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顯微鏡基本技術原理和誕生背景

作者:馳奔電鏡 Microexplore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是採用電子束為光源,照射固體材料,以電子束散射的電子為信號,主要用於對材料表面或內部結構形態形貌進行高分辨成像,包括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下圖包括SEM和STEM高分辨圖像。

電子顯微圖像 來源BING/馳奔電鏡

樣品信息和電子束的關係

電子束轟擊固體樣品,在其表面或內部發生散射時,各種散射信號被相應探測器採集後,可直接或間接體現固體樣品在微觀區域獨特的物理化學信息,如透射電子(TE 結構形體,電子衍射,能量損失譜元素及價態特徵),二次電子(SE 形貌形態信息),背散射電子(BSE 原子序數和相差異),特徵X射線(EDX 體相元素組分),俄歇電子(AE 表面元素組分),陰極熒光(CL 電子態信息),等離子激發(EELS 元素及價態),電聲(電子通道反差)等。微觀物理化學結構特徵決定材料宏觀性能,對其開展精確分析意義重大。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極大推動材料科技發展。

電子束樣品作用區 來源BING、馳奔電鏡

電子顯微成像

電子顯微鏡中,對電子束進行折射的物質為電場或磁場,中心對稱的磁場,其成像性質和高斯透鏡幾何光學一級近似,被稱為磁透鏡。磁透鏡可以是永磁和電磁。地球沿著南北極貫穿,可以看做一個巨大的磁透鏡,磁透鏡焦距固定;電磁透鏡通過改變線圈電流可改變透鏡磁場強度,從而改變透鏡焦距。

電子光學成像符合高斯幾何光學成像規律 圖片來源bing.com

中心對稱地球磁場(永磁透鏡)圖片來源bing.com

中心對稱電磁場 圖片來源bing.com

中心對稱電磁透鏡 圖片來源bing.com

電子顯微成像方式

TEM成像採用平行入射電子束照射樣品,後續的電磁透鏡通過同時聚焦從樣品各個像素點發出的不同散射方向透射電子(TE-transmission electron),從而對電子束照射區域進行放大成像,通過調節中間的電磁透鏡焦距,可實現放大倍數調節,最後用投影鏡將物像照射在圖像記錄或顯示上;SEM/STEM使用匯聚電子束照射樣品 ,逐點掃描成像,空間解析度和匯聚電子束束斑直徑相關,通過改變電子束掃描區域大小來改變放大倍數。

電子束面曝光/點掃描電鏡採集 圖片來源bing.com

SEM/STEM 工作模式 圖片來源bing.com

誰想到使用電子束作為光源顯微成像呢?(電子顯微鏡如何誕生的)

可見光的本質是電磁波:到19世紀,光學進入波動光學範疇;同時19世紀後期,麥克斯韋方程組將經典物理電動力學推向巔峰,並揭示可見光的電磁波屬性。

可見光是一種電磁波 圖片來源bing.com

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麥克斯韋 圖片來源bing.com

光學顯微極限解析度

麥克斯韋的接班人瑞利,根據德國物理學家恩斯特.阿貝對顯微鏡成像波動光學物理過程的解釋,推導出著名的電磁波顯微成像解析度極限判據Rayleigh Criterion;顯微鏡解析度衍射極限,差不多為入射波半波長。

光學的衍射艾里斑及解析度判定 圖片來源bing.com

郵票中的 恩斯特.阿貝 圖片來源bing.com

油畫中的瑞利(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圖片來源bing.com

光學顯微鏡的可見光局限

根據瑞利判據,提高光學顯微鏡解析度,需要使用更短波長的電磁波進行成像......

縱觀整個電磁波譜,更小波長波段苦於沒有理想折射材料,

顯微鏡極限解析度就此打住在可見光波段嗎?

電磁波譜 圖片來源bing.com

量子光學:

直到1900年,普朗克通過研究熱力學黑體輻射,假設熱輻射波(紅外電磁波)能量是不連續的,獲得成功,提出量子概念,修正了經典物理的理論;

愛因斯坦使用量子概念,正確解釋了海因里希-赫茲發現的光電效應,證明了電磁輻射的量子性,提出波粒二象性光量子假說,奠定量子光學基礎;

量子論打開了面向微觀新世界的一扇窗!

光的波粒二象性 圖片來源bing.com

年輕的 馬克斯-普朗克 圖片來源bing.com

年輕的愛因斯坦 圖片來源bing.com

物質波

年輕的德布羅意對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理論發生興趣,

1924年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質波"概念。

第二年給出波長公式,計算了電子波長。(1kev λ=0.38Α;10kev λ=0.12Α)

年輕的德布羅意 圖片來源bing.com

德布羅意波長計算器 圖片來源bing.com

物質波方程

192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物質波的一個基本方程,薛定諤方程, 可描述微觀粒子的運動,創立波動力學。

波函數,概率密度函數 圖片來源bing.com

年輕的薛定諤 圖片來源bing.com

物質波被實驗證明

1927年,戴維孫和湯姆遜通過電子衍射實驗,證實高速電子的波動性(諾貝爾獎級實驗)。

電子單晶和多晶衍射實驗 證明高速電子具有波動性 圖片來源bing.com

戴維孫和他的助手

G.P湯姆遜 (J.J湯姆遜的兒子 )

物質波理論讓更高解析度的電子顯微成為可能:

運動的電子具有波動性且波長很小,可在電磁場中折射,這些條件為電子顯微理論、技術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光學進入量子光學新階段。

電子波 圖片來源bing.com

電子光學誕生

1927年 Hans Busch理論上發現中心旋轉對稱的電磁場對電子束的控制行為,和玻璃透鏡對光線的控制,具有相同的法則,至少是一級近似。

柏林工業大學Max Knoll的學生Ernst Ruska,正在實踐中執行測量相關實驗任務,證實了Busch的預測。就此電子透鏡誕生。

同時理論學家們已經推導出電子透鏡傍軸方程,其他電子光學組件行為所尊從的規律,完善了電子光學理論。

電子光學系統 圖片來源bing.com

電子顯微鏡誕生

1931~33年Max Knoll和他的學生Ernst Ruska研製世界首台透射式電子顯微鏡。儘管當時條件所限,解析度不及光鏡,但開創了電子顯微技術發展的先河。

1935年,轉戰電視技術的Knoll提出掃描電鏡概念。

1939年,透射電鏡加上掃描功能,實現STEM。

Ernst Ruska(恩斯特.盧斯卡)作為活著的電子顯微鏡發明人,1986年獲得諾貝爾獎。

年輕的恩斯特.盧斯卡Ernst Ruska 圖片來自BING.COM

盧斯卡 和TEM 圖片來自BING.COM

恩斯特 盧斯卡和他的透射電鏡 圖片來自BING.COM

1933年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 圖片來自BING.COM

本文作者:馳奔電鏡 Microexplore(轉載請註明)

————————————————————————

馳奔電鏡,Electron Microscope Craftsman【EM工匠】

EM工匠系列鎢絲槍掃描電鏡是數字化專業級產品,包括CUBE桌面台式電鏡、GENESIS-I型和GENESIS-II型立式掃描電鏡、VERITAS大樣品倉掃描電鏡, 以滿足不同應用領域對電鏡結構的特殊需要,允許專業精細觀測分析,也適合非專業一般檢測使用。

馳奔科技擁有全面的掃描電鏡產品技術知識和服務技能,注重用戶體驗,追求客戶利益最大化,以提高中國電鏡應用水平和促進電鏡普及化為使命。

sem-instrument.com

CUBE-200桌面台式掃描電鏡

分享自:簡單介紹電子顯微鏡技術原理和發展背景_馳奔電鏡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TAG:技術原理 | 光學 | 電子顯微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