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聽話,那你該注意了

表姐家有個女兒楠楠,是大家公認的「好孩子」。

從小到大很少看到這個孩子哭鬧,總是特別乖的跟在父母后面,也很少看到她像其他的孩子那樣調皮搗蛋、犯錯闖禍,親戚朋友在一起聊天總是會說:

「你家孩子真讓人省心!」

楠楠上學後,更是成為家長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學習自覺、努力,成績名列前茅,和同學關係也很不錯,老師在和一些家長聊天的時候都會拿楠楠做正面教材。

表姐也特別自豪,認為自己的教育非常成功。

但是我總是隱隱覺得有什麼不對,孩子乖是好事,但是乖到沒有一點「問題」?

很多時候,「沒有問題」就是問題。

楠楠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不愛講話,臉上的表情也不多,行動也少,總是很安靜。

可能很多「好孩子」都是這樣的,但這是一個孩子該有的狀態嗎?

我曾經問過她:

「楠楠,你快樂嗎?」

孩子似乎對「快樂」的定義還比較茫然,我換了個問法:

「你羨慕別的小朋友嗎?」

「羨慕」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有時間玩,我作業多,沒時間玩...."

"你可以跟你媽媽說讓她少給你報幾個輔導班,你就有時間玩啦"

"我不敢說..."

「為什麼?"

「媽媽說了,我是好孩子,好孩子就要聽話。」

一時間我忽然很心疼這個被人誇讚了無數遍的好孩子,「乖乖聽話就是好孩子」,這是無數中國家長對「好孩子」下的定義。

這樣的孩子在家裡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他們從來不會違背父母的意願,這樣的孩子真的「好」嗎?

什麼時候"聽話」成為判斷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了?

我們來看一下這類孩子的一些特點:內向、膽小、不善言談、不善與人交往,只會順從,不會質疑。

這些孩子並非真的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他們不敢說,不敢給父母或其他人添麻煩。這類孩子在學生階段是非常受父母和老師歡迎的,因為他們滿足了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好好學習,成績好,順從父母,不惹事,但是一個不會叛逆的孩子難道沒有問題嗎?

當然有!

缺乏人格獨立

正常叛逆的孩子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通過這個過程他們能漸漸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孩子會學習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會去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一個只會聽話的孩子失去了這樣的探索過程,什麼事都聽父母的,失去了自己做主的機會。

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很多這樣長大的孩子,在選擇大學、選擇專業、選擇工作的時候,都是父母做的決定。

缺乏熱情和活力

一直聽話的「好孩子」,其實是在為父母的意志活著,他們做的很多事目的是為了讓父母高興,自己是否快樂並不重要。所以雖然看上去孩子總是在努力學習,但是從空洞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來,這些孩子是努力帶著一種自我強迫在學習。當孩子不是為了自己而活,對生活失去激情,孩子的人生怎麼可能快樂?

缺乏開拓精神和合作能力

老實、內向的性格決定了聽話的孩子不善與人交往,他們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意願,也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通常很難擔當領導的角色,因為缺乏說服別人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勇氣。

這類孩子可能在求學時期是學習領域的佼佼者,往往還都是班幹部。但是進入社會以後,這類孩子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因為社會比拼的不再是學習成績和誰更聽話,而是誰更有開拓精神和合作能力。

古人曾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到了現代,很多家長卻把這種理念丟掉了。

為什麼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因為很多父母希望用這種方式與孩子建立情感鏈接,而培養一個言聽計從的孩子,是父母最省力的方式。

很多父母沉迷於這種帶孩子的輕鬆感和「成功教育」的虛榮心,忘記了去探尋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自然不能感知孩子的快樂痛苦

聽父母的話和自己內心的話哪個更重要,很多孩子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思考。這其實是父母與孩子在進行權利爭奪,父母勝了,孩子變成「聽話的好孩子」;孩子勝了,孩子可能變成「叛逆的壞孩子」。

就像一個橡皮筋,父母這邊拽的越緊,另外一邊孩子只能用更誇張的方式來回應這個作用力。其實,父母稍微松一點點,孩子並不需要叛逆,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健康成長的好孩子。

今日重點

乖和聽話不能成為父母衡量孩子好與壞的標準,探尋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感知孩子的快樂與痛苦,讓孩子的「好」體現在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快樂童年中,而不是只為了做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推薦閱讀:

TAG:育兒經驗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