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死亡和機器人》關於第十四集 智麻藍 為什麼在某些人眼裡就變成了「負能量」?

我覺得第十四集反而是這部劇唯一有深度的一集,其他幾集大多數都像是湊數的,為什麼在某些人眼裡就變成了「負能量」「佛系」「反智」了呢?可能對這種被成功學洗腦的人眼裡打掃池子就是下等人的工作,藝術家就應該高高在上,對自我的探索和返璞歸真在這種人眼裡就變成了「不上進」和安於「滿足低級趣味」,多麼病態的人,多麼病態的思想,我覺得這部劇在結構上和《公民凱恩》的「玫瑰花蕾」有異曲同工之妙,片子只是傳達一種思想,引導觀眾思考,而思想獃滯偏激的人往往只能得到負面淺薄的理解


談談我對《愛,死亡和機器人》中,最令我沉醉的14.《齊馬·藍的作品》(Zima Blue)的看法。

在Zima Blue這部短片中,最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有兩個情節

其一

作為一名曾經學習過繪畫的學生來說,Zima Blue放下畫筆的那一刻,或者說在他試圖從新認識自己與自己身處的宇宙時,Zima Blue最為一名單純的畫者的生涯隨即便結束了。

在這裡Zima Blue的內心映射的是最為一名畫者,當他不在刻意的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時,不在陶醉在畫面的和諧與美好時,最為純粹的問題在Zima Blue的腦中應運而生了。

「我是什麼」?

在這之後的相當的一段時間裡,Zima Blue變更了藝術的表達方式,轉而進行大面積的噴繪壁畫創做,試圖重現宇宙的浩瀚與廣闊,而這一階段幾乎耗費了一個藝術家的一生來完成。

在一顆名為哈爾科夫八號的行星上,Zima Blue接受了身體改造,即在不穿防護服的情況下也能忍受極端環境,眼睛能夠看到任何的以知光譜,Zima Blue不在呼吸氧氣,並且身體被加壓的聚合物所替代,於是它隻身向宇宙交流試圖得到結論。

在這裡Zima Blue所代表的是藝術家必須經過的兩個過程之一,一個是材料與形式的探索,還有的是經歷一個「創傷期」。 當我們明白形式與材料只不過的藝術家的思想的載體的時候,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藝術品只有藝術家時,我們就踏出了感知世界的第一步,而「創傷期」對於一個具有獨立創造力的人來說是必需經的過程,而對藝術家更是如此,而Zima Blue第一眼看到的Zima Blue則是貫穿了Zima Blue的一生與結束。

在經過長途跋涉的探索後,Zima Blue似乎得到了答案。 因為在某一天中,一件作品中出現了一個藍色正方形,而這只是個開始......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抽象的圖案變得更加突出,但是藍色的陰影總是一樣的。

終於在某一天 一副被塗滿了Zima Blue的壁畫現身了,人們認為這是Zima Blue所能做到最好的。 但是Zima Blue不絕而此,從此開啟了巨幅壁畫時代。

並且Zima Blue開始了奇觀式的藝術創作,使得人們對他的關注度甚至超過了其作品本身。

在這裡Zima Blue作為成功的藝術家不斷的嘗試大場面與大製作,這正符合當下的藝術館生態,通常有名的藝術家會有更多的製作經費與更大的場地,而如何利用好這些既有的材料也是考研藝術家的創造力的一個難題。

其二

「我是什麼」

在文末Zima Blue講述了自己的來歷,在漫長的世紀中Zima Blue最初作為一個泳池的清掃機器人在世,隨著第一代主人的離世,後來的主人不斷的試圖填補Zima Blue的身體,讓他看上去變得更向他自己之外,而這似乎才是壁畫中Zima Blue的真面目。

影片的最後Zima Blue搬來了他誕生時的泳池,1比1的復原了它,並且叫做最後的藝術品。 最終Zima Blue褪下深紅色的披風,縱身跳入水中。

他先是緩緩地關閉大腦,並在眾目睽睽之下肢解了自己,他黝黑的身體慢慢的墜入水中,而從中走出的是最為存粹的他,一個作為泳池清理機器人的他。 或者Zima Blue一開始在複雜的宇宙中尋找的便是最初的自己。


文末 影片中大概詮釋了一個藝術家所能經歷的所有藝術形式了,並且還順帶的簡述了一下現代藝術的發展史,這真是每一個以前畫過畫的藝術家都經歷過的過程。

大致時間段上,架上繪畫,裝置,大地藝術,行為藝術。

而前文所提及的"創傷期"對於Zima Blue來說,很可能是自身作為一個泳池清理機器人,揮之不去的記憶,當他第一眼看到Zima Blue的時候,就註定了他是Zima Blue。


你是說的那個齊馬藍吧

我覺得這集無非就是說個就算是機器人,他也有落葉歸根的那一天而已啊

哪來的負能量?


我真的最喜歡這一集,這18集看下來只有這一集讓我想了又想,想了又想。


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同。

齊馬最後看似返璞歸真的舉動從另一個方面看何嘗不是再一次服從於主人的命令

「震驚!知名藝術家奴性不改放棄人身竟然只是為了做此事」


推薦閱讀:

TAG:美劇 | 機器人 | Netflix | 思想 | 愛,死亡和機器人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