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特殊行為方式/習慣/癖好/心理問題是由於當初的一時處境形成的?

附加條件:即使處境解除或者不再對自己有影響,這個行為方式/壞習慣/癖好/心理問題依然留存。

最簡單的例子:習得性無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其他例子:因為掉過東西而在以後刻意購買有內袋的大衣。


謝邀

我公眾號的一篇原創文章,和你的主題不完全相關,但有關聯,複製在此

不被干預,對於一個人自我功能的完整有多重要?

常有家長問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每次碰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不厭其煩地解釋注意力的集中或者說專註力是怎樣養成的。

假如一個孩子在玩耍時,家人任其一個人投入專註盡情地玩耍,不做任何干預;假如孩子在寫作業時,家人任其一個人塗塗寫寫畫畫,就算作業寫錯、書本塗鴉,不做任何干預;假如孩子在吃飯時,家人任其湯湯水水菜飯,稚嫩的手如同在玩遊戲,不做任何干預;等等。

這樣的孩子不論做任何事都沒有任何人干預他,他做任何事都能如此地投入和專註,他會注意力不集中嗎?所以說,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家人過多的干預造成的。

現身說法,或許是最有事實根據的。我在原生家庭中排行第二(關於家庭排行對一個人的影響,請閱讀我的另一篇文章《家庭排序之謎》),姐姐愛生病,妹妹愛哭鬧,處於中間的我不哭不鬧,疲於家庭生計和孩子照料 的家人,自然就對我這個不哭不鬧的孩子疏於照顧。

後來據鄰居們回憶說,我小的時候乖得很,放在座籃子里,東望望西看看,無人理睬就睡著了,誠然,這樣的養育方式在客觀上構成了對孩子的忽視,我從小是一個不被關愛的孩子。

這種不被關愛讓我體驗到愛的缺失,經歷過許多年的無感以及機緣 才最終獲得實現和漸趨圓滿。而在不被關愛的同時,卻讓我獲得一筆豐厚的人生財富:不被干預。

常和人說,我從小就像一株植物一樣自然生長,沒有任何人修枝剪葉,長成了它最自然的樣子。更有幸的是,奶奶是主要的照料者,而她是天然的道家思想:無為自然。她永遠衣著素凈、情緒平和。

這種不被干預帶給我的人生財富是:

一、做事非常地投入和專註,而且非常地享受這個做事的過程,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叫:有一種驚艷源自於專註。所以我有一個觀點,不要和自己的短處較勁,專註於發揮自己 的長處,將長處發揮到極致,你想要的會來到你身邊,你會體驗到生命的美好。

二、離潛意識近,明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活得很真實,尊重內心的感受,聽從內心的呼喚, 能為自己活著,能做真實的自己。本我和超我基本上不會打架,自我不會為難,所以內心平和而少有衝突。

三、從小自然而然地學會了與自己相處,有相當的獨處能力,在40多年的生命中,從來不知道孤單寂寞無聊為何物。

四、活在自己的感覺里,而非活在他人的看法評價中,也非活在世俗的功名利祿中, 一個人可以獨自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生活,只為一座城的舒適與安逸。

五、發自內心地熱愛生命,自覺生命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就算遭遇困境,也會覺得困境是暫時的、生命是美好的。

六、保持了一種求知和探索的熱情,對於心理學、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這個世界和居住於這個世間的人,充滿探索的興趣。可以連續4個小時不離凳子彈古箏;閱讀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餘時間;可以仰望天空的底色和雲彩的變幻;可以凝視一片樹葉的紋理和一隻蝴蝶的翅膀;等等。

七、邊界感清晰,我的理解:邊界感是一個人作為個體的完整性。不能隨意侵犯他人的時間和空間,也不允許他人隨意侵犯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從小不被干預,所以絕不會幹預他人,允許生命的存在方式有多種可能性。

小孩子就像一株植物一樣,它的生長只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它再不需要別的什麼了,難道它還需要一天搖三搖?它還需要一天澆三次水?它還需要一天施三次肥?讓孩子自然地成長吧,按它自己本來的樣子,它可以長成一朵花、一棵草、一棵樹、一片雲、一滴雨,花草樹雲雨是自發形成的,「自發形成」對於一個生命而言,有多麼地重要!因為這才是屬於他自己的生命,這才是他獨一無二的生命,這才無愧於他生而為人的使命:成為他自己!

人生是一個認識自我和尋找自我的過程。有的人自我沒有形成,他的自我只是一些碎片的拼接,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為什麼是碎片?因為這些碎片源自於他人的看法和評價,它不是完整和真實的。自我功能的完整是指什麼?他的自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完整悅納的自我(也即核心自我)。不被干預,便成其完整。無為而治,治國育人,普遍適用。

精神分析的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的一段話很好地描繪了「核心自我」:

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核心自我穩穩地站立在那裡。它會搖晃,搖晃是一種呼應,但只搖晃,根基不被動搖。


題主的經歷:

小時候父母不尊重隱私,老是看我寫的東西。為了加密自己的想法,我發明出一套加密方法,後來潛心研究密碼學。當然這套密碼的解密辦法我自己都忘了。

百度貼吧會識別圖片中的文字,我初中總是發東西被查水表的東西,於是研究國際音標、五筆碼、漢字,以此規避和諧。後來發現篆書字度娘沒法河蟹。與此同時在研究命理學的我發現測字這個神奇的玩意。自此對漢字和篆刻有研究。

當時夾縫中求生存的我,現在不再有如此處境了。我卻發現漢字、編碼、密碼學挺好玩,於是保持對它們的熱愛至今。

我一直丟三落四,小學經常忘在學校帶筆。於是家裡一套文具,包里一套文具


首先應該是自卑吧,因為生長環境和自己性格,會輕易否定自己,貶低自己,認為自己是父母所評定的垃圾,導致對什麼都沒有興趣。

再一個就是戀愛綜合症。長期一個人壓抑的生活,加上父親刻意指責貶低,讓我會很容易寂寞無助。所以喜歡身邊有一些溫暖的感覺,哪怕只是星星之火。


幹什麼都帶著耳機

即便裡面不放歌曲

走路 吃飯 逛街 一個人的時候。

因為我很喜歡自言自語…

鄰居看到了問我媽我是不是精神有問題

「她一個人在路上總是自己跟自己bbbb」

我媽說可能在打電話…

人家繼續追問「可沒見她帶耳機啊!」

於是…… 為了配合她們……

我幹啥都把耳機插耳朵里……

所以從此再沒有過xx家女兒精神有問題的傳聞………


小的時候玩打火機手被燒到,掉了一塊皮,再也沒碰過打火機…


推薦閱讀:

TAG:個性 | 生活方式 | 生活習慣 | 心理疾病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