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

自從美洲大陸板塊和亞歐及非洲大陸板塊分離之後,這裡的生物就走上了一條獨自發展的道路。因為大洋阻隔,歐亞大陸上進化的更為完善的捕食者沒有辦法到達這些孤立的土地上面,而同時這裡地域廣袤資源豐富,美洲大陸上生活的動植物就在一種自己的節奏上緩慢的演化著。當然這一點在澳洲和馬達加斯加島表現的尤為突出。也正因為走上了獨立演化的道路,這些地方的生物種類表現的尤其豐富多彩且與眾不同。南美洲進一步與北美大陸產生地理隔離,形成新熱帶界。這裡氣候環境多樣,山脈、草原、雨林、濕地、高原,因此進化出的奇異物種尤其令人瞠目結舌。至少當年達爾文達到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時候大概就是這麼想的。

因為對南美洲本土動物的好奇和嚮往,我特別計划了參觀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儘管美國的三大動物園也展出不少南美洲動物,甚至北京動物園都會有鬃狼、大食蟻獸之類的遠方客人,但我還是覺得應該能在這些動物的家鄉找到一些期待之外的驚喜。這次踏訪的三個國家裡面,阿根廷和智利比秘魯擁有更多歐洲城市的基因,我也期待他們能得到更多歐洲城市動物園優秀傳統和理念的繼承。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兩處動物園,一處位於市中心,另一處則是城郊30多公里外的Temaikèn Biopark。後者是整個國家唯一隸屬於AZA(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成員的動物園。雖然Temaikèn網上口碑也相當不錯,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選擇市中心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了。

就像多數城市動物園一樣,這裡的面積不算大,若是不停腳的走完一圈也就40分鐘。不過多數人會有一種誤區:動物園越大越好,物種越多越好;似乎是因為這種浮躁的邏輯,國內動物園曾經一窩蜂的往郊區搬遷,企圖在更大的面積上來顯示自己的專業水平。可是結果動物得到更好的福利了么?遊客得到更好的科普教育了么?動物園更好的盡到自己的職責了么?動物運動場越大不代表越接近其原始生境,認真的設計場館結構和丰容措施才能真正提高一些動物福利;除去遊客看得到的面子,動物園的里子-珍稀物種繁育保護-也同樣不可小覷。這些事情國內的動物園沒有幾家可以及格,主要還是觀念的問題。

動物園的大門簡單的可以說是「簡陋」了。甚至都沒有找到這家動物園正式官方的名稱標牌。當然這些可能在另一頭的大門上有吧。走進去之後是一片小廣場和另一片還算開闊的湖面,遙遠湖面的另一端放養著所有動物園千篇一律的「迎客火烈鳥」。

小廣場一邊立著阿根廷前總統多明戈·薩米恩托的塑像,紀念他在141年前規划了這座動物園的雛形--一座綜合性的城市公園。後來整座公園從國家所屬轉為市政府管轄,1888年,時任市長將動物部分從城市公園中分離開,成為今天獨立的動物園。

剛進園不久馬上發現了驚喜:很多小動物是散養在園中,遊客可以很近的觀察。而散養動物種類之多數量之多在城市動物園中還是不常見的。這是疣鼻棲鴨,得名於眼睛上面到鼻子上一列鮮艷的溜狀物。儘管在我們審美上不一定覺得漂亮,可是你怎麼知道母鴨子怎麼想呢。照片上這隻其實不是特別明顯。這種動物產自中南美,不過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親戚。

這也是一種散養的南美本土動物,大概像狐狸大小,草地上,步行道上,甚至其他動物的籠舍里都有它。因為它太奇特,我先不介紹,後面再講。看著像鹿?兔子?

散落在草地上的還有這些小東西:海狸鼠(Myocastor Coypus)。體型小很多。

兩爬館中規中矩。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多數都是生活在南美洲的龜類蛇類和蜥蜴類。比如紅腿象龜,洛氏蟾(Rococo Toad),鈍尾毒蜥(世界少數幾種含毒液的蜥蜴),黑斑雙領蜥(國內爬寵圈叫阿根廷黑白泰加),還有一隻產自雲南廣西那邊的長鬣蜥。站頭牌的是綠鬣蜥,身材魁梧,色彩亮麗。這東西國內也不陌生吧。

南美洲總共三隻雪豹。一隻年老的在聖保羅動物園,另一對在這裡。只看到一隻,不知道現在情況怎麼樣了。繁育估計不行。

運動場大小還好,設置了很多山石,一來可以攀爬,一來可以隱蔽。

總共兩隻非洲象(母),一隻亞洲象(也母)。據說那隻亞洲象已經五十多歲了,早先在馬戲團,因為受虐被政府轉到動物園了。不過象舍飽受詬病,地方小,沒有樹蔭,水塘時常是乾的,與遊客隔離的只是不太深的一條溝,有潛在危險。有人建議把這三頭像送到Temaikèn去,那邊地方大而且沒有象。不過兩家是競爭關係,怎麼可能拱手相讓這種「明星」動物。

象館還是一座維多利亞風格的歷史建築,只是對三隻象來說小了一點。

隔離溝里的積水成了那些遊盪的海狸鼠喜歡的地方。

美洲豹。

白虎飼養和展出可以說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最大的敗筆。雖然萌的惹人喜愛,白虎的歷史卻是充滿骯髒和醜陋。白虎的白是因為基因突變,雖然這是自然發生的,但卻不是有利變異。白化的白虎缺少了保護色,在自然界很難生存。可是當人們在野外發現後,卻捕捉回來樂此不疲的嘗試繁育這種病變物種。因為是隱性基因,必須父母雙方都攜帶這種變異白化基因才能生出白化後代,所以人工繁育過程中充滿了近親交配,甚至人為製造回交(父x女/母x子),以至於現在世界所有動物園裡存在的白虎都是最初兩隻的後代。倫理問題是一方面,白虎的基因庫也因大量近親繁殖而變得單一簡單,遺傳病大量出現,成活下來的幼仔非常少。可是為了博遊客眼球,白虎成了一些動物園招徠生意的噱頭,大量資源(金錢、場地)被用來飼養繁育和展出白虎,而犧牲了其他更應該投入資金保護的珍稀物種。遊客有獵奇的本能,但是動物園有義務負責任的去正確引導,而不該唯利是圖。但是真理在利益面前很脆弱。國內的不良典型就是廣東長隆,白虎竟成了主打招牌,肆無忌憚的大規模繁殖白虎。第一季的爸爸去哪兒電影版無形之中又在為虎作倀。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也不落後,14年還炫耀性的報道了三隻新出生的白虎幼仔。雖然變異基因是自然發生的,可動物園裡的白虎卻真正是人工製造的怪物。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城市的動物園還有一塊專題展出,儘是些兩頭雞六腳兔之類的異物,可是買賬的遊客趨之若鶩。儘管更誇張,但也比白虎好些,那些玩意兒佔得地方也不大,而且沒有什麼其他投入了。話說回來,動物園的功能不是嘩眾取寵的展示怪物,而是教育大眾保護自然。2011年6月,AZA正式發布禁令,禁止其下屬動物園飼養繁殖白虎、白獅和王獵豹。這些自然界中無法生存的變異動物不能真正豐富我們的物種多樣性,地球的基因庫裡面也不需要這樣明顯不適應環境的基因型。

同樣是南美的本土動物,水豚。大概有小豬那麼大了,可是它卻是一隻大老鼠:世界上最大的嚙齒目動物。印第安人曾經飼養水豚,獲取肉類和毛皮。因為毛皮質量上乘,過度獵殺導致它一度在自然界中陷入困境。

這裡展出的金剛鸚鵡種類和數量都是我去過動物園裡最多的:緋紅,紅綠,藍黃,紫藍和軍金剛鸚鵡。不過都是一些常見的種。而且籠子太密效果不是很好。

園裡靈長類並不多,除了一些山魈,阿拉伯狒狒,黑猩猩,狐猴等「標配」外,也展出一些新大陸靈長動物。這一片被水池圍住的小島上面是紋卷尾猴(Cebus Libidinosus)。卷尾猴科是南美洲特有的物種,裡面包括了卷尾猴類和松鼠猴類(很萌的那種)。

黑美洲鷲。幾年前在佛羅里達見到他們在天空盤旋。不過它的近親紅頭美洲鷲(Turkey Vulture)更多一些,記得那時當地嚮導告訴我們如何區分這兩種鳥:紅頭滑翔時候雙翅呈V型,黑美洲鷲是平的;另外從下面看紅頭翅羽是大面積的白色,而黑美洲鷲只有翼尖是白色。他們都屬於鷹型目美洲鷲科美洲鷲屬。

同樣來自南美的猛禽,鵟雕。和黑美洲鷲混養。

倭蜘蛛猴。蛛猴科包括了各種蜘蛛猴和各種吼猴,都是南美特有種。因為四肢修長善於攀爬,遠看就像一隻蜘蛛,得名。

喬氏貓(Leopardus Geoffroyi),產於南美洲的小型貓科動物,比家貓略大一點。儘管體型纖小,但它也位於其所在生境中生態位的頂層了。喬氏貓與神秘的南美林貓基因型最為近似,也略略彌補了沒有機會見到南美林貓的遺憾。上次在聖地亞哥動物園看到了虎貓,他們都屬於虎貓屬。

我們熟悉的駱駝在南美洲有四位表親:嬌小的駱馬和羊駝(駱馬屬),壯碩的原駝和大羊駝(羊駝屬)。其中羊駝和大羊駝都是馴化種,成為印第安人重要的蓄力和羊毛來源。動物園裡展示了其中三中,這是體型較小的駱馬,哦還有體型更小的一隻海狸鼠。因為與駱馬的生存環境重疊,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的駱馬繁育項目特別出色,現在已經有一個很大的種群了,可以考慮和其他動物園交換一些其他的物種。

這座動物園總體上講是支持投喂的(需要買特別的飼料),不過為了避免近距離接觸,遊人和動物之間設置了一條「食物通道槽」,這樣既保護了動物和人的安全,又可以把動物吸引過來讓遊客更好觀賞。對一座動物園來講,投喂這件事不是不可跨越的雷池,但堅決禁止的是隨意投喂遊客自帶的食物(甚至非食物)。國內動物園在這方面非常差,不時有報道動物因此肥胖甚至死亡,不過這也不能完全苛責動物園一方。在這座動物園,據我看來,雖然可以投喂,甚至近距離接觸那些散養動物,但是沒有遊客隨意喂自帶的食物,總體維持在很有序的一種規則之內。

一大波大羊駝。

原駝和美洲鴕混養,運動場很大,還專門設計了一塊泥水塘。

大美洲鴕。你會發現很多歐亞大陸或者非洲大陸的動物都可以在南美洲找到相貌相似的親戚,比如鴕鳥在美洲大陸的遠房表親美洲鴕。同樣善於行走而飛行能力退化,生活習性也很近似,不過體型比鴕鳥小很多。這些相似卻相隔遙遠的物種都源自共同的祖先,大陸板塊分離後走上了各自演化的獨立道路。

河馬。運動場很普通,跟多數國內的比較像。見過設計特別好的河馬場館是有水下觀察窗的。

澳洲的鴯鶓。同樣,和鴕鳥、美洲鴕有比較近的血緣,都屬於走禽類(平胸總目)。

雖然這座公園不大,但專門修建了一片「中國區(Chinese Pavilion)」。主要展出了之前日本動物園送來的小熊貓。不過我沒有看到。

一大群產自歐洲的黇(tiān)鹿(dama dama)。三種毛色的都是一個種。依然可以投喂,並且它們似乎已經很習慣了。不知道為什麼這裡會有這麼大一個種群,也許某歐洲動物園傾情相送?

赤猴,非洲靠近撒哈拉沙漠的乾旱地區和深草叢生的稀樹草原。極其適應地面生活,善於高速奔跑,速度可以達到50公里每小時。因為毛色特別漂亮,也被人稱作「非洲金絲猴」。

赤猴屬下唯一種。有兩個亞種:西部亞種鼻子黑色,東部亞種白色。顯然這只是西部亞種。

高挑發達的四肢足以說明它的生活習性。

產於印度的花鹿(axis axis),長的有點像梅花鹿,但背部有一條深色條紋。

網紋長頸鹿。配上這個建築有點奇幻遊樂園的感覺。這裡是阿根廷僅有的一對長頸鹿。本來就一隻,09年從智利的聖地亞哥動物園換來另一隻,12年生了小鹿,第二天就死掉了。還好13年又生下了一隻。

白犀牛。有些人認為亞熱帶溫帶的動物園不應該飼養熱帶地區的動物,尤其是非洲草原的河馬犀牛斑馬長頸鹿等;相反,應該花大力氣去保護繁育本地珍稀物種。這個問題略複雜了,我覺得不是這麼簡單。

我最期待看到的動物之一:小食蟻獸!隔壁的飼養員一直在逗它玩,還用手機拍照,結果就是小食蟻獸一直不過來,離的特別遠看不清。直到後來那人走了,它才爬到近一點的地方。

食蟻獸科下共有四個種,全部分布在中南美洲,其中只有大食蟻獸是地棲,其他三種都是樹棲。食蟻獸牙齒幾乎完全退化,野外主要吃螞蟻白蟻等。之前看到一個資料講動物園裡的營養師如何準備食蟻獸的飼料。因為螞蟻白蟻不易獲得,而且成本高,動物園不可能飼餵野外狀態的食物。最接近的、並且常見的麵包蟲或者蟋蟀又不能被沒牙的食蟻獸消化。營養師嘗試過一般是肉類動物的口糧比如牛肉雞蛋等,但是一段時間後食蟻獸開始嗜睡並且腹瀉嚴重。最終,經過比較各種營養物質的比例(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等),營養師發現普通貓糧最合適了。他們將貓糧磨碎,同時添加一些猴類的高纖維飼料來補充本來在螞蟻外骨骼中豐富的幾丁質,於是,問題解決了。同樣的飼料還被用來餵養其他牙齒不發達的螞蟻獵手,比如土豚,犰狳,針鼴,結果都很成功,並且沒有影響人工繁育。人工飼料往往是動物園裡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飼料不能很好的模擬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食物,往往會導致動物嗜睡萎靡,腸胃不適,影響繁殖和下一代健康,本身壽命也受到影響。有一篇報道說檢測血樣發現籠子中的隼的維生素E含量只有野生隼的十分之一,結果造成動物活力下降。總之,動物園裡的動物福利是一個很大也很複雜的議題,它涉及到野外實地考察和實驗室的研究探索,它是一門科學,尊重這門科學的動物園才是合格的動物園。

這是全景,小食蟻獸的籠舍就是其中一個隔間。其他的還飼養了南浣熊,黑吼猴和墨西哥獾臭鼬等。據說這個籠舍以前是獼猴的,後來獼猴不知道哪去了,就把小食蟻獸放進來了。好像之前小食蟻獸的籠舍條件更差,這裡好歹有一些植物了。

黑吼猴。可惜那天沒有聽到它叫。在野外這玩意兒的喊叫聲可以傳到幾公里開外,我在墨西哥領教過一次,自己一個人的話還有點害怕。

怎能沒有貘!全世界5種貘除了馬來貘其他全部在中南美洲。這是一隻南美貘(a.k.a巴西貘)。動物園裡的種群數量也很可觀。

還記得一開始那些散養的像小鹿一樣的動物么?再貼張銷魂的照片:

很多,全園到處可見,不是很怕人,只要你有吃的。他們名字叫阿根廷長耳豚鼠,其實跟兔子或鹿沒有一點關係,跟老鼠倒是有些親緣。他們生活在巴塔哥尼亞大草原,在其他地方的動物園比較少見。

還有很多動物沒有貼照片,另一些因為時間關係沒看到。網上講還有一個鳥館,不過我沒找到,好像裡面很多南美特有種,有些遺憾。總的來講,儘管很多不如人意,這座南美洲最古老的動物園已經在努力做到最好了。資金短缺是大多數公立動物園所面臨的問題,但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依然有很專業也很優秀的人工繁育體系和野外研究項目,而且多是本土珍貴物種,比如鬃狼和駱馬的繁殖,都做得很好;而這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安第斯神鷲繁育項目了。安第斯神鷲生活在南美洲,是體型最大的猛禽,翼展可以達到3米多。因為發達的雙翼,這種動物可以利用上升的熱氣流輕鬆滑翔數公里而不需要扇動一次翅膀。他們生活在高海拔山區,可以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空巡視地面的腐肉食物,每天活動範圍達到方圓幾百公里。但是它們繁殖能力特別差,加上棲息地破壞,安第斯神鷲在南美大陸很多地方都已經滅絕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最近十多年繁育成功很多雛鳥,並且實現了野化放生!因為他們的工作,現在從委內瑞拉到火地島都會出現這種猛禽的身影,尤其在曾經繁盛的阿根廷海岸地區,野外種群數量都得到了恢復。

我們應該欣賞這種態度,而且這是一座動物園應該具有的素養,他們沒有浮誇的引進大量外來種,而是踏實的做好本土物種的保護工作,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專業的經驗來維繫本地的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盡職盡責地扮演了動物園最應該表現的角色。

---本文於2015-02-17首發於果殼網(哎現在只能給guokr點個蠟燭了)


推薦閱讀:

TAG:動物園 | 南美洲 | 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