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不是追風而是逐夢

文 / 陳棟 圖片 / 網路 來源:陳棟茶友圈( ID:iwhchendong)

自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全國各地紛紛把研學旅行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並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掀起一股濃厚的「研學熱」。兩年來,億萬中小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走向熱火朝天的生產生活實踐,為深化教育改革留下了精彩註腳。

研學旅行之所以受到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的認可和支持,主要是因為它推開相對封閉的中小學校門,把學生帶到更廣闊、更精彩的大千世界,去認真踐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踐證明,研學旅行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相統一的有效形式。

當前,一些學校和機構推進研學旅行的熱情十分高漲,但推出的研學產品過分強調研學路線和研學基地,卻與學校綜合實踐課程設計脫節,並忽略了研學導師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幫助學生梳理和消化知識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講,研學旅行不是盲目追風,而是青春逐夢。

研學旅行要重「游」更要重「學」。從古至今,成才者往往都要經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豐富歷練。比如,孔子在周遊諸國中將儒學思想傳遍天下,李白在走遍神州中寫下名詩巨作;再如,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酈道元的《水經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等巨作的誕生,無不經歷研學旅行的洗禮。真正的學問從來都不是拘禁於廟堂之高和盈尺之間,而是孕育在暢行天下的艱辛征途中。畢竟,研學旅行不能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必須走出「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的誤區,努力追求「游」與「學」的有機融合,更不能為完成考核任務或怕承擔學生安全責任風險而去應付課程設置。

研學旅行要重「行」更重「思」。自然是一個「大寶庫」,社會是一所「大學校」。研學旅行本就是一種且研且學的體驗,也是一種且行且思的感悟。研學旅行可以讓學生帶著課本去了解偉大祖國的大美河山,去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去感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最可貴的是,學生可以在寓教於景、寓教於樂、寓教於行,中學會動手動腦、生存生活、做人做事,在親近自然、探尋文化、思考生命中體驗別樣課堂的獨特魅力,既能沉澱內心、明理益智,又能思行合一、全面發展,

研學旅行要重「形」更重「神」。研學旅行是群體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徵十分鮮明的教育改革探索,自誕生之日起便與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密切相連,與走出校門、走向實踐、走向社會密不可分,與成就自己、服務祖國和人民融為一體。研學旅行要重視組織形式,更要重視實質內容。行走天下、感知世界,只是研學旅行的基本形式;培養良好習慣、弘揚傳統文化、培植創新精神、樹立社會責任感,才是研學旅行的終極目標。只有形神兼備的研學旅行,才是受歡迎、可持續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競爭力的。

雖然遊學與研學僅一字之差,但實現從遊學到研學的跨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推動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游與學並重、行與思並重、形與神並重,明確研學旅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開發出遵循青少年核心素養發展規律和滿足學校、家庭、社會需要的體驗式教育產品,打造「移動的學校」和「沒有圍牆的校園」,引導新時代青少年學生踏上青春逐夢的人生新征途。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大事件。

推薦閱讀:

TAG:素質教育 | 兒童教育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