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了,這就是無效率青年的無效率人生 | 100個生活大問題

本文作者:王朝靖

人生下來就為了不停地工作的嗎?

想要過好的生活一定要通過拚命掙錢來實現嗎?

為什麼我們非得要大的房子、買那麼貴的沙發?為什麼在家裡吃飯要配精緻的器皿和酒杯?

為什麼人一定要變得更高更快更強啊?

無效率青年通常誕生於這樣的一連串疑問。以及一系列絕望:

「早上 7 點起床,7 點半出門,9 點才到公司,晚上常規加班到 9 點,回到家基本是深夜,養貓養狗都不敢,怕自己都養不好,別提養孩子了。」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忙碌不堪卻沒太大成長,找不到自我價值的認同,工資也低得可憐。」

「擔心 5 年後還在做同樣的事情。想辭職又怕找不到更好的公司,時刻處在想辭不辭的狀態,一邊摸魚一邊內疚。」

「想要休息,又害怕休息,厭惡忙碌,又希望忙碌。」

明明工作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現在自己卻成了工作的工具;明明錢是為了能更方便生活,現在生活就是為了掙更多錢;明明上班是為了更好的休閑,現在休息日只夠恢復勞動力,好進入下一周的工作。偶然看到監獄的囚犯作息表,從起床到睡覺,幾點打卡集合幾點開飯幾點解散,四捨五入和自己每天的生活也沒差。老闆畫的餅完全不相信,但是自己不偶爾給自己打點雞血,就會陷入深刻的自我懷疑。一切都指向某個「也許會更好」的未來,現在多看幾本書一萬個小時後一定會成為有智慧有見識的人;現在堅持健身未來就能在六塊腹肌上下黑白棋;只要我合理理財投資自己,就能搭乘下一個風口,擺脫枯燥乏味的工作。現在做的所有事都是為「未來」做準備的,「現在」只是通往「未來」的工具,「現在」永遠在準備,永遠讓人不滿意。

你想不明白為什麼明明科技進步了,人類本應該可以把活分擔給技術,省下時間來愜意地生活,現在反而連朝九晚五都保不住。你看到社會蓬勃發展,自己卻對工作和職業發展越來越沒有動力,充滿迷茫,看不到希望。

就像你說不清「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究竟是解放了雙手還是束縛了雙腳」一樣,你對自己工作生活消費娛樂都開始抱有不信任。

這種對「凡事都追求高效、以忙為榮、勞動至上」觀念的不信任,誕生了一批「無效率青年」。無效率並非低效率,只是不再以效率為行事標準。他們認清自己是個廢柴的事實,認為收穫幸福的途徑,不在於把自己從廢柴變成精英然後收穫快樂,而是以廢柴的身份努力找出快樂活下去。

三浦展在《下流社會》里談到,「為什麼人類要不斷攀登險峰?是因為期待著險峰之巔有令人驚奇的美景。倘若已經攀登至七成的高度,並且明知險峰之巔根本沒有什麼美景,而七成高度的地方卻是山花爛漫,亂雲飛渡,美不勝收,那麼誰也不願花費氣力去攀登峰頂的。下流階層的不求上進就跟登山是一個道理。」貧富差距加大、階級固化、不愁吃穿但可支配的金錢和時間都在減少、壓力和焦慮堆積信心低落。日本人熱情低下,主觀上不願意「向上層階級流動」,中國人想「向上」但力不能及,中日都出現了部分「下流階層」人群。

和三浦展描述的「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的下流社會、社交網路流行的有怯懦的自我防禦嫌疑的「佛系青年」、靠打零工攢錢玩遊戲得過且過的「三和大神型」飛特族(Freeter),或是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終日無所事事的尼特族(NEET)不同,這裡要談論的「無效率青年」,是指仍然抱有追求幸福的動力,但不執著於既定的更好生活,而轉尋求個人更好生活的一群人。所謂更好的生活,就是用更貴、更新、更獨特、更先進的消費升級型「理想生活」,基於攀比的更優雅、更有氣質、更具藝術感、更高職位、更有錢。而追求個人更好的生活,不在於不斷賺取那些權威的符號來為自己背書,或是自顧自地「做自己,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而是「以個體的身份跟外界發生更深的連接」。

為了討論這句頗有些雞湯味的口號,我們試著從吃穿、工作、娛樂、戀愛幾個方面展現無效率青年都是如何嘗試擺脫文章開頭困境的。

無效率青年怎麼吃

個體心理學裡認為,困擾我們的焦慮大部分來自於自循環的情緒,即「對焦慮的焦慮」。晚上睡不著,晚點再睡就行了,可一旦我們意識到「我是不是失眠了」,那很可能就會因為「失眠」這個念頭而真的整宿輾轉難眠。

無效率青年並非不再關心飲食健康,他們也會通過研究健康食譜、運動鍛煉來減少去醫院的可能。只是他們認為,自我保護意識太強就沒法坦然享受美食。 如果「無拘無束地吃炸雞變成心懷愧疚地吃炸雞」、「大開大合吃火鍋變成昧著良心吃火鍋」,喝可樂得配倆紅棗、威士忌得兌枸杞,吃啥都得憂心忡忡心酸卡路里,倒不如「吃喜歡的東西,過短命的人生」。

和如何欣賞古典音樂、藝術作品一樣,所謂自己和食物的關係,既選擇符合自己口味和營養的食材,也會試著去嘗試了解背後複雜的吃法和做法。努力一下發現太麻煩,就停留在好聽/好看/好吃,也沒什麼問題。

但和朋友吃飯,比起去那些需要精心打扮、用餐時得小聲說話的精緻義大利西餐廳,模仿優雅名媛喝難喝卻格調高雅的葡萄酒,無效率青年更願意選擇價格便宜、能大聲喧嘩嬉鬧的廉價小酒館。如果高級法式料理店並沒有比東北燒烤吃起來更開心,無效率青年就不會為了撐場面請朋友去。

無效率青年怎麼穿

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里把日本分成四個消費時期:

第一消費時代:西式商業社會逐步形成,開始有百貨公司、電燈、寫字樓;

第二消費時代:日本迎來經濟大發展,家用電器開始批量生產,人們想要大眾化、標準化的產品,東西越大越好,比別人有更大的房更大的車更大的彩電就更幸福;

第三消費時代:人們追求個性,對標準化量產化的東西嗤之以鼻,希望購買特色商品來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不同場合要穿不同衣服配不同鞋戴不同表;

第四消費時代:消費的主力大多生長的家裡「該有的都有了」,人們對用物質來填補慾望的興趣更弱,認為和別人產生聯繫比買買買來得更快樂,更傾向於用各種美好的體驗填補內心的空虛。

按照三浦展的分法,中國的年輕人大多處於第三消費時代,人們用消費來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僅僅在於買什麼品牌的商品。撞衫裝包、隔天穿相同的衣服都會讓人皺眉。

一個問題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跟別人一樣?

當我們用攀比的視角肯定這個品牌否定那個品牌時,我們額外建起了一座把他人隔開的品牌牆,個性化的需求反而引發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無效率青年不會放棄對穿得好看的追求,但比起更介意別人看到怎樣的自己,對於好看這件事,他們更願意從讓自己舒適愉悅出發。無效率青年追求和衣服平等共處的狀態,把衣服當做身體的延伸,既不是衣服的主人,也不會被衣服綁架。不買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衣服(不論是價格還是品性)。比如花 3 個月工資買一個三宅一生包,上地鐵怕被擠出門玩怕磕壞背上班擔心太惹眼去聚會又糟心撞包。

無效率青年希望和衣服相處起來輕鬆愉快,自己能作為衣架幫助衣服展示出它的質感,衣服也能成為裝飾幫助自己揚長避短。

不用品牌鄙視鏈來挑選衣服,看到喜歡的衣服就買一打,並不以每天穿相同的衣服為恥,也不會覺得一身優衣庫有啥不對勁。

無效率青年怎麼工作

無效率青年對努力奮鬥的人抱有很高的敬佩心,那些每周 6 天每天工作 12 小時的人給別人帶來了很大便利,但是勞動至上的生活方式不是無效率青年的追求。「以最低限度的工作維持閑暇生活」才是他們的選擇。無效率青年並不從「建功立業」里體現自我價值,放棄了通過拚命地掙錢來實現幸福。

不論是選擇自由職業還是打零工,無效率青年一邊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一邊把注意力轉向「如何通過廉價或免費的商品,創造出『高級』的生活方式」的貧窮但充實的生活方式。

無效率青年怎麼消費

他們並不是反對消費主義,只是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消費主義淹沒。和直到死的一刻也要儲蓄的上一輩不同,他們沒有刻意節省開支,若是壓抑自己的慾望,節約就沒有意義。

無效率青年認為,所謂的追求個性,更多的是品牌的個性,只要能上網,各路博主會為你準備好各款有格調的選擇,擁有一樣獨特的東西再也不能體現你的眼光和品味。僅僅是買到更新更貴更稀有的東西,來吸引別人的目光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是僅僅依靠消費,永遠也抵消不了商家源源不斷地為你創造出來的新慾望。與其把錢花在沒完沒了的攀比上,不如用錢買體驗買「美好的時光」。這種消費觀在三浦展的《第四消費時代》里有詳細的描述。年輕人開始從物質以外的地方尋求幸福感。不在意品牌,更注重平價、高品質。比起用買買買來獲得滿足感,更傾向於旅遊、社交等體驗式消費。如今還覺得沒錢買奢侈品生活就不夠好,恐怕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

無效率青年怎麼戀愛

嘴上說不想相親,卻偷偷向什麼拯救大齡二次猿、一周 CP 投了稿(並附上:是我的一個朋友,不是我)。有人來搭訕又總是嫌聊天麻煩高冷處理。每個月都在「好想談戀愛」和「還是單身好」之間來回拉扯八百個回合。挑選伴侶最看中的品質是「對待服務員的態度是否友善」。遇到看對眼的,主張順其自然,留足夠的時間讓感情發酵。不追求愛情要像鑽石一樣恆久不變,十分重視他人的感受,在意彼此之間的關係和距離。兩個人在一起挺好,一個人也不錯。

在相處的過程里,無效率青年在感情中並不追求所謂的「結果」。是否是「情侶」,是否是「夫妻」,無效率青年並不專註在這些名分上的命名,「小三、一夜情、出軌」這些詞並不適用於無效率青年的感情。

那些由聰明人想出的規則,真理、哲學、信仰、神靈、道德、公式,他們並不依照這些來作為行動的依據。關心他人,追求愜意的心情,才是他們注意力集中的地方。比如「不出軌並不是因為出軌是件違背道德的事,而是因為出軌的話,妻子會十分傷心。」

他們並不追求精確的傳達作為溝通方式,也並不急著為人和人之間的好感下定義。他們不會考慮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和這個人的相見對自己有什麼意義,對未來的自己是否有利,也不會覺得,反正以後還會再見,今天差不多就得了。 他們珍視當下相處的每一瞬間,即便戀情結束,他們通常也不知道怎麼分手,「憑感覺這段戀情已經差不多走到盡頭了,反正遲早要結束的話,就順其自然吧,用不著自己去主動加快分手吧。」

題圖、插圖來自:鄭舒雅


推薦閱讀:

TAG:生活方式 |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