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的某些認知或道德是沒有任何原因生來就有的,這是為什麼,說明了什麼?

如題 為什麼哲學性的思維都喜歡否定的形式?有沒有一種合乎佛法與道德的(世俗的)方法論?為什麼究竟都帶有自我否定性,最後達到了答空性?


先不論道德,人一定有著某種傾向,這種傾向讓人們普遍覺得是「好」,所以人們把符合這種傾向的做法稱為道德。

所以並不是先有一個道德標準,然後人先天就有著符合道德標準的內在稟賦,而是人的稟賦規定了什麼是道德。

所以表面看去,人似乎有著先天的道德性。


這個問題200多年前的大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已經清楚的詮釋過了。

人生下來就具備很多先天的能力,比如吃東西,認識媽媽,簡單的情緒表達,哭、喊、笑,和一些基本邏輯能力,1+1=2,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形狀的認知,三角形,正方形,康德認為數學的先天的,因為它不需要經驗你也無法證偽。

康德認為人作為高級動物,還有先驗的能力,簡單解釋就是先於經驗存在的能力,本人理解就是存在於你的潛意識中的能力,靠後天的環境激發出來,這個是人的特殊能力,比如識別「貓」是什麼,小孩子教他幾次就會明白什麼是「貓」,人工智慧就不行,要把幾百萬的「貓」的形象圖片動作叫聲都輸進來,它才能明白什麼是貓,而且還會失誤,所以「貓」這個概念其實在人的潛意識裡是有的,需要教育和激發。再比如你會不會見到某些人或者某些場景似曾相識?這些都是先驗能力在作怪,因為潛意識中DNA遺傳刻錄了這些人和場景,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天生就對一些人有好感和厭惡感。

同理「道德」也是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的,也是先驗的,有人潛意識中有高尚的品德,再遇到溫暖的環境就激發出來了,我們經常說「三歲看到老」三歲的孩子能有什麼道德感呢?也是先驗主義在起作用。


還是在思維的層面折騰。

思維的東西能超越思維本身?


個人認為,人是社會性的,不存在生來就有的道德,生來只有性格傾向和體質類型,人的認知和道德都是後天形成的,人生下來就像是一片土壤,土壤上長的是什麼跟播下的種子有關。不知道有沒有天生就很極端的性格傾向,有的話應該概率極低。狼孩、豬孩應該沒有社會人的認知和道德吧。

社會道德的形成是個很大的問題,我不太懂,也說不清楚。人類社會的道德發展與個人的道德形成不是一回事,只能說個人道德的形成是受家庭和社會道德氛圍的影響的。哲學上,社會道德中的善惡好壞判斷的形成有它的原因,尼採好像有本書專門講這個問題。個人認為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道德是不同的,社會道德也是會變化的,在這點上,社會道德跟人有一定的相似性,人的性格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個人的成長也會發生改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道德也是隨之而變,兩者維度不同

如果說因為社會道德在一定歷史時期存在某種必然,而社會對人的影響也存在某種必然,那個人的道德形成似乎就有了某種宿命的感覺,但是這種宿命能否說是人先天就有,實在不敢妄言


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地自我否定。

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社會意識的一部分,人的一些本能行為會上升為道德的範疇。


這就是佛陀轉世輪迴理論基礎之一。

也就是前世的部分習氣會帶到下一世。


本能是進化出來的


在佛法里,生來而有,以及未生而又的東西有很多,比如業力,慾望,無明……十二緣起里「生」之前的前十支都是出生之前就已經具備的。這什麼都說明不了,緣起就是這個順序,法爾如是。

估計這個答案你不太滿意,因為你想要一個哲學化的答案。康德提出人的認識形式是先天的,叔本華提出人的生命意志(慾望)是先天的,雖然這其中有和佛法相通之處,但是提醒你,不要用研究哲學問題的思路來學習佛法。

為什麼呢?正如你說的,哲學的思維是辨證的,自我否定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哲學的目的是找到終極存在,終極真理,終極規律,但是哲學不管怎麼辨證都達不到「究竟」,都達不到空性,甚至只能發現那些已有的觀點是有漏洞的,最終是失敗的,當然並不否認某些哲學觀點和佛法甚至第一義相似,但也僅限於觀點,從這些觀點所組成的體系上來看,西方的形而上學並沒有達到最初的目標。

「究竟」都帶有自我否定性,那是因為在這個層次上,哲學找不到能「肯定」的東西,換句話說,任何能被「肯定」的東西,都不是究竟,所以如果你用哲學的辨證思維來尋求,想奢求一個「終極的」方法論,一個「終極的「認知,「終極的」道德,你也不會有答案的。

但是在佛教里是有的,也是可以尋求的,佛陀在菩提樹下已經親證如來藏,但這必須要觀察五蘊無我,觀察十二緣起,反觀自性,逐漸破除無明才能達到。


生來就有的認知和道德就是生理需求!決定了人能否活下去的先決條件!


怎麼會沒有原因?有生理機制啊,認識完全是生理決定的,從感性層面說,靠神經感受器,傳入傳出神經,神經中樞,至於為什麼是這樣不是那樣,那可能完全是大自然的偶然,而這些最初也只是大自然設定開讓人求存的,如果沒有這些適應自然的生理,人早就完蛋了。人的脊髓就能做出簡單的反射適應生存。知性層面都然可能更複雜點,是在複雜的大腦里發生的,你可以看些科學文獻對大腦的研究。

道德有情感原因啊,你對一個生出憐憫心,就會做出道德行為。還有仁愛心,公正心,羞恥心,都是做出道德行為的情感。

還有理性原因啊,你追求某種人格理想和道德理想,這就成了你的道德標準。


說個現象,南極企鵝在天氣極冷的時候會圍成一個大圈,這個很好理解,抱團取暖,但是離奇的是,每過一段時間,圈中間的企鵝會自覺地向外圍擴散,而外圍飽受寒冷的企業也會慢慢走向圈內,如此輪迴,保證了全體種群利益的最大化,沒有領導組織,沒有所謂的譴責。自然界中,螳螂蜘蛛吞噬配偶,幼蠍以母親為食,這也是道德,或者說天道。我們所說的」道理,要麼歸於本性,要麼歸於制度,從來沒有你所理解的那些發自人性深處的光輝。


首先這個問題是不能回答的,或者說是一個不可能找到答案的問題,或者說可以完全虛構一些你無法反駁的答案(比如上帝這麼安排的)。就如同問為什麼人生來就只能看光的有限光譜範圍,而不能直接看見電磁波,或者為什麼人要長2隻眼睛而不是3隻一樣。

所以研究佛學或哲學我們要問一個問題,什麼是合理的問題,我們的心靈應該在哪個範圍內去追求它的歸宿。

哲學思維不是「否定」的形式,而是批判的形式,即是考察結論的根據是否可靠,論證的方式是否合乎邏輯,通過這種方式來檢驗真知。同時它承認很多問題是沒有答案的,超出我們認識能力的,同時它提出什麼是我們可知的,並且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

康德將人的知識本源分為來自先天的和後天的(經驗的),而形成的具體知識分為分析的和綜合的。他將人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他認為首先人能先天地感知空間(外感官,廣延)和時間(內感官,相繼),而感性的直覺使得我們能辨認各種感官現象中的對象,而知性能將其中一些對象形成概念(範疇,其中有些範疇是先天具備的,比如整體與部分),而理性是遠離感觀世界直接面對知性概念進行思維的能力,我們的正確或錯誤的判斷都是由理性造成的。康德的論述很有說服力,但他的更大的貢獻是划出了思維的邊界,令人讚歎,非常值得研讀。此外他對「道德」的解讀遠遠超出一般日常(世俗)的理解,他將其置於理性的自由王國的頂端,令人驚嘆,高山仰止。


沒有原因的話,那就是「自然」。9


現象與規律永遠隔著一層迷霧,道德更像是一種現象,是由人類風俗和利害經過長久的演化而來,而規律隱藏在演化的脈絡之下。人類只能通過理性去認識現象背後的規律,各個宗教若要試圖解讀終極問題,那麼理性陷入的困境,因為這個問題是理性沒法回答的。我覺得佛家、道家認為理性背後還有一個更空明通徹的存在,要通過後世修鍊或頓悟才能獲得,這個跟道德比就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先回答為什麼,首先人類不單純的是肉體的存在,人類有靈魂,有前世還有不同的人格片段體,簡單的說人有兩個意識,一個自我意識,一個潛意識,潛意識有一個先天的認識和行為準則(例如剛出生的孩子就會吃奶睡覺),這些問題說明了我們的認知是有局限性,有好多內在的潛能還沒發揮出來,所以說人類的發展方向不應該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現更深層的自我


奧修:「空並不是否定的」

問題:

  你知道我是誰嗎?

奧修回答:

  不,先生,我根本不知道。因為你不存在。你是一個空——不,先生。你在表面上或許是某一個人,但是我並不關心你的表面。在最深的核心裡面,你只是一個沒有人(nobodiness),甚至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而是一個沒有人。我怎麼可能知道你呢?

  而美就美在這裡,因為如果我能夠知道你,我就已經定義了你,我就已經用我的知識限制了你。如果你可以被知道,你就馬上變成一個對象,你不再是一個覺知。如果你可以被知道,你就不能是無限的,而在你的空裡面,你是——無限的。我怎麼能夠知道你呢?連你自己也無法知道。不存在自我認知(self-know-ledge)這樣的東西。當你了悟它的時候,它是一個沒有自我認知(no-self-knowledge)。當你對此安定下來的時候,你突然覺知到那個知者和被知者都已經消失了——只有空,一個廣闊的空間,無始無終——一個無限。那就是你——它怎麼可能被知道呢?

  沒有認知的可能。而且你最好是不能被知道的,否則科學就會知道你,一旦你被知道了,你就是一個對象、一個東西了。你就會喪失你的神秘。所以我一遍又一遍地說,科學永遠無法知道在最深的核心,因為那個最深的核心是一個無(non-being)。你就像一隻洋蔥——一層一層地剝下去。一層一層剝下去;新的一層出現了,又是新的一層,又是新的一層,然後突然整個洋蔥都不見了:你的手上只有空。那就是你。

  然而這個空並不是否定的,所以不要誤解我。空這個詞看上去彷彿是什麼東西不在了。不,不是的。它是某種無限的東西的在。它不是不在,它不是否定的,它不像黑暗;它是一個肯定的現象。你是一個無我。這個肯定必須被記住,因為空這個詞可能給你一個錯誤的觀念,你可能認為它只是空的。我並不是說有一個什麼東西的空,我並不是說有什麼東西的不在——不。它就是空,它就是那個空,它就是空本身。空一直被用作一個否定的名詞,當它是肯定的時候,它就完全不同了。

  你只在否定的方面瞭解了空。你走進房間,裡面沒有傢具,你就說房間是空的,沒有東西。你出來以後,如果我問你,你在房間裏看見什麼了,你會說它是空的沒有傢具,牆上沒有畫,什麼也沒有——就是空的。你走進房間,然而你只看見否定的部分。房間充滿了你沒有看見的空間。房間就是空,房間意味著空間。你可以把某些東西放進去,因為有空間、有空。傢具可以放進去——有空間。你沒有這麼去看它。否則你就會過來告訴我,房間是完整的,沒有東西,只有空,那個房間準備接收任何東西——它有空間。這樣你就看到了肯定的空。

  看一看天空。在沒有雲的時候,天空是一個肯定的空。如果你把天空看成一個雲的不在,那麼你就是從否定的立場來看它。如果你把它看成一個空間、一個蔚藍的空的在,而且從那個蔚藍的空裏出現每一樣東西,那麼它就不可能是否定的。它是世界上最肯定的東西,它正是存在的背景。無正是存在的背景。每一樣東西都來自於它,每一樣東西也都逐漸地回歸於它。你生於它,你也將死於它。

  我怎麼可能知道你呢?知識將變成一種定義,而你是無法定義的。不,我不知道你。我不知道我自己。

  我想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我很愛這個故事,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千百萬次了,但是每當我想起它的時候,它又是這麼新鮮。

  菩提達摩來到中國——他的手裏帶著佛陀的空。菩提達摩把本質的佛教帶到中國,因為那裏出現了大乘氣象。因為菩提達摩,老子的整個立場——老子的生活方式——和佛陀的了悟相會在一起,一個最美麗的東西誕生了。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這樣的東西——那就是禪。禪是一次相會,是佛陀和老子的一次交合。菩提達摩是助產士,他把佛陀的種子帶進老子的子宮。

  當他來到中國的時候,他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秘家,他的名字傳遍整個東方。當他來到中國的時候,皇帝親自在邊界迎接他。皇帝向他問了幾個問題。他問:我造了很多寺廟——成千上萬個。我有什麼功德嗎?

  如果他拿這個問題去問任何其他普通的和尚,他都會回答:「皇帝陛下,您功德無量——您肯定要升天的,可以保證。然而他問錯人了。菩提達摩說:「功德?什麼也沒有。相反,你已經積累了很多罪惡。」

  皇帝驚呆了,他簡直不能相信。他說:「為什麼?你在說什麼?我造了很多寺廟。我印了很多佛經,把它們分給千百萬人。我每天都要養活成千上萬的和尚,而你卻說我在積累罪惡?你究竟是什麼意思?」

  菩提達摩說:「你這個積累功德的想法就是一種罪惡,它是非常自我主義的。你是肯定要下地獄的,皇帝。你將下到第七層地獄——第一層還不行。」

  皇帝無法相信這一點。同時他也感到有點生氣了。他說:「我有一個問題請教,誰在我的裡面?我是什麼?——還有你已經問過了的同樣的問題,你知道我是誰嗎?」

  菩提達摩說:「一個廣大的空,一個沒有。」

  這下皇帝真的生氣了。他氣呼呼地問菩提達摩:「那麼你是誰呢?是誰站在我的面前呢?」

  菩提達摩說:「我不知道,先生。」

  我不知道。你怎麼能夠知道空呢?你可以是它,但是你不能知道它。知道意味著你和它是分離的,知道需要距離。你怎麼能夠知道你自己呢?如果你知道,你就是二分的,知者和被知者。當然被知者永遠不可能是你,只有知者,所以不管你知道什麼都永遠不可能是你自己、不可能是知者。而知者是無法減少的,它無法被知道。你怎麼可能把自己放在自己的面前呢?你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做到了,那麼它就是某個別的東西在你面前,而不是你。你總是在後面——那個知者。總是知者,永遠不是被知者。

  我不知道我自己……這就是自我認知。它看起來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然而它就是這樣的。你對此無能為力,這正是事物的本性。所以一個自我認知的人永遠不會宣稱他是知道的。因為誰會來宣稱呢?他變得像一個無知的人。他說:「我只知道我不知道。」

  向內移動。有一天你會碰到這個空——輪子的軸心。軸心是空的,但是它支持了整個輪子;軸心是空的,但是沒有軸心,輪子就會消失,它就會四分五裂。你只知道輪子——到目前為止,那是你的個性、你的名字和形式;你已經知道你的輪子了。當你更深地進入自己時,有一天你會碰到這個軸心:那就是anatta、無我、空,但是你要再次記住:它不是否定的,它並非某樣東西是空的意義上的空。它就是空本身。它是存在裡面最肯定的東西。它就是存在本身。印度教徒稱之為的tchitanand;t——它存在;chit——它是覺知的;anand——它是喜樂。記住,它不是喜樂的;否則它不會是空的。它是喜樂,而不是喜樂的。你不會充滿喜樂,你會突然發現你就是喜樂。

  空具有喜樂的本性,具有存在的本性,具有覺知的本性。並非覺知充滿了它;它並不像一盞燈在房間裡面燃燒,於是光明充滿了整個房間。你可以把燈熄滅,然後光明就消失了,你無法熄滅覺知。它正是那個內在的空的本性——並非它充滿了它。你無法毀滅它。你怎麼可能毀滅空呢?你可以毀滅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你無法毀滅空。所以你不可能被殺死。沒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你並不存在。刀可以殺死輪子,然而軸心呢?——軸心依然完好無損。它無法被毀滅;首先它不在那裏。

  存在(isness)是內在的空的本性;覺知是內在的空的本性;喜樂是內在的空的本性。那就是人們在進入靜心的時候所感覺到的恐懼。當他們進入靜心的時候,他們變得害怕,他們開始發抖。他們產生一種深深的內在的顫抖。產生一種深深的焦慮和痛苦。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在靠近一個喜樂的狀態,靠近一個警覺的、覺知的意識,靠近存在。你為什麼害怕死亡呢?你之所以害怕,是因為你不知道怎麼變成空的。你只知道怎麼充滿,你不知道怎麼空。你不知道怎麼死,你不知道怎麼死卻個性、怎麼留在內在的空裏。你不知道。當你向內走的時候,念頭開始離開你,突然,恐懼出現了。你要到什麼地方去?你覺得自己好像正在消失,你覺得自己好像正在死亡。一種不存在抓住了你彷彿你正站在深淵的邊緣,你往下看,下面深不見底。你開始發抖,你的每個毛孔都在出汗。你碰到死亡了。

  如果你從這一點逃跑的話,你就永遠不能靜心了。所以需要一個師父。當你開始害怕的時候,他可以勸你不要害怕,他可以幫助你:你看我。我已經經過這些了,而我還在。我已經空了,而我還在。我比你更多,比整個存在加起來還要多。你需要一個人,在他的眼睛裡面你可以瞥見你在自己的裡面所碰到的空。而你仍然可以看見他存在著,他完全地、絕對地存在著。所以不要害怕。他的存在給你勇氣。事實上,一個師父什麼事情也不做。他是一個催化劑,單單他的在;就足夠了。一旦你掉進那個空裏,你就會笑起來,你就會說沒有死亡。我在毫無必要地害怕,毫無根據地害怕。經過死亡,你就變成了不死。

  我所能告訴你的就是:你是一個無我。變成一個無我,而無我並不是任何否定意義上的空,它是最大的肯定。


感覺你思維有點亂,應該先捋一捋自己的頭緒。

我就說一下關於空性的問題。空性是超越思維、邏輯範疇的,所以沒法用文字直接描述出來,描述出來也只是片面,也是錯的,所以只有通過告訴你什麼不是空性這樣的方式來讓你理解。


恕我直言 題主的問題真的是問得有些不明不白

認知和道德本身就是後天才慢慢出現的 先天賦予你的只有一具身體和一些本能

其二下面的這三個問題也沒有什麼邏輯性可言,第一個問題,是思維的哲學性,而不是哲學性的思維,只能說帶有哲學性的思想。第二個問題,佛家與世俗道德或許有一些聯繫,但是大部分不是息息相關的,而佛法更是扯遠了,第三個問題更是有些摸不著頭腦,究竟?是什麼東西,是講一個事物本質?還是一個理論的最終定論?自我否定了什麼?還有,最後的答空性又是什麼?

感覺題主是隨便那麼一問的吧。


可以理解為第八識通過輪迴轉世的日積月累。其實求證這種事本身就要先做出一個假設否定的反面吧,這樣才能夠論證命題的正確。


投胎成人類肯定是有原因的……


民科的大膽猜想:中性突變+遺傳漂變=無意義也無害的性狀。這個公式是不是不僅適用於基因,同樣適用於民俗?


推薦閱讀:

TAG:道德 | 認知 | 人類學 | 空性 | 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