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與缺乏共情能力的媽媽

今天看到上海17歲男孩跳橋身亡的新聞讓人感覺痛心。

看到這樣的案例會讓我想起我的一些青少年來訪者。我跟不少青少年抑鬱甚至想自殺的個案工作過。在我有限的經驗中會發現這些個案都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媽媽)都缺乏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像新聞中17歲男孩的媽媽這樣,孩子跟朋友發生矛盾,媽媽對著孩子一頓指責批評的事情我還真的見過不少。

有些個案,他們可能與最好的朋友鬧掰了,可能因誤會被其他同學孤立,還可能遭遇了校園暴力。總之,他們遭遇了對他們現在來說特別重大特別難受的事情。他們會嘗試去找人傾訴,比如跟媽媽傾訴,但他們的媽媽並不能理解他們的處境,而是劈頭蓋腦一頓指責:「你要反思你自己的問題」、「別人怎麼沒被孤立」、「你性格這麼差你活該」、「多大點事你真懦弱」...

這些媽媽說的話無異於在孩子的傷口上補刀。這樣的補刀對於青少年來說真的是一件太委屈太憤怒也太絕望的事情,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現在被公司辭退失去收入,回家再被全家人數落的那種絕望。

在這樣缺乏共情性養育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對於自身的情感體驗和調節的能力本身就會比較欠缺,加上有些還從父母那裡內化了不少對自己的攻擊和指責。當一次重大的刺激到來,孩子陷入強烈的痛苦中,他們感到難以承受,如果父母再傷口撒鹽,他們會感到更加絕望。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大腦激素的作用本身感受到的情緒強度就比成人高,而他們的大腦發育還沒有完全完成,因此對於衝動的控制能力也比成人弱。所以青少年自殺當中衝動自殺的比例是很高的,悲劇往往都是這樣釀成的。

我每次跟這樣的來訪工作時,幾乎都能在共情的時候看見他們決堤的眼淚。而他們常常在被共情後,對於抑鬱的體驗和自殺的想法就會減弱很多。

因為他們真正想結束的是那些難以承受的痛苦,並不是生命。當他們能夠被理解和共情到的時候,他們的痛苦本身就會減輕一些,而且他們也會感覺不再那麼孤獨和絕望。

他們當中的有些孩子,自殺本身也是對父母憤怒的隱形表達:「你傷害我,我死給你看!」他們無法直接把攻擊指向父母,於是就把攻擊轉向了自己,通過自殺來攻擊和懲罰父母,也同時懲罰有傷父母念頭的自己。

對我來說,跟這些孩子工作並不難,反而是跟他們的父母交流常讓我感到憤怒、無奈等各種情緒齊聚心頭。

我曾經花過九牛二虎之力,才讓那個只關注能不能讓孩子繼續上名校的媽媽把關注點放到孩子已經抑鬱自殘的事實上面。

我曾經費過老大的勁,才讓那個情感隔離的媽媽從理性層面理解她那個已經難以睡好、不願吃喝、幾度自殘的閨女內心非常痛苦的事實。

我曾經用了各種方法,才讓那個提起孩子就一頓數落的媽媽意識到自己在不斷地傷害孩子的事實。

有時候,面對這樣的家長,我也能夠間接體會孩子那種絕望。他們當中的很多都對自身的問題缺乏認識和反省,認為一切都是孩子的問題:心理素質太差、承受能力太弱、裝的...

他們幾乎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眼中有孩子這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們有的只盯著孩子的成績,有的只盯著孩子的問題,有的只盯著事實和道理...

說回今天的新聞,視頻中可以看見,這個媽媽中途把車停在車水馬龍的高架上,跑到孩子車窗面前不停的指著孩子說些什麼,之後,孩子才衝出來跳了下去。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媽媽那時的情緒狀態和談話語氣以及內容。不顧危險停車罵孩子這個行為,這個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也可見一斑。

媽媽怒而停車罵人,孩子憤而跳橋,兩人對於情緒的處理是多麼一致的衝動。我想最後那個坐地痛哭的媽媽八成也是追悔莫及的。但是可惜後悔卻已經太晚了,悲劇已經發生,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而缺乏情緒管理和共情能力可能就是這個悲劇的起點,也是對我們其他人尤其是做父母的警醒。

曾經在聽美國心理學家Blackman老師上課時,講起他的一個案例,案例中的父親在載著抑鬱的孩子去做諮詢的路上,不斷地數落孩子最近學習的問題,孩子當時做出了跳車的行為,好在門是鎖上的。在諮詢中,Blackman跟這個父親說:「你想要一個學習不好的女兒還是一個死去的女兒?」那一刻,父親痛哭流涕,說他並不希望女兒去死。

是啊,我相信做父母的(除非極端變態)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死。但如果總是不能理解孩子,總是在孩子的傷口上補刀,這種行為無異於在把孩子往自殺的路上推。

如果你不希望成為這樣的父母,那麼就嘗試著學習共情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TA 吧!


4.20更新:1、看了很多評論,讓我感觸很多,看到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想對你們來說是真的可以在那個17歲男孩身上看到曾經的自己,我很想去擁抱你們每個人,因為你們曾經有這樣難過的經歷,也因為即便如此你們也扛過來了,不管用什麼方式。

對於過去的經歷、與父母的關係還在持續困擾你現在生活的人,我建議你們能找個諮詢師談談。從我個人的角度說,多年前我也曾是拿起刀再放下的少年,但是在諮詢師的陪伴下我也確實走出來了。從諮詢師的角度上講,我陪伴和見證過不少來訪者的新生,也希望你們可以收穫更好的未來。

2、我還在評論中,看到很多誤解,忍不住想要澄清一下,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喚醒一些家長,也能夠讓一些孩子明白自己其實是想結束痛苦、其實是對父母憤怒,並不是想結束生命。針對新聞中的事件,我只想作為後來人的警醒,希望以後可以少一些這樣的悲劇。我想新聞中的媽媽如果在這之前有這些了解,也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但對於新聞本身里的人,孩子已逝,媽媽也陷入在巨大的悲痛中(也許她現在也需要危機干預),我並不想過多置喙。

3、關於原生家庭、與父母和解、要不要恨父母這些話題是一直以來的爭議點,我個人比較推崇心理諮詢師劉昭寫的這篇你和你父母的路,走到了哪一步?每個人具體的情況不一樣,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對於認為我在討好青年、攻擊父母、煽動仇恨以及蹭流量、吃人血饅頭的人,我只能說一個人心裡有什麼,眼裡就會看見什麼吧。


推薦閱讀:

TAG:自殺 | 心理健康 | 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