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拼多多,沒有邊界

文/張一弛

眼看著成熟的咖啡豆爛在地里,胡老德心疼的說不出話來。

2009年,60歲的胡老德翻過高黎貢山,在雲南保山租下20畝當地人不願種植的斜坡山地,隨同族人一起種植小粒咖啡。

不過,胡老德的付出和回報並不成正比。

從2014年開始,雲南咖啡的收購價格越來越低。暴跌到四分之三時,村裡的年輕人只能先後下山打工,數年未歸;同村的咖啡樹遭大面積砍伐,成熟的咖啡豆爛在地里無人採摘,急得他每天下山問詢消息。

在雲南保山高黎貢山的山腰,像胡老德這樣的咖農還有5000人,他們都面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

中國99%的咖啡產量來自雲南,但這片土地上的咖農們只能獲取1%的利潤。

上個月,又是一年「豐收」季,他正愁著怎麼把這些辛勤的勞作成果賣出去時,他的一千多斤咖啡豆居然全部被溢價收購了。

很難想像,做這件事情的人,正是那個最生猛的電商平台——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

1

中國農產品之痛

如果認真看過拼多多的最新扶貧助農年報,可能就會了解黃崢對農民傾注的熱情:2018 年,農民通過拼多多平台,一共賣出653億元的農貨,同比增長233%,平台帶動62,000餘名新農人返鄉。

在探討拼多多為什麼這麼做之前,我們先花點時間,看看中國現在的農產品流通環節,是多麼漫長而曲折:

對買賣雙方來講,主要有兩大弊病:

第一、鏈路極長,多勞不一定多得。

傳統的整個農產業流通環節是這樣的:

農民以辛苦一年以後,農產品以極低的價格賣給當地攤販的「代辦」,「代辦」負責挨家挨戶為商販挑選農產品,覺得哪家不錯然後下定金,然後才開始採摘。

摘完以後,找個運輸公司運到某個批發市場。第二天凌晨,各大超市的採購,包括各大菜市場的這些檔口老闆,就到市場去買,運到自己的菜市場,然後再賣給消費者。

中間經歷了多少環節?

農民——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等4、5個環節,最終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

每個環節都有物流、倉儲的成本支出,耗損率極高,一環扣一環就形成了農民賤賣,消費者貴買的結果。

在金融數據研究服務平台 JingData 數據中,或許可以更直觀的看出問題:

以雲南保山咖啡種植為例,上游種植環節生豆價值貢獻約 17.1 元/公斤,中游深加工環節烘焙豆的價值貢獻為 83 元/公斤,下游流通環節的價值則增至高達 1567 元/公斤;三個環節利益分配佔比分別為 1%,6% 和 93%

1%和93%是什麼概念?

說明提供生產資料的上游環節,幾乎淪為免費勞動力。

第二、信息極其不通暢,有產也不一定有銷。

根據農業農村部調查,大多數貧困地區農戶都是通過鄰里鄉親獲取產品銷售信息,通過正規渠道和現代傳媒手段獲取信息的比例非常少。

當商販同時大量買進同一種農產品時,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供大於求。

這個時候就開始出現跌價。一旦出現跌價,對應到產地,就是壓價,這樣農民就賣不出去了。對於這個批發市場來講,供大於求,這個貨就會存不長,然後就開始不新鮮。

市場需求與生產供應無法有效銜接,消費者就買不到好的商品。

「最初一公里」打不通、信息滯後、流通成本高,這三大中國農產品之痛,讓農產品一一次滯銷,而農民一年的努力也跟著打了水漂。

更不用說像雲貴這種海拔高、地勢險的貧困地區,農民本想脫貧攻堅,卻成為了另一個惡性循環。

2

拼多多,正在改變中國農村

雖然不少電商已經敏銳地嗅到了機會,但拿下農村市場,並不容易。

農村地區電商基礎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同時需要建立持續可控的供應鏈關係,淘寶一直想突破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卻始終沒找到有效突破口。

2015年,淘寶和京東正式進軍農村市場,兩家電商巨頭多採用代理、刷牆等方式拉新,但幾年下來,兩家巨頭並沒有完全吃透農村市場。

而黃崢帶領著拼多多,從2016年開始紮根農村,先是通過社交拼團的形式,幫助貧困地區打開銷路;又創造「拼農貨」模式,「以拼代捐」進行扶貧。

這兩件事,讓人開始明白拼多多的內核與黃崢的用意:在擁有了四個億用戶時,思考的或許不再是如何裂變成5億,6億,10億......

而是跳出賣貨這一環,找到真正的護城河。

4 月21日,黃崢又做出了第三件事,拼多多宣布:未來5年內,將打造 1000 個「多多農園」項目。

這個項目具體操作起來是這樣的:

以保山咖啡豆為例,首先是溢價收購,並且在未來3年內包銷,充分激發農民的動力;

接著是農研團隊進駐,試驗高品質品種種植。實際上,高品質的咖啡豆,根本不愁市場銷路,普通咖啡豆則只能和國際期貨競爭,只能做速溶咖啡的原料。

再下一步,是組織代運營、代加工體系,在此基礎上,聯合政府制定新的利益分配機制,確保農民成為利益主體。

最難的是兩點,一是在需求端,拼多多作為新電商模式能聚集效應,也就是說,拼多多擁有強悍的農產品吸收力。

二是在線下,拼多多願意真正紮根進去,了解實際問題、了解農民的意願和想法;拼多多通過「多多農園」,現消費端「最後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直連,這說明,拼多多擁「破壞性」的創造力

3

邊界的創新,

能產生顛覆中心的力量

在經濟學領域,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

做慈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難在很難有一個很好的反饋機制;相比之下做商業要更持久、更細水長流。

創業之前,黃崢曾有投資的經歷。

所以,他更傾向於把每一個創業決策,看作投資決策,要去分辨用時間和錢換來的東西哪些是資產哪些是費用。

而在黃崢的邏輯里,隨著時間流逝、對加深生意的護城河有利的是「資產」,時間越久對自己越不利的是費用。

拼多多的對農村市場的投入與深耕,無疑是前者。

什麼是新時代電商?

新時代電商之於黃崢,有三個關鍵詞:「普惠」、「人為先」、以及「更開放」

普惠,是由拼多多出生的時代決定的。它出生在移動互聯網已經平等地進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這個時候出現的新平台,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服務最廣大的普通人。

人為先,是由拼多多的基因決定的。誕生於移動互聯網,摒棄了PC搜索購物年代的「物為先」,人和人的互動更重要。

更開放,說明了拼多多的策略不是創造新的壟斷,而是打破壟斷,提供新的選擇。

藉助新電商模式,拼多多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了一條直達4.185億用戶的快速通道。在商業模式的突破上,拼多多用邊界的創新,顛覆了電商的中心。

而在資本市場之外,是黃崢的遠見和被電商改變的農村。

結語:

作為一個如此生猛的電商平台,拼多多正在重新定義著電商的下半場。

外界不斷分析著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和打法,卻少有人解讀拼多多真正的內核與底氣。

而拼多多的真正內核與底氣,並不在中心,而在邊界。

2018年,拼多多實現農產品和農副產品訂單總額653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網路零售平台之一。

黃崢的新電商邏輯實現,是對整個產業的顛覆,也是一次中國消費者的集體勝利。

把過去所有的優勢變成底氣的拼多多,

沒有邊界。


推薦閱讀:

TAG:拼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