惡因緣,亦達成間接避劫的要素。

  避劫,字義上有消極的意義,但一般人,在劫數之不知從何而來,何時要來,只好以消極的避之為上。如果知道劫從何而來,何時要來,則可積極加以了劫。劫之由來,在各人命象之中,大都有其定數;雖然,劫之大小,可隨人生過程的因緣、運數等,而轉變大小輕重,但其劫之不可免,乃是已經注成命象的一環。

  所以,掌天地生靈運數的仙佛,知道人生的劫數可以預示各人了劫之機。自修有成,上窺天運,得其神通,則可以預知劫數之何在,而預先了劫。得靈通,如福至心靈,慧根深種者,雖未盡知悉劫運之所在,但預先了劫,亦非不可能。一般眾生以及一般修道子,即是在此之列。

  因而,吾加以詳述如何了劫。了劫,即是以本身人生過程之中,諸般折磨,加以消抵本身劣根性以及戾氣,以使本身更趨於純善,而消除劫因。吾今夜末述所及,僅乃提示,下期再作專文,分類詳述之。

了劫了因

  劫運之生,於茲已述,劫運之來,亦已闡明,則了劫可謂即是了因。因果之牽連,在於數運所形成之現象,而其現象,如若傷伐及個人,即是劫數。今日此篇,再將了劫之方式,作分門別類之結論。大致可分成三大項:

  1、從劫運之未生,而先消弭:劫數之因已種,其發生則是時機問題。換言之,個人之人生過程,當在劫數之因緣,等待其啟發因素之時,既有其因,相對然,亦可先弭其禍。吾舉例而言,如果一個人註定此世,有遭受色劫之運,在其未生之際,可從防範不二色之消極,與去於廣行勸戒他人犯淫之積極作法,以達到行功消弭業因,進而使劫運無從發生。

  2、劫運之已發生:當個人遭受劫運之時,未必罹劫必定喪命;而劫數之後,所牽引的力量,仍在持續之間。那麼首要的即是懺悔。以一顆精誠的懺悔,使心凈化,使身凈化,使業凈化。即如絕緣體,隔絕導電體一般,使劫運的力量與身體,保持一定距離,才不致繼續惡化,才能夠行功,以徹底消解此一劫因。

  3、因劫:劫運有其端倪,亦即將生未生之際,俱有其異跡可尋,在因果報中,每個因果將生未生之際,有其兆示,相對的,劫數亦有此理。因為無形力量,將要干擾有形物體,所必然產生的現象,就像天將下雨,天色必變,其理一樣。因而眾生須時刻去觀察,己身所言行以及周遭事物的變化,更應該存著懺悔行功的心態,去截斷因劫的氣數,但這不是因劫的方式。一般眾生,大都受到苦磨,比如說:事業不順、感情波折,甚至身體病痛,這些才是因劫。

  換言之,每個人,每一件磨難,都可以把它視作了斷劫運的契機。吾舉例而言,有所欠債之時,一次還清,及以分期付款還清,其間分別及輕重,即可作最佳比喻。當一個人的人生過程,時時刻刻都有在受苦磨,那就像欠債,分期付款,雖然多付利息,但不會一次還清,那麼沉重;而若一個人沒有或多或少的還清欠債,當一次討債的時候,其沉重可想而知。是以故,吾在本條項中,即已述明,必須懺悔行功,必須將日常的苦磨,當作了劫的修持,那麼才能輕鬆去面對它。

劫與解

  劫之概念,吾亦已闡述分明,諒必眾生有所體認,當然劫之降臨,在眾生各人之人生過程,是一種噩運,但是卻是修道子終竟歸宿之前的一個解脫。

修道之人,欲求功果圓滿,必行修習內果外功之三仟功八百果,始得證道;這其間的含意,不外先以入世的行持,以菩薩行道,而印證大道心法;所以,劫難是眾生的苦難,而修道子卻是他了斷因果的一個法門。

  昔日修道士,除了內修靈真之外,最為在意即是如何解脫皮囊,而使真靈飛升,超脫凡俗,因而有借行道積功之際,借兵劫而飛升,有借病劫而飛升,有借刀劫而飛升,更有修成金剛不壞身而肉身成聖等等。諸如上述,乃為昔日修道者,使真靈飛升之法。但際值末法時期,時運變遷法亦遷,昔日證道方法,在今日已有所變通,雖然行事有其變化,但其意義仍無所改變;劫,可以說是解脫皮囊的方式,亦可以說是解開劫數的變化。

  換言之,劫之降臨,是人人無可抗拒,但是卻可以借其力量,達到修道子尚有皮囊而無法達到的境界,所以劫與解是一體兩面,但是卻有其先決條件,即是修道子欲求借劫解脫,必須有精修的道程。是以故,修道在一個標準程度之上,比如有廿年的精修實煉,內性已升華至靈神凝聚,則可借劫解脫,此亦為修道之法門,成道之快捷方式。但是一般眾生怨劫、畏劫,均在不知其所以然也。

  今日吾將此述及,即是勉勵眾生,不必怕去面對它,重要的是要如何去借它的力量,完成己身道程的更高境界;吾並將如今修道子最常可見的時機情況,加以闡述:

  1、修道子在愈精修時,劫力日愈沉重,此意何指,蓋因如今末法時期,大道普傳,乃以人人相度為主要傳道方式,是以故,凝聚共業,乃造成業力沉重,個人分擔,故遭劫之力量,亦日愈沉重,所以精修之士受劫無怨,一則加緊行功,一則咬緊牙關,忍受拖磨,劫數分布其力不聚,則可劫劫過關。

  2、凡屬修道之人,遇有考關,處理不當,容易引成劫變,比如說:家庭考,未能冷靜處理,稍一不慎,釀成巨變,則本身更容易遭劫,此在任何一種考關,均是如此。

  3、病劫:病劫是眾生的噩夢,幾乎人所難免,修道子亦然,故病劫可謂最重,但是借劫解脫,亦屬終竟法門,凡修道之人,若果道程精修,遇上病劫,無可抗拒之時,病榻之中,謹記時時凝聚靈神,使其不散不渙;此在任何一個宗脈,均有凝神之法,在鸞門之中,即是以集中精神,達於一點,則可使靈神不亂;待病劫無可抗拒之時,皮囊解脫,則靈神飛升,不用墜入幽冥矣。

  綜此而言,借劫解脫,屬於心法中,動態的應用,屬於被動所致,因而必須精修實煉,以平時行持之功,屆時罹劫,容易解脫矣!

上傳日期:2013.11.24


推薦閱讀:

TAG:道德 | 道教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