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拚,你是怎麼過來的?


本科畢業的時候,我一個人奔波在廈門街頭。

廈門這個地方,對外地的年輕人不算友好。比較好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關係網內部消化了,公開招聘的除了小公司,就是房產中介,保險業務員之類。

還記得在實習的公司被上司騷擾,各種暗示明示,最終我只好中途離開。我確實只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但我有腦子,何況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小主管我也看不上。

還記得面試一個客服的職位,無論我怎麼回答,都不能讓面試官滿意,最後當然,我沒有被錄用。

還記得一次我眼鏡丟了來不及配新的,現在公交車站卻看不清開來的公交車是幾路,等看清楚了車早已關門啟動揚長而去。當時心裡的無助和喪氣,至今還心有餘悸。

還記得因為怕面試遲到打了車,司機大叔特別和藹親切,但我卻一邊應付著一邊心驚肉跳地看著打表器不停地跳字。對當時的我來說,打車真的太貴了。

這還是廈門啊,我讀書了四年的廈門,想想如果是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心酸無奈只會更多。

後來研究生畢業,跟著男票去了上海,雖然開始也很窮,但那種心酸無奈的感覺,真的再也沒有了。

謝謝當時的男票,現在的老公。


東北某大學本科畢業,為了夢想,去了沿海城市,夏天三十多度的天氣,為了找一個離公司近點的出租屋,跑遍了周邊幾乎所有的小區,汗水早都濕透了廉價短袖,一擰就能擰出水來。

找好了房子,帶著從家裡帶的東西,大包小包,坐在公交車上,所有人的眼神都會在你身上停留一會,這時候多希望有個朋友能幫自己拎拎東西,能和自己說說話。


從上大學到現在,最大的感觸就是長途奔波的辛苦了。

家是在江蘇,學校在昆明,大學去報道坐了四十小時的火車,那時候我的家那邊還沒有直達昆明的火車,得先坐大巴去上海或者南京才能坐火車。

大學四年,往返家與學校,要麼四十個小時的火車,要麼坐飛機。現在工作了,還是要到處跑,用到不同的交通工具,可不管是什麼交通工具,人在旅途最可怕的是孤獨。我想有過這樣經歷的人都明白我在說什麼。

有的時候總是在想,自己當初的選擇到底對不對,父母一天天老去,自己常年在外,根本盡不到自己的責任。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上面內容偏題了,下面切正題。

怎麼過來的?對我而言我對新鮮事物一直都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在外面我也想家,我也怕孤獨,我只能不斷去尋找讓自己更有興趣的事情去做,這樣才覺得充實,才能讓自己不去亂想。

精神支柱,這個詞可以用在很多地方,說白了它就是支撐你去繼續去做某件事或繼續某種態度的動機。在外打拚,要想自己強大,精神支柱是關鍵。

第一份工作是健身房做教練,做了一年多,每天早上十點上班,晚上十點下班,就這樣一年,每天在封閉的地方工作會發瘋,唯一的樂趣就是和會員聊天聽他們的人生經歷,雖然薪水很可觀,可突然覺得這樣的生活是在浪費我這所剩無幾青春,辭職,找新工作!

第二份工作是一個外貿助理的職位,工作壓力不大,薪水也能接受,出差很多,一個月二十五天都是在外面出差,我覺得挺喜歡這樣可以讓我開眼界長見識的工作,恩,一年不到我又辭職了。每個月出差的二十五天有二十天都要喝酒,而且是那種不醉不歸的酒。原本清晰的腹肌變得模稜兩可。總結,這樣的生活我還是不想要。

現在從事民航工作,目前還在培訓學習,一年多了,認識到很多好朋友,也經歷了不容易。這份工作一輩子大大小小的學習加考試少不了,挺好,挺有挑戰性。。。回到開頭提到的,每每想到以後要承載無數旅客的孤獨、喜悅、悲傷……就像載著無數個擁有不同心情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在旅途的終點,都是幸福!

撤!!


坐火車過來的,有時候也自己開車。


謝邀。

還記得那年我大學實習,考到省會城市的某城商銀行,實習期,沒什麼工作壓力,朝九晚五,除了培訓以外,基本都待在實習網點或者單位宿舍,同事基本都是本地人亦或者是拖家帶口的租房住,偌大的宿舍只有我另外一個大叔住,大叔經常出去喝酒,年齡差距太大,玩不上來,因為大學不是在這個城市上的,只是年少輕狂的我只認為大城市才能展現自己的能力,所以沒什麼同學和朋友,大概青春就是如此衝動吧。

生活的困苦,加班的緊湊,人際的壓抑,工作的煩惱,我們都不怕,我們年輕,我們怕什麼,有時候打敗自己的真不是現實,而是自己的那顆心,不是玻璃心,只是明白八月十五一人在操場啃著那崩硬的月餅,仰起頭看明月,這樣才不會讓眼淚掉下來的滋味確實不好受。大年三十加完班回來的路上,出了小車禍,踏板飛出去幾米遠,胳膊大腿都是血,疼的鑽心,倒在路邊起不來,路邊一群圍觀群眾。沒有人扶我一把,只能自己硬撐著起來打車去了醫院,冷暖自知,那一刻我就知道這個城市不屬於我,時間再久我也只是一個過客,於我沒有任何歸屬感。


推薦閱讀:

TAG:城市生活 | 城市 | 北上廣 | 大城市 | 打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