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醫院還需介紹信?原來這就是日本的醫療分級制度

近年來,隨著日本對中國開放一系列的簽證優惠政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日本旅遊就像是「打個飛的」一樣方便。在微博微信上,也時常能見到來日本體檢、看病、醫美的消息。

而幾乎所有體驗過日本醫療服務的人都會忍不住感嘆「日本醫院人真的很少」、「日本醫院的服務真的很周到」等等。

如此再對比在中國的就醫環境,諸如「挂號難」「看病難」「繳費難」的問題相信每個人都遇到過並深感無奈。

那麼,日本為什麼能讓病人有這麼好的就醫體驗呢,這跟日本的「分級醫療」有怎樣的聯繫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日本的分級醫療制度。

所謂分級診療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建立了「分級診療」,比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印度等等。不過,各國根據各自國內的實際需求,採取的「分級診療」體系也各不同,比如,英國是「政府主導型」,美國是「市場主導型」。而日本,則是採用「區域醫療層級式分級診療」,劃分了「三級醫療圈」:

通俗來講,日本的醫療是採取了國立、公立、私立的三類醫療體制。國家有綜合性的國立醫療與研究機構,各地方政府設於公立的醫院。然後數量最多的是遍布全國各地,尤其是社區的私人醫院,大多數是專科診所。

那麼,日本私人小診所可靠嗎?小診所和大醫院的服務有什麼差別?

私人診所

首先,日本對醫生的醫療准入制度非常嚴格,所以私人診所的醫療水平有很大的保證。日本醫生的知識都很全面,這和日本醫生的養成制度有很大關係。許多像內科、婦產科、外科等私人醫院和診所,都是幾代人祖傳,院長大多是醫學博士。而且日本非國立醫院的醫生允許兼職,因此許多診所的專科醫生,都是著名的醫學專家、醫學教授,而不是醫科大學剛畢業的實習生。

日本YOKOI牙醫診所

此外,小診所的水平,服務,待遇都是一流的。服務水平和待遇水平基本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

在日本,私人醫療保健也是一個服務性行業,其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也不例外。這首先可以通過醫務人員對病人使用的尊重語言來感受到。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以非常有禮貌的話語詳細解釋患者的病情,創造良好的服務意識。

因此,日本整個社會是小病去自家附近的診所,發燒等小病,一般會先到私人診所或地域內的中小病院(即一次醫療圈)就診。如果診所覺得這個病需要做進一步的精密檢查,或者需要手術,那麼診所的醫生會給你開介紹信,再去大醫院治療和動手術。

大醫院

在日本,大型的醫療機構承擔的主要是科研等功能,越是級別高的大醫院,越挑剔病人。他們只接受疑難雜症的患者,如果這個病例普通的醫院就可解決,他們是不接收的。

日本的任何一家醫療機構,無論任何時間,都非常安靜有序,甚至有些「冷清」。這是因為在日本的醫院,除了急重症的突發病例,其他的病人都需要提前預約。

與我國不同,日本的護士會做更多的初步檢查。例如,初次檢查時,患者不舒服,有特定癥狀,然後根據癥狀,做一些基本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血液檢查,尿分析等)均由護士完成,之後等待測試結果出來後,轉給醫生。醫生做的只是根據檢查的數據和所描述的癥狀進行診斷。

在日本,住普通病房不需要交納住院費,只有高級病房才會加收服務費。住院期間不準家屬陪同,在他們看來,家屬不具備專業的醫護知識。所有患者住院後,全部由醫務人員負責。只能在規定時間探望。

一日三餐和生活問題,醫院會全部給患者解決。病室的衛生間,到處都是護士呼叫裝置。種種細節,每一個都準確精細地執行下來,就成了日本醫院裡乾淨、有序,沒有擁擠人群的情景。

日本為何就能將「分級診療」制度做得如此好?

1. 醫生可在多種級別的醫療機構坐診:

日本最大的綜合性醫療集團IMS醫療集團主幹醫院板橋中央綜合病院的負責人曾接受採訪說,他們的醫生分為「常勤」與「非常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由執業醫生)。而「非常勤」的醫生占多數,他們在多種級別的醫療機構坐診,這也提高了優質醫療資源的流動率與均衡性。

可以這樣說,日本的老百姓在家門口的小診所都能找到很好的醫生,所以小病在家門口即可解決,解決不了的,由主治大夫推薦上轉,他們也更為放心。並且集團里的各家醫院所有的醫療技術與醫療信息都是共享的,這也保證了患者在任何一家醫院的無障礙高效流轉。

為了做好分級診療,他們還聯動了醫院周圍4公里範圍內的所有基層醫療機構與小診所,需要上轉的患者,他們第一時間做好準備工作,而病人手術完需要到基層康復的,又可以順利轉回去。不僅保障了病床流轉率,也給患者節省了費用。他們甚至在每個地鐵口都有轉送患者的車輛,來保障時間與高效。

由於快速準確的床位周轉率,所以,在日本的一些大型綜合醫院,病床位並不多。在他們看來,一家大型實力強悍的醫院,床位數超過500張他們都已經很吃驚,覺得不可思議。

2. 針對醫療機構的激勵措施:

如果醫療結構達到了地域醫療支援醫院的規定標準,則每年可以得到想到大的政府補助,而這個標準中的其中1項就是「雙向轉診率」,即來院初診的患者中診所(或其他醫院)憑介紹信轉診過來的患者比例達80%以上,或向上轉診比例達到60%且向下轉診比例達到30%,或向上轉診比例達到40%且向下轉診比例達到60%。

日本雙向轉診流程

需要上轉的患者,醫院會第一時間做好準備工作,而病人手術完需要到基層康復的,又可以順利轉回去。不僅保障了病床流轉率,也給患者節省了費用。由於快速準確的床位周轉率,所以,在日本的一些大型綜合醫院,病床位並不多。

3. 對普通患者的激勵約束措施:

除了急診之外,患者都需要憑診所醫生的介紹信才能到上一級的醫療機構治療。

介紹信」政策最早由日本厚生勞動省為讓大醫院減輕接診負荷而出台的政策。旨在鼓勵輕症患者先到中小醫院或診所就醫,如果病情在中小醫院或診所實在得不到有效治療,必須拿著由中小醫院開具的治療「介紹信」,方能去大醫院看病。

如果患者跳過一次醫療圈而直接選擇二、三次醫療圈治療,除全部自費外,還需繳納一筆額外費用,一般為3000日元~5000日元(大醫院甚至更高,且大醫院不接受此類門診患者)。

除此以外,日本還通過醫院病床的急病慢病分治、專病定點醫院等等方式,構成完整的「分級診療」體系。從而形成了日本有很多的私人醫院和診所,而很多大醫院很清凈的現狀,再加上日本醫院周到的服務,讓病人有良好的就醫體驗。


推薦閱讀:

TAG:醫院 | 醫療 | 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