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整理(一):昏沉、呼吸消失、論身行

錚按:貼吧一青年按《一萬說禪》修習打坐,雖努力但未得法,問道於盲。我師惜才,於百忙中為其略做解答。今整理成文留記於此。

(一)呼吸消失與昏沉

某甲:我在打坐的時候,覺知中沒有了呼吸?注意力易轉移妄念上去,而不是一直一心停留在人中。呼吸停止這幾秒間最多的就是畫面,然後發現呼吸停止就又有呼吸了。

師:

你所處階段,呼吸在覺知中消失,有兩種情況。

一是呼吸暫時停止了,不只是靜坐中會這樣,人在平時專註做精細的工作時,比如穿針引線,比如微雕篆刻,通常會不自覺屏住呼吸,這個叫屏息凝神。屏息時由於精神高度集中,根本無暇去注意自己是否在呼吸,只有從專註中退出才會重啟呼吸,發現原來自己剛剛是屏住呼吸的。再例如百米賽跑,中途通常是不換氣的,因為換氣的間隙會影響速度。

二是呼吸並沒有停止,而只是因為覺醒不夠,不能繼續專註於細微的呼吸,注意力分散,轉而去覺知其他東西,從而忘記了呼吸。就像人們平時做事情,如果不專門用心去觀察,是不會知道自己呼吸是怎樣的,呼吸並沒有停止,只是沒有覺知而已。以上兩種情況,無論是呼吸暫停,還是走神忘息,都是所專註的目標消失。失去目標,則無法繼續深入,隨著時間延長,會逐漸從靜態重歸散亂或進入昏沉。

靜坐中昏沉分粗細兩種,絕大多數認為自己入定了的行者,其實不是住於定境,而是落入昏沉。

粗昏沉很容易分別,靜坐即久,昏昏昧昧,好似無知無覺混沌一片,但又無力提起正念,起座後如未睡醒,疲倦難支,恨不得馬上放倒繼續睡去,然而當真去睡了,再起身也是精神不爽,肢體睏乏。在您貼中諮詢的那位先生即是落於此境。(錚按:此節粗昏沉是針對一位靜坐昏沉者說。)

細昏沉,非常不易覺察。如果不是刻意去觀察,根本不會發現自己落於昏沉。大多數人在此時會認為自己入靜或入定了。細昏沉中,行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沒有瞌睡,能知道自己的注意力在關注什麼,但由於失去了持續專註的目標,所覺知到的景象是不斷變化的,也有人會停住於一種境界,好像什麼念頭圖案都沒有,只是一靈獨覺於一個混沌境中。這種內景極具欺騙性,沒有真正入定經歷者會認此為定,但其境不具備諸禪支,並非正定。(錚按:此節針對某甲而說。呼吸消失覺知畫面,即是細昏沉的一種,欲界定中此類情況非常多見,學理上講畫面是念頭顯化,實際對應生理狀態就是接近瞌睡的白日夢。交淺言深師所不欲,故未明言指出。)

無論遇到以上哪種情況,都不是真正意義的止息。呼吸消失,失去了專註的目標,此時應將注意力繼續輕輕放在鼻端,等待呼吸再次出現。(錚按:細昏沉情況複雜多樣,對治方法各異,某甲程度較淺,師僅針對其狀況略說如此。)如果升起光明,暫時不要將注意力轉移至光明,剛開始出現的光明並不是好的目標。光明這段如何用功目前對您說為時尚早,可以暫且不必理會。完全忘身之前應持續覺知呼吸,這關係到以後能否順利深入。

對於昏沉,最好的方式是防患於未然盡量避免。如果連續幾次靜坐都昏沉,就容易形成習慣,一上座就犯困打瞌睡,很不容易改過來。

初學者應盡量在早晨睡足了起床洗漱後空腹靜坐,此時精神旺盛,正好用功。應避免在午間深夜飯後及疲勞時靜坐,容易昏沉。早晨也不建議很早起床,沒有睡足的情況下勉強起身打坐,也容易變成回籠覺。如果已經形成打坐就昏沉的習慣,那麼不僅要在適宜的時間打坐,而且還要避免長時間坐。如果平時坐二十分鐘開始昏沉,那麼每次坐十分鐘就要起座,絕不可坐到有困意才起座。一定要在很清醒的情況下起身。每次短時間坐,每日可以高頻率多坐幾次。如此訓練兩三周,再逐漸加長打坐時間,但仍以不昏沉,保持清醒時下座為標準。(錚按:此節為粗昏沉者說。)


(二)知息遍身之誤解

某甲:一萬說禪說知息遍身是看見全部呼吸,呼吸變得短,一眼就看到了。而南師說知息遍身是全身都在呼吸,舒服極了,每個毛孔都在呼吸。(某甲曾靠臆想全身毛孔呼吸,然不得其門而入。)

師:

好像全身毛孔都在呼吸的內景境界是存在的,而且是禪定的必經之路,是忘身的前奏和標誌。而且這不是臆想出來的,是忘身前和忘身時自然出現的。但是如果在沒有出現前去覺知全身毛孔,就等於轉移了注意力,從原來的覺知鼻端分散了注意力到全身,這樣,也不會出現真正的忘身了,會饒很大彎路。

如果持續不斷專註於鼻端呼吸,呼吸成為一點後,會很快出現忘身景象,那時,不會再有鼻和肺的呼吸感覺,也不再有身體任何部位的感知,會出現球體感,中心是呼吸搏動的那個點,隨著搏動球體一開一合,知息遍身緣無身。(錚按:此節是真實功夫境界,會於靜坐中自然出現,非實證者不能明。欲靠做意想像達到毛孔呼吸者,實為緣木求魚了。)

另外,除諸身行,這裡的身行,並非指身體,而是指的呼吸。諸身行,就是指呼吸的各個環節。

(錚按:身行一詞在《瑜伽師地論》中有明確說法,在以前的回答中也對此做過解釋,今將答覆附此:

關於「除諸身行」,呼吸本身是一種「身行」,那麼』「除諸身行」是不是意味著呼吸也要停止? - 玄清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137

是的,安那般那中的身行就是指呼吸。

入息出息、有四異名。何等為四?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風名一種、是風共名;餘之三種、是不共名。

不過這個除去,不是真正的停止呼吸,而是呼吸在你的覺知中消失了。禪定是專註,當你不斷地專註於一點時,「呼吸」這個過程對你來說已經太粗了。或者說,雖然你關注的仍然是呼吸的一部分,但在你的覺知中,他已經不是呼吸了。就像你不斷地分解一個事物,直到觀察到粒子級別時,已經看不到整個物體的樣子,這個物體對你來說就是不存在了。

這就是所謂的除諸身行,不理解這一點便是連禪定的門都沒有入。^_^

或出息中間出息已滅,入息中間入息未生;緣出息入息空無位、出息入息遠離位、為境。

即於此時、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又即於此、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先未串習入出息時所有剛強苦觸隨轉、今已串習入出息故皆得息除、有餘柔軟樂觸隨轉。

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三)選擇性關注與自然呼吸之辯

某甲:觀呼吸之間的那一剎那停頓,到底可不可以,有沒有這麼個法門,有人說可以,有的說人為控制呼吸,有點糾結到底用不用。南師說過前期確實要感受一下停頓的瞬間感覺,一呼一吸背後的知,要多去注意這個。隨息以後就不管了,我好像記得南師說過數息就是為了讓人記住這個停頓的感覺。所以祖師才創了這個數息觀,出息才能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到底是入息定住?還是出息定住?

師:

為何要特別觀呼吸間的停頓呢?呼吸間的停頓屬於呼吸的一部分,吸氣呼氣以及呼氣後停頓吸氣後的停頓構成了整個呼吸,觀呼吸是平等的不加控制的自然的持續不斷地觀呼吸的這四個環節,這樣是最大限度的不控制呼吸,自然呼吸。

個人認為無論刻意重點去觀呼吸的哪個環節,都會造成人為控制,導致緊張。也許是因為本人沒有嘗試過觀停頓,不知其中奧妙所以難以理解吧。瑜伽師地論卷27,對觀呼吸的描述比較詳細,古文也不是很難理解,可以看看。(錚按:此節涉及前輩,師不欲多言,僅勸學人自然呼吸不加造作為好。至於出息定還是入息定,更是有關入定環節觀察細緻與否,社會流傳一些觀點儘是不知定為何物者臆想出來的。有關學理篇幅甚大,不宜為初學者說。)


推薦閱讀:

TAG:禪定 | 打坐 | 止觀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