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尊道貴德|重解道德經 第五十一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古本合校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古本注釋

遂:使滿足。

亭:直。

毒:古通「督」,監督,治理。

復:古通「覆」,庇護。

恃:矜持,自負。

古本釋義

道創生它們,德畜養它們,物質形成它們而器具完成它們。

所以萬物尊重道而崇尚德。

道之尊貴,德之重要,它們沒有被授予爵位而常常就是如此。

道,創生它們,畜養它們,撫育它們,滿足它們,匡直它們,監督它們,培養它們,庇護它們。

創生而不佔有,作為而不自負,撫育而不主宰,這叫做玄德。

真經解讀

本章將道與德放在一起來進行闡述,體現了德僅次於道的重要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老子把萬物的生成過程概括為四個步驟:第一步,道生萬物;第二步,德畜萬物。這兩步是從「形而上」的角度來闡述萬物生成的初始階段。第三步,物質形成萬物;第四步,器具完成萬物。這兩步是從「形而下」的角度來闡述萬物生成的後續過程。

萬物由道而生——它們從一片混沌之中被創生出來。萬物被德畜養,這個德在人類社會表現為群體的良知,而在宇宙之中則是指道的覺知。「德畜之」其實就是道通過其覺知維繫萬物,以維持住萬物的存在。萬物由物質粒子形成——在道生德畜之後,要想使萬物成形,還得由無數個原子或其它微觀粒子來組成它們的形體。最後一步,萬物被器具塑造成型——塑造的方式也許是大自然中水火地風的鬼斧神工,也許是人為雕琢的巧奪天工,總之所有的東西最後都要經過器具的塑造才能完成。

因為道是萬物之源,而德是萬物生成之初的重要因素,所以萬物必然會尊重其本源之道,並崇尚養育了它們的德。道與德是萬物生成過程中最首要的東西,可見將《老子》稱為《道德經》還是非常貼切的。

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是尊貴的,德是重要的,但是它們並沒有被誰授予過爵位。不像某些被人為編造和吹捧出來的神,道與德的尊貴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然具備的,而且是永恆的。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

道對萬物所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多,以至於老子連用了八個詞來進行描述:

創生萬物——道為萬物之源,萬物創生於道,這是《道德經》的核心內容之一。

畜養萬物——道通過其覺知——「德」——來維繫萬物,使萬物得以存在與成長。故上文中的「德畜之」歸根結底還是道畜之。

撫育萬物——道使萬物能夠汲取大自然的能量來滋養自身,從而實現萬物生長。

滿足萬物——道滿足萬物的各種需要,凡是想要的,最終都能實現。

匡直萬物——道既然生養了萬物,就有責任在必要的時候教導、矯正萬物,而不是任由萬物醉生夢死、自取滅亡。道在萬物出現嚴重偏差的時候,往往會以自然災害的形式予以糾正,使其經受磨練與考驗,好重新回到正軌上來。比如地震、風暴、大洪水,以及酷熱與嚴寒。有些偏差比較嚴重的情況,則需要極大的震撼才能讓萬物幡然醒悟,這便是發生那種毀滅性災難的重要原因。

監督萬物——道觀察著萬物的一舉一動,萬物的成住壞空都在道的覺察之中。所以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沒有什麼事能避開道的視野。如老子這般通天徹地之人,便能時常感受到道的存在,不會存有僥倖心理。這裡的「毒」字與「督」相通,這種通假字的用法在《周易·師·彖》中也出現過。彖曰:「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其中的「以此毒天下」即以此監督治理天下之意。

培養萬物——道把萬物看做自己的孩子,自然會對萬物寄予期望,進而創造條件培養萬物,好讓它們得到成長進化。

庇護萬物——道為萬物的生長而愉悅,也為萬物的進化而欣喜。道就像一位母親,無私地庇護著自己所創造的成果。萬物無一不是在道的庇護下才能得以存在,而這種庇護又是一視同仁的,誰也別想得到特殊優待。

道的生、畜、長、遂四個動作是從創生萬物到滋養萬物的哺育階段,而亭、毒、養、復四個動作則是從教導萬物到庇護萬物的養成階段。道通過這一系列的複雜舉措才使萬物得以在天地間茁壯成長,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呢?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道創生萬物而不佔有——與一些人的想法不同,道並沒有因為萬物是自己所生就想要佔有它們。道允許萬物成為獨立的存在,而不是把它們當作自己的附屬品或達到某種願望的工具。

道有所作為而不自負——道無為而無不為,其雖有偉大的作為但從不自恃有功、驕傲自負。

道撫育萬物而不主宰——道對萬物有養育之恩,但並不因此而意欲成為萬物的主宰。這與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教義完全不同。老子告訴人們,道根本不會去主宰萬物以及人類的命運,它允許萬物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在道所創建的框架內,萬物除需遵循一些基本設定之外,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下去。同時,道也不會去充當什麼救世主,它只是允許一切自然地發生,讓萬物自力更生、自生自滅。

道的這些超凡之處被老子稱為「玄德」,即深奧玄妙之德,或者說道的玄妙覺知。道擁有如此玄妙之德性,怎能不被萬物所尊重、所崇尚呢?

本章評述

本章正式將德的高度提升到了與道接近的層面上,同時以「道生之而德畜之」清晰地表明了道先於德的無可替代的地位,又以「道,生之,畜之……」說明了德派生於道,與道實為一脈的本質。道是萬物之源,是生之,畜之,乃至復之等一系列事件的初因。而道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等超凡覺悟則體現出了德的最高境界,故稱之為「玄德」。

在第三十八章中,老子將道、德、仁、義、禮的層次進行了排序,即「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其中之德主要是針對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而言。從道之「玄德」降落到人類社會之德,已經離開了道所在的層次。而仁、義、禮則更是逐次落入到人倫、規矩等「形而下」之中去了,直至成為了「忠信之泊」和「亂之首」。可見,只有天道與玄德才是萬物所共同尊貴的東西,而人為制定的那些德、仁、義、禮則需要審慎對待了。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國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