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滇說茶100夜之74 古人飲茶之 大唐

大滇說茶1001夜,繼續播出。

我們還是用這樣笨拙而有力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大滇十年。很多智者會用更快捷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但大滇,對應於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特性,跟大滇茶友一起走向成熟。

今天我們講一些輕鬆的茶事,回顧我們古代飲茶的方式習慣。我看到群里有上今天收到的老班章黃片, 從班章寨子直郵過來的.

許多人顧名思義,覺得黃片不能飲用,實際上黃片出來的葉底是這樣的,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 黃片不等於黃葉,從圖片來看,黃片顯然殺青是有問題的。大滇定義的黃片不是革質化的老葉,那種在雲南俗稱帕卡。另外,前一段時間荒野沱缺貨,現在調回一些,不是很多,需要的茶友請儘快購買。

OK,下面我們進入正題,來談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情。目前,基本上世界範圍內的學者都公認茶樹起源於中國,具體就在中國的雲南省。這一點無疑,雲南已經查到的茶樹,樹齡超過3000多年的都有。

而在這個結論之前,曾經有西方學者認為,印度的阿薩姆種是世界茶樹的祖先。由於解放後,雲南古老茶樹的發現,使得我們成了印度茶樹的祖先。很多依據證明,印度種植茶,來源於英國殖民地時期的東印度公司,以非常可恥的手段從雲南騙取了茶種,在印度廣泛種植後再傳入歐洲,茶葉,看似一種普通的農作物,在古代,卻起著戰略物資的作用。

在很多個朝代,西部、北部的少數名族,必須用戰馬來換取茶葉。在唐朝和宋朝時期,茶葉是當時中央政府要挾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物資。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茶葉,茶馬古道,跟絲綢之路一樣,影響深遠。回顧整個中華民族飲茶習俗的演化,非常有意義。

茶葉,在最早時間飲用,顯然是雲南人民,(當時被中原政府蔑稱為西南夷人),蠻夷之地,最早顯然是當做葯來用的,清涼解毒。有說是三國時期,孔明七擒孟獲的時候,才從巴蜀帶來種子種的。這個顯然也只是傳說,從現今發現的栽培型古茶來說,歷史遠超過三國時間,茶的傳播路線,大致是沿著雲南--巴蜀--長江中下游--中原--北方--西藏蒙古新疆,這樣的一個過程傳播下去的,所以雲南飲茶的歷史是最早,然後四川重慶一路沿江而下,最後在唐朝開始達到第一個高潮。

而在這個過程中,飲茶方式也有了不同的變化。古人老說吃茶去,吃茶去,那是真的吃茶,最早對茶的利用,我個人看法是生吃。生吃鮮葉,後來發現不好吃,就加點鹽,調料什麼的,一會探討這個「吃茶去」。為了存儲,又開始把茶樹的葉子晒乾放到冬天吃,以及運到不產茶的其他地區。生吃 ,腌吃、煮吃,這些行為現在仍然存在於很多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後面我會單獨來介紹這些。

我個人認為,茶其實是很不好吃的,而且性寒,所以除非有病,當時應該都不喜歡吃。所以,增加點鹽啦,糖啦,各種調料,煮在一起吃,味道略好。有人說,既然不好吃,幹嘛要吃?一樣的道路啊,當時少數民族不是農耕民族,是狩獵民族。你老吃肉不膩啊?再說,當時大家發現這東西能治病,也許有人就想著長生不老,把茶當做補品吃了,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慢慢地傳入中原,從西漢到東漢,吃茶,烹茶這樣的詞就開始見於各種文檔中。中場休息下,泡口茶喝喝...10分鐘後繼續。

上半節講的是蠻荒時代的茶,我們現在夢回唐朝,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因為,在這個朝代,茶開始有了一本聖經,叫做茶經,也有了一個茶聖,叫做陸羽。但我個人認為,這完全是吃飽了撐的。在唐朝以前,茶完全是簡單得作為藥物或者飲料存在,但是在唐朝,因為一幫文人,以及一些忽悠分子。開始把茶提升到道的高度。形成所謂茶道 ,在上流社會,貌似不談茶道,你就OUT了,就成了土包子,而且,從飲茶方法上面,有了革命性的創新。

茶,脫離普通大眾,開始進入了奢侈品行列。作為制茶人,不可以不閱讀《茶經》,看著這本腐朽的代表了統治階級意志的茶書,你會深切地感覺到統治階級的奢侈。在唐朝,茶開始有了等級,泡茶的器具開始講究了。連泡茶水也分了級別,所謂山為上,江湖為中, 井為下。腐敗啊腐敗,最糟糕的是陸羽老先生。逆潮流而動,把傳統的煮茶法完全棄之不理,提出了烹茶法,啊。。。這個時候,我們注意到了,某些細節,茶原來已經變成了精神享受了。

唐代的茶,有了五種類型,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團茶。奇怪奇怪,當時喝的到底是什麼茶?不可能是普洱茶吧?怎麼都開始出現了緊壓茶,餅茶和團茶,就是典型的緊壓茶。緊壓茶,事實上,在當時,是比較好的茶。我們看到,烹茶所用的茶,按記載來說,都是餅茶和團茶,而粗茶,我個人認為等同於現今的酒樓茶。陸羽老先生提出了烹茶之法,置天下老百姓以不顧,悍然發動了茶葉的貴族運動,用複雜的工序使得老百姓遠離茶道,變成了王公貴族的專利。光那套器具,就夠一般人折騰了。

所謂烹茶,大致的流程是:把餅茶,用小火慢慢烤,然後磨成粉,篩選後備用,再選用山泉水,經過三沸的過程,才可以大家分享。當然,你肯定是連茶末一起喝掉。如果給你喝一口,你估計要鬱悶,因為你喝起來,發覺是鹹的,或者還有其他味道。呵呵,這個在唐朝是正常的,因為在水三沸的過程中,第一沸要加入鹽或者其他,當然也可能不加,第二次水沸的時候,才加入茶末。第三次水沸騰,把面上的那些泡沫去掉。這個時候就可以把茶湯分給各人喝了。

陸羽,就為了他搞的這個烹茶法,還發明了一整套的茶具,24樣東西。然後還附加了很多審美環節,即把品茶和茶藝、茶器結合起來,成就了自己的茶聖之名。這一套飲茶的方法,一經推廣,顯然,很容易把貴族和平民區分開,因為,平民是玩不起這些複雜的東西的,只能大鍋煮茶,大碗喝茶。貴族和特權階層則可以用這樣的形式,顯示他們身份和地位的不同。OK,階級性決定了,烹茶法佔據了主流。形成了所謂的唐朝茶道,並傳入日本。

over! 明天我們繼續講唐朝之後茶道的演化。


推薦閱讀:

TAG: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