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愛民如子|重解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古本合校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為天下渾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註:這裡的「翕」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寫作左忄右翕,其據《康熙字典》所載為心熱之意,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欱」,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歙」。因這幾個字都與「翕」字相通,為「翕」的異體字,故本合校版用「翕」字替代。

古本注釋

翕:合和,聚集。讀xī。

古本釋義

聖人常常沒有自己的心愿,以百姓的心愿作為自己的心愿。

良善之人善待他,不良善之人也善待他,德行便良善了。

誠信之人信任他,不誠信之人也信任他,德行便誠信了。

聖人在天下,凝聚啊!為天下人混合其心。

百姓都注入聖人的耳目了,聖人把百姓都當作自己的孩子。

真經解讀

本章講的是聖人與百姓之間的關係。中國自古以來都很推崇聖王之治,百姓總是希望能有一位聖王來施行德政。偶爾有聖王登位也的確能對百姓愛護有加,只是這種聖王在歷史上出現得太少了。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治理天下總是把自己的心愿擱到一邊,而把百姓的心愿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凡是百姓想要的,聖人就會當成自己的事,想方設法幫他們實現。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如此才能做到「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第十七章)

老子在這裡再次強調了「民為重、君為輕」的為政理念。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及「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價值觀正與此言相合。統治階層只有堅持這樣的宗旨和價值觀才有可能實現民心所向、長治久安。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者即心靈美好之人;不善者即心靈不夠美好之人。老子講,無論是善者還是不善者,都要善待他。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老子與孔子思想的區別,而釋迦摩尼和耶穌的思想與老子是一致的。

對於善者,人們一般都能友善對待。而對於不善者,觀念就有了分歧。孔子的態度是比較耿直的,這在《論語·憲問》中有具體論述——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可見,孔子主張以公正的態度來對待怨恨,也就是不善者直之,這與老子的不善者善之有很大的差別。

孔子追求公正,有什麼仇恨可以攤開來說,該我認錯受罰的我認,該你認錯受罰的你也不要跑。而老子是不分好賴、一視同仁,不管是不是仇人,都能不計前嫌,以善意相待。這兩種態度在境界上還是有高下之分的,孔子的「以直報怨」對於公正這件事是比較執著的,有些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意味;而老子是「以德報怨」,已經不在意什麼公正不公正的問題了,他要的是善待眾生,是平等博愛。

老子的「以德報怨」意在以德服人、化干戈為玉帛。如果人們都能得到善待,都能感受到聖人的善意,那些不善者將會逐漸被善的氛圍所感化,整個社會的德行也將越發的良善,於是善之德就這樣被聖人建立起來了。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同理,老子認為無論是誠信之人還是不誠信之人,都要信任他。聖人信任每一個百姓,不因一個人曾經不講誠信就對其失去信任。這種普遍的信任需要極大的包容力,那些不講誠信的人並沒有因為過往的失信行為而被列入黑名單,他們在聖人面前永遠有機會找回自己的誠信。這就像諸葛亮七擒孟獲一般,雖然一次次被擒,一次次不服,但總有讓他心悅誠服的一天。

如果人們都能得到信任,都能感受到聖人的誠意,那些不誠信者也會被誠信的正能量所同化,他們再爾虞我詐下去,可能自己也覺得沒意思了。如此一來,誠信的社會風氣便會形成,於是信之德就這樣被聖人建立起來了。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為天下渾心。

聖人治世的重要特徵就是凝聚力超強,社會和諧安定,沒有對立紛爭。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但如果是百姓百心、各懷私心,那聖人又如何能應付得來呢?因此聖人若想達成百姓的心愿,必須先將百姓之心凝聚在一起。這就是考驗聖人智慧的時候了,要通過合理引導,而不是刻意強為,使百姓心甘情願地將各自的心愿與大眾的心愿相協調,求同存異,從中找出一個共同的心愿來。這樣一來,聖人就能把廣大民眾團結在一起,以共同的心愿為目標,同心協力,謀求發展。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聖人如此重視百姓,以百姓之心為己心,於是百姓的大事小情都被聖人看在眼裡、聽入耳里、記進心裡。聖人甚至會把百姓都當作自己的骨肉來看待,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般,愛護他的人民。

本章評述

聖人愛民如子,為了百姓放下私心,講究慈悲為懷、眾生平等,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這便是老子筆下聖人的完美寫照。可是聖人如此愛民,為何老子在第五章卻寫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樣一句話呢?聖人怎麼一會兒不仁一會兒又無比仁慈了呢?

原來聖人不仁,但有慈。聖人雖然不講仁愛,以百姓為草狗,卻有著真正的慈愛之心。聖人對萬物一視同仁,從不厚此薄彼。他了知眾生平等無別,故不會偏愛任何一個;又因萬物皆為一體,故對一切都充滿慈愛。這慈愛並非刻意之舉,也不是夸夸其談的說教,而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慈悲。並且,這種慈悲心或者說同情心絕不是普通人的那種執著之愛,而是一種既淡然又深邃的博大無私的關懷。

聖人不愧為聖人,愛都愛得如此微妙,若想讓「凡人」了解聖人之心,談何容易。他就像一位仁慈的將軍,雖愛兵如子,但在國家危難之時仍要送千萬士兵浴血沙場。這就叫大仁不仁。可是講了半天聖人,聖人到底是誰呢?這個聖人也許是某位聖王,也許還沒有出現,也許是一個理想,也許就在茫茫人海之中。不管他是誰,聖人之治應該是中國人共同的期待。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國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