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答 | 阻礙你做出正確決定的思維誤區

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怎樣能做出正確決定呢?


前兩天,和我們同學群的群寵聊天。

他說,不談戀愛的主要原因是,「年齡大了,怕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說,「要想明白,你不是沒有做選擇,你是選擇了不。選擇不,就是正確的嗎?」


這是阻礙我們做出決定、特別是重大決定的思維誤區。

我們不是沒做選擇而是選擇了不

不是只有「改變」是選擇。持續一種生活狀態、不邁入新的領域、不嘗試新的事情、不改變當前認知,也是選擇。

倫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電車難題,又有火車悖論等其他名字。情景本身很簡單,電車開過來,5個人在行進方向的軌道上,1個人在另一軌道上,是否要扳動道岔,救那5個人、而使另一個人死去?

這個思想實驗還有附加了其他條件的變形,比如那1個人所在的是廢棄軌道、原本該平安無事,比如把5比1擴大成100比1,等等。

這裡不討論人權、正義、道德等話題。單純說選擇本身,很多人簡單地回答「不動沒事,動了是謀殺」。而這正是我們做出決定前極大的誤區

無辜感」。

哎呀,我沒改變現狀,我沒動,我是無辜的,我沒動,後果不是我造成的,所以我不用負責任。

是嗎?

在那一刻,你目睹了這個情景、只有你能改變當下的狀況,那無論動還是不動,都是你下的決定;已經身在局中,無論死1個還是死5個,都是因為你的選擇。

想明白「所有後果是由我的選擇決定的」,只要你能說服自己——任何理由都行,比如人的生命不能以數量計算價值——說服自己而不虧心、不愧疚、不會不安,哪種決定都不是錯的。

所以,做決定前,請一定要破除自己的「無辜感」。

「維持現狀」不是自然而然,持續下去也是你做出的選擇。

該不該辭職考研?

該不該談戀愛?

要不要跳槽?

要不要離婚?

……

所有的問題,不是只有「改變」才是選擇,不是不去改變我們就毫無責任、毫無後果。不辭職、不談戀愛、不跳槽、不離婚等不改變現狀的決定,也是選擇。

選「是」,怕會錯、會後悔,那麼選「不」,就一定是對的、一定不會後悔嗎?

無論我們選哪個,時間都會流逝,結果終將到來。不做改變、選擇「不」的後果,我們就一定能愉快接受嗎?

辭職考研,可能成功,順利轉行、事業輝煌;也可能失敗,灰頭土臉、跌落坑底。不辭職考研,可能溫和,穩健升職、生活穩定;也可能頹唐,碌碌無為,懊悔終生。

分手離婚,可能遇到更好的人,從此美滿、幸福一生;可能再次碰到不合適的伴侶,還比不上原來那位,暗恨不甘。繼續關係,可能習慣後順其自然、晚年相伴;也可能屢敗屢挫,一輩子愁苦憋悶,甚至患上癌症抑鬱症。——還有很多中間態,比如繼續單身,偶爾孤獨寂寞,但心靈放鬆,再也不用糾纏於伴侶的瑣事……

最好的結果,最壞的結果,哪種我們更渴望,哪種「保底狀態」在底線之上,哪種失敗風險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

做決定前,我們需要把每一種選擇都完整地納入考慮範圍,不僅分析利,更要分析弊,不僅分析風險,更要分析機會。

若陷入「無辜感」的思維誤區,則只看到「改變」的負面後果而裹足不前,擔心自己因為選擇改變而多此一舉、多做多錯,卻沒想到不做也可能是錯的。

年齡漸長,不去相親戀愛,怕做出錯誤選擇。那幾年之後,孑然一人艷羨家庭,被逼到鼓足勇氣邁入婚姻市場,卻被相親對象懷疑揣測「條件這麼好,這麼大歲數都沒怎麼談過戀愛,這男的是不是有什麼病」,到那時,情何以堪?


如果,道岔那頭的軌道是空的呢?

放在電車難題里,相信大多數人都看得很清楚,既然能救,為何不救?

可放到自己身上,就不一定能看明白了。

記得之前看到一則新聞,年逾70的老奶奶想學樂器(或者畫畫?這不重要),旁人驚訝規勸,學這個起碼要5年,你到時候就75了,何必呢?

老人答,我學了,到時候我是一個75歲的會樂器的老婆子;我不學,5年後不是一樣75嗎,還什麼都不會。

在關於高考的問題中,也有類似的困惑:

離高考還剩100天了,還來得及嗎?

我現在只能考**分可是馬上就要高考了,現在努力還有意義嗎?

來不及,就不學了嗎?不努力,6月份不是一樣要高考嗎?現在去學,能提1分是1分,現在不去,你還想如何?

即使道岔那頭是空的,改變的恐懼感依然籠罩著我們,使我們猶豫著不走上前扳動。

記得提醒自己,我不是沒做選擇,而是選擇了不。


最後插入一個問題:

如何界定一件事情是不是適合自己做?有些事情可能是遇到困難但堅持下來就成功了,不適合自己的永遠都不會成功,該怎樣去判斷呢?

所有的事情要成功,都要付出努力,不付出努力100%不會成功。但付出努力後,有些事情可能90%能成功,有些只有10%甚至無限趨近於0.

無論最終結果來臨與否,我們都不知道精確數值,不可能把低於某個百分比的事全部排除掉。

我們能把握的,只有,對這件事的成功有多渴望,以及我們現在,能不能、想不想去努力。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成長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