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如實解,方知真實義(11)

六、諸法一一細說空相(1)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下邊,「是故」,所以,「空中無色」,就是你證到五蘊皆空的這個空中,你實證的境界里,沒有色蘊,沒有色、聲、香、味、觸這五小堆東西。

  「無受、想、行、識」,你也沒有感受,你連直覺都沒有,咱們說了:直覺,就是那個受蘊,你沒有任何感受。沒有感受,也就不會形成概念,也不會形成「想」蘊。我們講過,想蘊的定義是:取相。在實證五蘊皆空的這個空中,既然「無受」,沒有色、聲、香、味、觸這五種主觀感覺,那當然也就無相可取。無相可取,當然也就不可能形成什麼概念,所以自然也就沒有想蘊。連想法也沒有,當然也不可能有心的運行,心的造作,所以也不會有心「行」,那就是也沒有行蘊。

  最後就剩下「識蘊」了,這是凡夫猜想出來的一種精神存在。我們講過「眼不能自見,心不能自識」的基本原理。由於凡夫見不到心識本身,我們凡夫在講心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實際上講的都是心的認識對象,因為我們凡夫所感知到的一切法,都只可能是心所認識到的對象,而不可能是正在進行認識活動的心識本身。

  我們的心的認識對象都有些什麼內容呢?就只有「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實際上我們凡夫感覺到的、想到的和說到的所有的「心法」,它的內容,全都是凡夫心的認識對象「色聲香味觸法」,不相信的話,你可以隨便試驗,把你認為是心識本身活動的內容,仔細地考察一下,一定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內的東西,絕對不會找到「色聲香味觸法」之外的第七種東西。因此,凡夫在五蘊裡頭定義的「識蘊」,也必然都是用凡夫心的認識對象「色聲香味觸法」來表示的。

  比如我們現在看到「識蘊」兩個字,這是顏色,我們心裡會想到識蘊的定義:了別。怎麼想到的?是在心裡用聲音想到的:識蘊的意思是了別,就是它能了解和分別一切法。這就是我們凡夫認識到的識蘊的全部內容。其實就是一個用色、聲定義的識蘊,你還能感知到除此之外的識蘊嗎?我們看到的顏色是心識本身嗎?不是,那是眼識的認識對象。如果說顏色就是心本身,那我們看到顏色,就是看到我們的心了嗎?我們看到處都是顏色,那到處都是自己的心嗎?誰也沒有這麼傻吧。我們聽到的聲音是心本身嗎?也不是,那隻不過是耳識的認識對象。

  有人說,我感覺到痛癢,這是識蘊吧?這不是識蘊,這已經是受蘊了,是識蘊觸到六塵「所」產生的感受,而不是「能」感受到六塵的識蘊本身。

  其實,剛才說到的識蘊定義,是用色聲等這些心識認識對象為材料,在腦海里形成的概念,這應該是屬於想蘊範疇,所有凡夫形成的概念,都應該屬於想蘊。對於識蘊本身,凡夫實際上是根本沒有感知手段,也就是說,凡夫的心識,根本沒有感知到識蘊本身的可能性。

  人們最容易誤解的可能是把行蘊當成識蘊。實際上,行蘊也和其它蘊一樣,都只可能是用凡夫心的認識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假安立出來的,行蘊也可以說是我們心裡的所有想法,比如說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要如何如何等等等等的,實際上都是我們心裡的一些虛妄分別,而且都是我們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假安立出來的「心行」,根本不可能是「能」進行這些分別活動的心識本身的行相。不信,你就可以試著描述一種你的心行動的相貌,你看有沒有不是心的認識對象「色聲香味觸法」的?

  咱們認真想一下:用心認識到的東西,它還可能是心嗎?「能」可能是「所」嗎?用照相機照到的東西,它還可能是照相機自己嗎?用刀割到的東西,它還可能是這把刀本身嗎?用手握到的東西,它可能是這隻手本身嗎?用眼睛看到的東西,它還可能是這隻眼睛自己嗎?所以說,我們凡夫實際上是把用心認識到的東西「色聲香味觸法」當做了心識本身,這又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因此凡夫說的這個識蘊,根本不可能是識蘊本身,那就只能是凡夫的猜想,用色聲香味觸假安立出來的一些概念和想法罷了。

  現在在實證五蘊皆空的這個空中,這些被錯誤當做識蘊具體內容的「色蘊」都不生起了,識蘊的具體內容都沒有了,那凡夫假安立的識蘊也就不可能有了。所以說在「諸法空相」中,「無受、想、行、識」,不但沒有色蘊生起,也沒有這四個心法蘊的生起。前邊已經講了「空中無色」,現在又說「無受、想、行、識」,那就是在觀音菩薩證到的「諸法空相」中,五蘊皆空了。

  這不是《心經》的核心道理已經講完了嗎?你道理講清楚了,但是我們凡夫會有很多人還不服氣,五蘊讓你說沒有了,那還有十八界哪,還有佛對小乘說的十二因緣呢?到大乘就也給說沒有了?還有佛講的佛法呢,就沒有一個是真實存在的了?所以觀音菩薩對舍利弗說的話還不能結束,還得把這些很可能跟著就要提出來的問題都回答清楚了,我們凡夫才能確切地知道五蘊等這一切法的空相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才能知道怎樣正確地修行大乘的般若波羅蜜多。

  觀音菩薩明確告訴舍利弗說,他修行的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證到的空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前邊這個「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本來就是重複說五蘊皆空,那後邊不是重複五蘊皆空了嗎?後邊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空十二處和十八界。

  前兩句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十二處,包括六根和六塵。「眼界」乃至「意識界」,這是十八界,但沒有像十二處那樣一處一處地都列舉出來,只說了第一個界和最後一界,中間十六界用「乃至」兩個字給省略了。為什麼省略呢?因為十八界的內容,就是前面十二處的六根、六塵,再加上六個識。而且這六個識的名稱跟六根的名稱是一致的。

  我們現在把十八界的內容全部列出來,一共分三組:六根、六塵和六識。它們分別是,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塵: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六識: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你看,第一個是眼界,最後一個是意識界,所以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代表了十八界。

  既然十八界包含十二處,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就直接空十八界,如果成功,十二處自然也就空了。此後我們再解釋一下,既然安立十八界了,為什麼還要安立十二處呢?十二處的六根和六塵,與十八界里多出來的六識,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先看什麼是十八界。界,是原因、因素和部分的意思。為什麼呢?界是界線,你劃一條線,就把一個事物分成了兩份,這兩份自然就是組成這個事物的原因、因素和部分了。你劃兩條線,就可以分成三份、四份,它們也都是組成這個事物的原因、因素和部分。因此,十八界,就是我們把世界上的一切法分成了十八份,或說十八類,十八種因素,十八個部分。也就是把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法分成了六根、六塵和六識三大類,觀音菩薩說在他實證的「諸法空相」中,沒有十八界里的任何一樣東西,六根、六塵和六識都沒有。咱們來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在觀音菩薩實證的真實境界里,根本沒有十八界的存在?

  十八界是什麼呀?實際上還是五蘊里的那五堆東西,只不過它是換了一個角度來看五蘊。五蘊是從一個什麼角度看啊?五蘊是從時間流變的角度看我們面前的一切法。我們的識蘊,在認識色蘊的時候,必須要經過三個階段,這是按時間順序說的,先生起直覺,然後形成概念,最後我們的心再去決擇,它是一個由先到後的時間流變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心理活動的一個過程,它是從這樣一個角度來描述凡夫所知的一切法。十八界是從什麼角度看呢?它不是從時間角度,它是把五蘊時間上的流變攔腰一斬,取了一個橫斷面,就在現在這一剎那,時間上是靜止的,看看這個橫斷面上,當下這一剎那,我們能見聞覺知到多少種法。哦,原來在這一剎那,凡夫所能認識到的法一共有十八種。這兒沒有時間,它不流變,十八種法是靜止共存的。這個橫斷面,它是一個兩維的空間概念。

  現在就來看一下,我們當下這一剎那,也不管前,也不看後,我們就看當下,當下我們能認識到多少法呀?我們全部認識的法一共可以分為十八種。都是些什麼呢?本來我們只能認識到六種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這個我們熟悉,這都是五蘊裡頭的東西,色、聲、香、味、觸,是色蘊,是直覺,實際上這也都是受蘊的東西,被我們凡夫錯誤地當作客觀存在的色蘊了。從真實道理上講,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凡夫根本感知不到,所以我們凡夫一直是在把自己的主觀感覺「受蘊」,錯誤地叫做客觀存在的東西「色蘊」,而實際上所謂的色蘊是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妄想。現量直覺「受蘊」生起來之後,我們就開始比量的分別,那就是「想蘊」和「行蘊」,這就是十八界里的那個「法」塵了,法塵就是意識分別出來的所有的比量認識。這一共是六種法,前五種是現量智認識到的,後一種是比量智認識到的。

  本來是我們就只能認識到這六種法,說另外那十二種法是哪來的啊?我們怎麼知道有六根和六識啊?那都是我們凡夫猜想出來的,因為我們凡夫誰也沒見過六根和六識,那當然就只能靠猜想了。我們為什麼要猜想呀?因為不猜想的話,我們凡夫的道理說不通,我們凡夫的理論就成立不起來,所以必須要用推測和猜想補充一些東西,才能使我們的理論好像是那麼回事。首先說我們能看到色,我能聽到聲,那我就應該有一個能見色、能聽聲的東西存在,也就是說應該存在一個認識主體。這個主體我們又看不見,剛才我們說了,心不能見心、識不能自識,那怎麼辦呢?我們就猜想一個、假設一個能進行認識活動的主體。

  假設是什麼東西能認識顏色啊?不是眼球。因為古人知道,有的人眼球挺好,卻什麼都看不見;而有的人眼球壞了,卻什麼都能看見,甚至比眼球好的人見的還廣大得多,因為古代開天眼的人還是比較多的。那人們就猜想,既然不是眼球看見的東西,那眼球上就應該有個能看見東西的眼根。它不是眼球,眼球叫浮塵根,也叫扶根塵。眼根應該是一種附在眼球上的「凈色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種微細物質,跟眼球形狀一樣,凡夫肉眼看不見它,但是眼根能看見顏色。那個眼睛哪怕是閉上的,他也能看見東西,他用天眼看,古代有天眼的人多,所以一般人都知道這個現象。

  說眼睛閉上了沒起作用,那為什麼他還能看見東西啊?就是因為他有那個凈色根,有那個眼根,有眼根就能看見東西,你開了天眼,你眼球就是壞了也沒有關係,你還能看見東西,所以說能看見東西的是凈色根,叫眼根,眼睛這個扶根塵只是起個扶助作用。古人就猜想著編造了這麼一個東西,把它叫做眼根。那什麼能聽見聲音啊?再編一個耳根,結果編出來了六個根。所以,本來凡夫就只能認識六種法,現在又加上猜想出來的六個根,六根,六塵,加起來就成十二處了。

  這六根到底有沒有啊?實際上沒有我們猜想的那六個根。我們講五蘊皆空,色即是空,連浮塵根都沒有,怎麼可能在上面還附著一種微細物質呢?物質根本就沒有,我們前面破了物質,粗的物質沒有,你就會有細的物質啊?根本就不會有物質這種東西。那這是個什麼東西呢?在人們問的時候,說是什麼東西能見顏色啊?為什麼我眼球壞了還能看到顏色啊?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答案,需要給一個解釋,因此人們就猜想那一定應該有一種微細到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凈色根,應該有六種根存在,否則誰來見聞覺知啊?所以這六根是假設出來,是用來幫助我們解釋能認識六塵的原因的,是用來幫我們完善理論的,你要建立認識理論,那就必須要假安立有這六個根才說得通。

  現在總算有答案了,因為有六根,所以我們能看見六塵。但是這理論還有問題,那就是有六根,還不一定能看到六塵。比如說我們睡覺的時候,六根都有,眼球也在、凈色根也在,但是我們看不見顏色。我們在醒了之後才能看見顏色,在醒來的時候,我們的眼根開始起作用了,我們看見顏色了。這說明,眼根有起作用的時候,也有不起作用的時候,也就是說,除了眼根這個體的存在,還有個起不起作用的差別。根的這個作用,你也得給它起個名字,否則我怎麼區分它有這個作用的時候,和沒有作用的時候呢?六個根,就有六種作用,所以又起了六個名字,那就是六識。六根不起作用的時候,比如說我們無夢睡眠的時候,我們就說這時沒有六識,或者說六識不生起了。六根起作用的時候,看見顏色了,聽見聲音了,我們就說有六識了,或者說六識生起來了。

  所以,這六識,是在六根起作用的時候,給這六種作用假安立的名字。六根是認識主體的本體,六識是這個主體可能發生的作用。這個六識不是體,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只是表示我們的六根在時間上正處於起作用的階段,表示我們的六根正在認識六塵,正在進行一種主觀認識活動,我們心識起作用的時候就有這種主觀認識「六識」,我們心識休息了,就沒有這種認識活動了,也就是沒有六識了,它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里,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並不是一種客觀實在的東西。實際上就是,你的眼根見到顏色了,開始發生認識作用了,我們這個時候就說,你的眼識生起了,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生出來,所以這「六識」就是一個空名,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因為這個時候實際上存在什麼?就是顏色。當然,我們前邊分析過了,顏色也是一種主觀感覺,不是客觀存在。但,現在是在解釋十八界理論是怎麼成立起來的,是在講凡夫建立十八界理論的思路,不是在講怎麼空它的佛法,所以就得按照凡夫的理論來講。那就是六塵是客觀存在的,是用現量認識到的;六根是一種假定的存在,是用比量智推理出來的;現在講到六識,說這是給六種根的認識作用假安立的名字,根本就不是一種實際的存在。

  我們來看一下,在有六識的時候,比沒有六識的時候,多出來了什麼客觀存在的東西沒有?在有六識的時候,就有六塵了。比如說,眼識生起的時候,我們就看見顏色了,而凡夫認為六塵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暫時我們就說:六塵客觀存在了。在沒有六識的時候,就沒有六塵了,沒有色聲香味觸法了。在這兩個不同的時間裡,在客觀存在的東西上,就只有這一種變化,就是六塵有無的變化,沒有其它變化。並沒有一種眼識客觀存在了,因為眼識是我們心識的一種主觀作用,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

  所以現在就知道了,實際上本來是顏色生起了,或者說是色塵生起了,就只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我們卻又給這件事多起了個名字,說是眼識也生起了,實際上還是只有色塵顏色生起了,並沒有多生出什麼其它東西來。所以說,眼識這個名字,就是為了我們凡夫建立理論的需要,就給一個現象,多起了個名字,本來就是「顏色生起來了」這一件事,在十八界里就叫做「色塵生起了」,但是在十八界里又給這件事多起了個名字,說是「眼識也生起來了」。我們怎麼知道「眼識生起來了」?並不是又有個什麼東西生起來了,就是因為「顏色生起來了」,所以我們才說「眼識生起來了」,實際上是一件事,只是起了兩個名字而已。所以說這個「眼識生起來了」,就是個空名,它本身並沒有任何客觀存在的東西生出來。

  這樣再來看凡夫建立的十八界理論,前十二個:六根和六塵,是有體的,凡夫認為都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六識就是六根這個體的作用,這個體起作用的時候,我們就假安立說有了六識了,這個體不起作用的時候,我們就說沒有六識。你在無夢睡眠的時候,就是沒有六識,只有六根六塵,所以這六識是假安立的一種說法。

  因此在佛法里,除了講五蘊和十八界以外,還講十二處,合起來叫做蘊、界、處「三科」。「科」是分類的意思,給什麼東西分門別類叫科,三科,就是對於世界一切法的三種分類方法。十二處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法分成十二份兒,就是六根和六塵,這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法,根本就不提六識。為什麼六識不算作處?就是因為六識只是一種作用,是六根和六塵相觸時生起的一種認識作用,是六根對六塵的一個認識過程,是一種精神活動,並不是實際存在的一種法。而六根和六塵有體,是實際存在的,六識本身沒有體,只是代表一種作用。有體就有用,所以就只給「體」分類,「用」就不必提了,這樣就把世界上的一切法分成了十二處。「體」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算一處,體的「作用」沒有自體,不是客觀存在,所以不算一處。處就是地方,有體的東西才佔地方,比如六根和六塵,是客觀存在,所以佔一定的地方,就叫處。而六識只是表示六根正在對六塵進行認識,是一種只存在於主觀想像中的精神活動,不佔地方,所以就不能算作一處。

  我們再來看一下,十八界里有體的前十二個(實際上就是十二處了):六根和六塵,與五蘊的對應關係。十二處的前五對:前五根和前五塵這十處都是色法,屬於五蘊里的色蘊。前五塵色聲香味觸,本身就是五蘊里色蘊的內容。前五根是凈色根,也是色法,雖然人們看不到,是假安立的,但它就是假安立為色法的,所以也屬於色蘊。

  上面是按照一般人誤解的概念說的。我們前邊說過,實際上受蘊的內容與色蘊完全一致,本來應該是一蘊,只是因為人們的誤解才分成了兩蘊,因此十二處的前十處實際上應該是受蘊,而色蘊實際上只不過是想蘊里意識猜測出來的一組概念,佛法中叫假名,根本不可能是現量認識到的,而色蘊的內容「色聲香味觸」卻定義為現量認識對象,因此這實際上應該是受蘊的內容。

  我們再看十二處里剩下的兩處,也就是第六對:意根和意塵。意根是心法,是認識主體,也就是五蘊里的識蘊。意塵也是心法,是意識比量分別出來的一切法,正是五蘊里的想蘊和行蘊,這實際上是精神活動,並非是實際存在的東西,這連世間凡夫也是承認的。

  這麼一對照,十八界里前十二界的內容,實際還是五蘊里現量的色聲香味觸,跟意識比量分別妄想出來的法,這麼兩大部分,外延是相等的,內容是完全對應的。所以說,十八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表達五蘊的那些內容,是把對時間流變的五蘊法,取了一個橫斷面,描述在這個橫斷面上,一共應該有十八種法。我們已經分析過了,實際上沒有五蘊,那自然也就沒有十八界里的那些東西。


推薦閱讀:

TAG: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