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年被母親批評後跳橋身亡:多少中國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017天

- 1 -

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17歲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釀成悲劇。

全程不到5秒。

視頻里,在男孩衝出車外的同時,母親也立即從車中追出,試圖拉住男孩,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男孩母親當場跪地大哭,待120救護車趕到時男孩已無生命體征。

17歲的少年,在花一般的年紀里,在短短的5秒里,就消失不見了;沒能及時拉住孩子的母親,望了望橋下的孩子,隨後癱軟跪在地上,雙手捶地。

那一刻,痛苦和絕望的,是橋上的母親,也是橋下的男孩。

後面了解到,據其母親稱,當時正駕車載著男孩,他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遭其批評後跳了橋。

鮮活的生命,因為一段對話,就在這麼一瞬間隕落了。

我想,內疚和自責,大概會伴隨著這位母親的下半生,這5秒會成為她一生都無法癒合的痛。

- 2 -

這讓我想到很早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個視頻。

大概是一家便利店裡的監控攝像頭,記錄了在便利店裡的一家三口。

只見視頻里的父親和孩子發生了口角,隨後父親掏出手槍放在孩子面前,孩子一把拿起手槍,往自己頭上開了一槍,沒有絲毫猶豫。

起先,父親還以為孩子是假裝的,還是搖了搖他的頭,發現是真的後,瞬間癱坐在地。

一旁的母親見到此情此景,也瞬間癱坐,但隨後就強撐著身體拿開了手槍。

不出意外的話,她是害怕父親承受不住打擊,也會衝動地對自己舉起手槍。

悲劇,就這樣發生在一瞬間。

我猜想,無論是那個大橋上的母親,還是這位便利店裡的父親,都不曾想過,自己的孩子真的會結束自己的生命,甚至不帶有絲毫猶豫。

明明是世界上最親的人,卻因為一時的衝動,從此站在了彼此最遙遠的對岸上。

- 3 -

知乎上的網友們對盧浦大橋的事件進行了討論,其中有個人問:如何看待上海17歲男孩被母親批評賭氣跳橋身亡,父母與子女應該怎樣溝通?

有的人說,孩子的承受能力太低;而大部分人認為,是母親用錯了溝通方法,逼孩子走上絕路。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

車停在橋上的那段時間裡,甚至媽媽跟孩子同處一車的更長時間裡,他們怎麼對話的?

就算不知道細節,但作為「過來人」,我想你猜也能猜個大概出來。

家長批評孩子,往往帶著「我這是為了你好」的大帽子,但同時,卻也在非常直接地傳播著自己的情緒——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緒是負面的。比如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比如憤怒的情緒,比如恥辱的情緒,比如悲觀的情緒。

白天的挫折,家長的絮叨,密閉的空間,甚至可能還面對來自至親的刺激話語。

你說他難受不難受?

所以我說,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受挫能力的問題,這是家長該閉嘴的時候不閉嘴的問題。作者:葉壯 來源:知乎

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詞條《224:非愛行為》里提到,以愛的名義,實施非愛行為,比較常見的一種言語就是:「我是為你好。」

出現這種說法,往往就是愛的主體方對接受方的需求體會得不準確、充分,或者不想去體會。

比如說,孩子更多的是想要父母的理解、感情的關懷,但父母覺得吃好穿好、學習成績好就夠了。

孩子和別人發生了衝突,沒有具體了解發生了什麼,而只是一味地批評:「我說你,都是為了你好」。

如果那位母親在得知孩子與同學有矛盾時,是站在孩子的一方協助其解決矛盾,多聽聽矛盾的緣由,試著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記得有本書上說,這個世界上最能夠令你悲痛的,最能夠傷害你的,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你的親人。

有時候,家人的不理解與冷漠,才是讓人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

- 4 -

美國一位教育家說:最好的家庭教育態度,應該是和善而堅定的。

第一,我是愛你的,我會陪伴你。

第二,我是有原則的,你必須遵守。

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態度。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人,感覺到被愛的前提是,感覺到被尊重。

人們都說,為人父母這件事竟然不用考試,想想都可怕。但其實,歸根究底,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也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愛和理解,尊重和溝通,在任何關係中都適用。

愛對方,也要掌握愛的方式。

無論你愛誰,適可而止的建議與傾聽,比指責更重要。

共勉。

推薦閱讀:

TAG:家庭溝通 | 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