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究竟是道教神祇還是佛教菩薩龍女?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海洋貿易者、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廣東、海南、台灣、東南亞中有廣泛的媽祖信仰,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

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於莆田縣湄洲島,為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林默幼年時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

媽祖,尊為海上女神,又名天后聖母,天王母后。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

道教封號: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媽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母儀配地,聖德參天。通玄靈體,默靜神仙。閩省威靈赫赫,湄州惠澤綿綿。陽神每顯,救世垂憐。比比振彝倫之化,悠悠效道學之玄。抱慈悲扶危濟困,施側隱廣度善緣。聖德在水,妙法大幹。至貞至節,無袒無偏。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禍消愆。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封天后,天上聖母元君。

志心皈命禮。

普陀勝境,興化湄州。聖德參天,國家忠孝無雙女;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靈應威德,非常孝感。傳古聖之道統,學先祖之慈仁。神通廣大,救厄而平波息浪;惠心庇民,扶危而起死回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上聖母,太極元君。

志心稱念弘仁普濟天妃,不可思議功德。

據《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記載∶「於是天尊乃命妙行玉女降生人間,救民疾苦,乃於甲申之歲,三月二十三日辰時,降生世間。生而通靈,長而神異,精修妙行,示大神通,救度生民,願與一切含靈解厄消災,扶難拔苦,功圓果滿,白日上升,土神社主奏上三天」。

太上老君看到江河湖海翻舟覆船,損人性命,乃命妙行玉女降生人間,玉女降生之日為三月二十三日,救民濟苦,是為天妃。

有關媽祖的史料

今所見之最早者為南宋高宗朝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碑記中談及聖墩所供神像,有男有女,「獨為女神人狀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人立廟於本嶼。」

又南宋寧宗朝丁柏桂《順濟聖妃廟記》云:「神莆陽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歿,廟祀之,號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 莆寧海有堆,元佑丙寅,夜現光氣,還堆之人,一夕同夢曰:『我湄洲神女也,宜館我。 』於是有祠在聖堆。 」

宋代的這兩則史料,都說媽祖是巫祝、神女,其神格屬性,屬於道教,和佛教無關。

《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名山大川忠臣義士之祠》云:「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1264至1294年),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 ...... 祝文云:『維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於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元人也是將媽祖歸類為「名山大川」的神靈,稱之為南海女神,列為祀典。

《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傷字型大小》(台灣新文豐刊本第十九冊)收錄的《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是敘述天妃媽祖成道的相關經典。上述這些較早期的史料,都是將媽祖劃歸入道教神祇中。

媽祖故事被滲入佛教色教,應是從明代中葉開始。《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見清.葉德輝重刻明刊本)說: 「妃,林姓,舊在興化路寧海鎮,即莆田縣治八十里濱海湄洲地也。母陳氏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身得妃;以唐天寶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幼而穎異,甫周歲,在襁褓中,見諸神像,叉手作欲拜狀;五歲能誦《觀音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如會稽吳望子、蔣子文事...... 居無何,儼然端坐而逝,芳香聞數里,亦猶誕之日焉。自是往往見神於先後,人亦多見,其輿從侍女擬西王母雲。」

二天

從宋代、元代史料,看不出媽祖與佛教的任何關係,而《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述天妃事,當是明世三教合一盛行下,所演化出來的。也可能受元世稱媽祖為「南海女神」的影響,由「南海」而聯想到觀音。

雖然《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摻進佛教之觀世音,說天妃的母親夢見觀音送予優缽花,又說天妃「五歲能誦《觀音經》」,似乎與佛教的觀音,關係密切。 但此觀世音,以明人《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看來,又稱之為慈航道人,是被道教收編的佛教神祇,已和佛教的觀世音有別;明中葉以後小說中所見的觀世音,都是玉皇大帝的手下屬神,是道教化的神祇。

又如明代吳還初編《天妃娘媽傳》(收錄於《古代珍稀本小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和台北國家圖書館所藏編於明萬曆末的《天妃顯聖錄.天妃誕降本傳》,其中所說天妃與觀音的關係,也都可做如上觀。

再者,上述明中葉後的天妃傳,雖也有媽祖敬拜觀音之說,但所說的媽祖成道故事,或說由玄信道士授玄微秘法,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或說「入瑤池見王母,轉往南海得觀音傳法」「湄洲羽化為神後」,都是很典型的道教成道故事,而不是遵修佛教的四諦(證羅漢果)、十二因緣(證緣覺)、六度萬行(證菩薩、佛)而悟道者;所得果位(女神、夫人、天妃、天后), 亦和佛教果位說(佛、菩薩、緣覺、羅漢、三界天人)不同。 因而媽祖神的屬性,應是道教神,和佛教無涉。

台灣研究媽祖的學者甚多,有的甚且僅據明中葉以後的史料,如《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說媽祖與觀音之關係,就把媽祖歸為佛教神,卻不知明世的觀音,已是道教化的觀音(慈航道人),不是佛教觀音;而台灣民間道教廟所供的觀音,亦皆是屬於道教化的觀音。由南宋及元世的史料,及媽祖的成道故事看,媽祖,其神格,應是純粹的道教女神。

且以今日大陸及港、台所見供祀媽祖的廟宇及祀儀來看,都是屬於道教形式的宮廟與祭儀,和佛教的寺院及供祭法有極大差別。 將媽祖視為佛教神祇,顯系誤判,或是別有用心的做法。

綜歸來說,從佛「寺」、道「廟」,祠堂外貌、神祇衣著、封號及祭祀用品、科儀上看媽祖神格屬性。 媽祖的祠所,稱為「宮」或「廟」,是道教廟宇的稱呼;其建築形式,也是道教廟宇的風格。 媽祖的神像造型,是中土后妃形貌,而不是印度佛教佛、菩薩、緣覺、羅漢、飛天等造型。 媽祖廟供奉的供品為線香、紙錢、三牲、清酒,廟中有給香客的平安符,廟與廟間有刈香(進香)互訪、有繞境出巡、迎神賽會;這些都是道教的活動,和佛教無涉。

再者,道教神祇的封號,尊貴者如天尊,敬老者如丈人、老母,但最常見者,則為帶有人間政治組織色彩的職稱,如帝妃、王侯、元帥、護法、將軍、使者等。

男神封號常見者如:帝、王、君、真人、元帥;女神封號,常見者如:夫人、元君、母(老母、聖母)等。舉例而言(見《真誥》),男神如玄天上帝、關聖帝君、廣澤尊王、東嶽上卿司命君、紫陽真人、天蓬元帥。

女神如:九華安真妃、紫微王夫人、南嶽夫人魏華存、南嶽紫虛元君、碧霞元君、驪山老母、西王母等等。道教的這些神祇封號,大都由歷代帝王來封贈,有一定的規則,先低階後漸至高階,古已有封贈者,只能加封不能貶降。 這套制度,在宋代已建立。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三十六,北宋神宗元豐六年,第八頁): 「太常寺言:『博士王古乞自今諸神祠加封,無爵號者錫廟額。已賜廟額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從其本。婦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號者,初二字,再加四字。 如此則錫命馭神,恩禮有序。 凡古所言,皆當欲更增。 神仙封號,初真人,次真君。 』並從之。 」

上引所述道教神祇封贈名號,皆由卑而至尊,有一定的次序。封贈由二字至四字至十餘字、二十餘字、三十餘字的封號,都曾出現過。 媽祖是道教的女神,自然歷來也有祂的封號。 歷代媽祖的封號,散見於《四明續志》、《鑄鼎余聞》、《天妃廟記》、《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等。 而記載最詳盡可信的,當為湄洲賢良港天后祖祠刊印,媽祖裔孫林清標於乾隆戊戌年所敬輯的《敕封天后志》一書。

媽祖是護海有功被民所奉祀的神祇,合於道教祀神法則;媽祖的修鍊法門,也是道教符術之說。 而供媽祖之供品及科儀,如線香、紙錢、三牲、刈香(進香)、平安符、迎神賽會等沒有一樣屬於佛教。 媽祖的扮相也是道教神祇形貌。 媽祖的修鍊法門,也非佛教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

不論從佛「寺」、道「廟」,祠堂外貌、神祇衣著、封號及祭祀用品、科儀上看媽祖神格屬性,她都是道教神祇。

在日本佔領台灣期間,為消弭島上漢人的民族意識,曾以廢除「淫祠」為名,想要廢除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道教廟宇,因而有不少道廟在後殿供奉佛教的觀世音,假託佛教寺廟而得予保存;有的則請和尚為住持,以減少日本人之糾葛。

日本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台灣地區寺廟整理問題》(天理教道友社,一九八八年出版)、一八九九年七站台灣總督府令第五九號《舊慣社寺廟宇等建立廢合手續》,以及日本昭和十六年至昭和二十年間,在台發行的《民俗台灣》(東都書籍刊印)中所見在台學者之討論皇民化及民俗問題等,都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借行政以干涉宗教之一斑;也加深了道教被佛教所矮化, 造成佛高於道的錯覺。

媽祖的神格屬性

媽祖的神格屬性由媽祖廟的稱號、廟貌、神像、供祭物、科儀、平安符、祭神活動等看來,全屬道廟規制而非佛教。再由媽祖成道前的修行法門、顯聖濟民等等看來,媽祖也完全合於道教以修鍊和濟民為主的修行方式。而媽祖的封號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等。我們以宗教本身的規範來檢視媽祖,可以確定媽祖是道教神祇。

媽祖神格的道家色彩比較明顯。從出生時「地變紫色,滿室異香」,暗示了這位女神屬於道家範疇,因為道家一向崇尚紫色。而這與傳說中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的狀況十分相似,公元 927 年 3 月 21 日,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的應天禪院。《宋史》記載其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趙匡胤乳名為「香孩兒」,應天禪院稱「香孩兒營」。

而傳說林默誕生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而取名「默」;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易經》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年幼時期,「十三歲時,老道士玄通登門授妃玄微秘法。十六歲,窺井得符,神授符籙,「遂靈通變化」、「悟諸要典」;年青時的林默為「里中巫」、「平生不厭混巫媼」,更與道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十道九醫」,中醫方劑的發明人伊尹,就是早期道家。她常駕雲飛渡大海,眾號曰「通賢靈女」、「通天神女」,直到功德圓滿,湄嶼羽化升天。

媽祖的道家色彩,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相一致,有其「機緣巧合」的一面。當時,執政的宋徽宗崇信並偏執於道教。政和七年(1117),他乾脆冊封自己為「教主道君皇帝」;宣和元年(1119),更要求「佛寺改為宮,僧寺為觀」(宋·趙彥衛《雲麓漫抄》)。而且,「政和元年春,壬申,毀京師淫祠一千三十八區。」(《宋史·徽宗本紀》)

因此,這種信仰上的「合拍」與「共識」,雖屬歷史的巧合,卻是十分重要的際遇和前提——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與最高層一拍即合,立即見效,不被封殺。這一點,精明敏銳的劉克莊在《風亭新建妃廟》中揭示得十分清楚:「妃以一女子,與建隆真人(宋徽宗自命為建隆真人)同時奮興;去而為神,香火布天下,與國家祚運相為無窮。」

文中「同時奮興」四字,道出了二者的內在聯繫。紹介者李振是莆田白塘人,且系宋代抗金名將,大慈善家李富的堂兄。這不同凡響的舉薦人,當然也是宋徽宗接納的一個重要因素。

總之,媽祖神名向周圍地區傳播,主要是從媽祖廟宇授匾開始。這說明了媽祖信仰在傳播早期,需要藉助國家權威的支撐,而早期的媽祖信仰也正是藉助國家加諸其身的光芒才在與福建地方眾多的民間神祇的競爭中,為自己加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使之很快在眾神中脫穎而出,後來居上。兩宋時期朝廷十多次褒封媽祖,其數量為全國各位「海神」之最,使之理所當然、受之無愧地成為全國第一「海神」。

廟宇是信仰的主要象徵與場所。而令人稱奇的是,諸多媽祖宮廟都是媽祖託夢、鄉親出力的結果。夢與道家有著源遠流長的關係。

莊子《莊子·齊物論》云:「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認為生和死、醒與夢,以及一切事物間的差別都是相對的。一切等量齊觀,無有分別,因為它們都是由「道」變化出來的不同物象,所以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也是一種意象語言。歷史告訴我們,夢想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往往發揮著某種重要的先導作用。許多重大發明不是夢中產物?

東漢學者王符也曾說「夫奇異之夢,多有收而少無為者矣」 。夢是一種不自覺的虛擬意識。這種介乎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意識,更能表現某種「空靈杳渺之思」,因而使人更覺其「神乎其神」,進而「肅然起敬」,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同時,美妙的夢境,也極大地增添了敘述與聽聞者的興味和內容「現實感」和「可信度」。僅《天妃顯聖錄》中,就記載了湄洲島祖廟因「長者之子」「夫婦協夢」而闢地擴建;涵江聖墩廟乃媽祖「枯槎顯聖」「託夢」興建;楓亭媽祖廟因「夜有人感夢」、「楓人同得夢」興建;莆田白湖媽祖「託夢建廟」,「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立廟之地。少師陳公俊卿聞之,驗其地果吉,因以奉神。」杭州的艮山廟也是南宋早期分靈的。

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京畿艮山之祠,舊傳監丞商公份尉崇德日感夢而建。」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傳說乃「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就是當代,賢良港的天后聖殿,也緣於媽祖託夢於印尼華僑姊妹。

媽祖的封號

媽祖,中國人自己的神靈,也是歷代褒封最多的的道教神靈!

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故二十四史中會特意列出一部分名為《禮儀志》記載這個朝代的祭祀制度和祭祀哪些神明。這些神明多是儒道共尊的神靈,少部分是儒家獨尊的神靈,這些神靈的名字在祭祀時以儒家的神名為主,但在宋元明清這些神明有不少是道教的神名。因媽祖靈驗無比,在民間信眾甚多,許多宗教都宣稱媽祖是本宗教的神靈,但從國家官方給的敕封封號及祭祀禮儀場所來看媽祖是國家承認的道教神靈。

歷代媽祖的封號,散見於《四明續志》、《鑄鼎余聞》、《天妃廟記》、《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等。而記載最詳盡可信的,當為湄洲賢良港天后祖祠刊印,媽祖裔孫林清標於乾隆戊戌年所敬輯的《敕封天后志》一書。今據《敕封天后志.卷上.歷朝褒封》載錄於下。

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靈惠夫人」

紹興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1184年,宋孝宗封「靈慈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紹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詔封「靈惠妃」

慶元四年1198年,宋寧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封「顯衛」

嘉定十年1217年,宋寧宗封「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寶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寶祐四年1256年,宋理宗封「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

開慶元年1259年,宋理宗封「顯濟妃」

景定三年1262年,宋理宗封「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封「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封曰「輔聖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加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惠宗(元順帝)封「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封「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嘉慶五年1814年,清仁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宣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咸豐七年1857年,清文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媽祖生平

太上老君看到江河湖海翻舟覆船,損人性命,乃命妙行玉女降生人間,玉女降生之日為三月二十三日,救民濟苦,是為天妃。

太上老君在無極境界,觀見大洋溟渤、河瀆川源、四海九江、五湖水澤、蛟蜃魚龍,出沒變化精妖鬼怪,千狀萬端。有諸眾生,或以興商買賣,采寶求珍,出使遐荒,交通異域,外邦進貢,上國頒恩,輪運錢糧,進納貢賦,舟船往複,風水不便,潮勢洶湧,驚濤倉卒,或風雷震擊,雨雹滂沱,其諸鬼神,乘此陰陽變化,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以致捉生代死,怨怒上沖,何由救免。於是廣救真人上白天尊曰:斗中有妙行玉女,於昔劫以來,修諸妙行,誓揚正化,廣濟眾生,普令安樂。於是天尊乃命妙行玉女降生人間,救民疾苦,乃於甲申之歲,三月二十三日辰時,降生世間。生而通靈,長而神異,精修妙行,示大神通,救度生民,願與一切含靈解厄消災,扶難拔苦,功圓果滿,白日上升,土神社主奏上三天。於是老君勑下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據《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記載天妃發願:「自今以後,若有行商坐賈,買賣求財,或農工伎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不分,或官非撓聒,或口舌所侵,多諸惱害,或疾病纏綿,無有休息,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吾常遊行天界,遍察人間,以致地府泉源江河海上,一切去處,令諸所求,悉皆遂願。」

老君賜媽祖珠冠雲履,玉佩寶圭,緋衣青綬,龍車鳳輦,佩劍持印,前後導從,部衛精嚴,黃蜂兵帥,白馬將軍,丁壬使者,檉香大聖,晏公大神,有千里眼之察奸,順風耳之報事,青衣童子,水部判官,佐助威靈,顯揚正化。世間若有男女恭敬信禮,稱其名號,或修齋設醮,建置道場,或清浄家庭,或江河水上轉誦是經一遍,乃至百遍千遍,即得袪除災難,殄滅邪魔,疾病自痊,官災永息,行兵臨陣,兇惡自離,囚獄之中,自然清泰,賊寇不侵,惡言無害,田蠶呎百倍,牛畜孳生,財祿盈餘,經營獲利,行商坐賈,采寶求珍,海途平善,無諸驚恐,求官作事,遂意稱心。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出生時是南唐清源軍(今泉州)莆田縣人,莆田縣湄洲島之女,媽祖在其主要生活年代的籍貫是平海軍(今泉州)莆田縣人,964年宋太祖改清源軍(今泉州)為平海軍(今泉州),授莆田人陳洪進為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仍然管轄著泉(包括莆田)、漳二州,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莆田、仙游二縣為平海軍所轄。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復滅吳越。陳洪進納土歸宋,至此,莆田人陳洪進所管的泉(包括莆田)、漳二州才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納入宋朝版圖。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平海軍(今泉州)莆田縣地和仙游縣地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邊境的一部分地方,另置興化縣。同年,改為太平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游和興化三縣,軍治亦設於興化縣治所在地。

980 年太平軍改為興化軍。泉州天后宮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的一座媽祖廟。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些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

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又恍惚聽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

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如今台灣及東南亞各地的眾多媽祖廟都由莆田湄州及泉州天后宮等「分神」而立。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天津的天后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后宮有名的大廟。

媽祖,道教的女神

隨著台灣地區的一些誤傳及一些影視劇的推廣宣傳,媽祖在道教的真實地位已經被覆蓋,甚至冠以佛教的出身。相信通過仔細推敲,依據相應的體系來看,都含有很多不如法的漏洞。當然很多道教的其他神祇,或多或少也冠以某某菩薩等信仰的烙印,建議不要人云亦云,傳播正知正見莫要隨人迷信。

在台灣,媽祖會被有心人士操弄成佛教神祇,主要原因大概有下述幾項:

其一是,明後的傳記,將媽祖和觀音牽連上關係,一般人不去細究此觀音已是道教化的觀音,而非佛教觀音,只憑直覺將觀音和佛教划上等號。

其次是,台灣北港媽祖神像是清康熙三十三年,樹璧和尚自福建湄洲天后宮奉請來北港,並建廟為第一任住持。樹璧和尚屬佛教臨濟宗,福建臨濟宗的和尚,大都和民間齋教有密切關係 ,偏向三教合一,並非「正統」佛教徒。 樹璧來台時,可能是帶媽祖以保平安,到台後感念媽祖保佑,所以樹璧和尚才會奉祀媽祖,為之立廟。

其三是,信眾常以廟祝所說為真,無力考證經典,而廟祝並非鴻儒碩學,學識有限,難免誤說,再看到和尚為廟祝,於是以為媽祖出於佛教。綜上所說,媽祖的被視為佛教徒或佛教屬神,實是出自台灣地區的特殊現象。 但此種現象,藉由台灣佛教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東南亞。

綜上所說,媽祖的被視為佛教徒或佛教屬神,實是出自台灣地區的特殊現象。但此種現象,藉由台灣佛教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東南亞。

其實媽祖是有師父的,祂的師父是「老道士玄通」,學的是「玄微秘法」,玄微秘法並不是佛教的任何門法,媽祖在佛教不是什麼菩薩更不是什麼佛,祂是道教廣濟世人的女神,因此是道非佛是不爭之論,此理至明。


推薦閱讀:

TAG:道教 | 傳統文化 | 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