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從事心理工作的人有了心理問題怎麼辦?


其實很多心理諮詢師是久病成醫的,

就我身邊的人來講,很多人往往是年少時期困惑於自己的內心狀態,想給自己的糾結找一個解釋,才走進了這個專業。

對我個人體驗而言,溝通和表達本來就是尋求自我救贖的方式之一。

我們都是凡人,就算把問題看得再通透,也難免會有: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的時刻。

伴侶離開,你也知道離開本來就代表不適合,可是仍然無法阻止內心的遺憾。

親人離世,你也知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可是依然無法消卻長久的悲傷。

所以我們會溝通,有些人和朋友溝通,有些人和心理諮詢師溝通,心理諮詢師和督導溝通。

所以我們會閱讀,我會推薦迷茫於糟糕婚姻的人讀張德芬的文章,困惑於抑鬱症的人在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找到共鳴。

以上所有的方式,都是讓自己的內心跟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尋求和解的方式。

佛教中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盛,這些都逃不掉。

認清世界的不完美,然後說服自己接納它,就是我們成長的方式。


個人體驗貌似是標答,但如同心理諮詢存在其局限性一樣,個人體驗也不例外,諮詢師自己接受的諮詢並不一定更有效,諮詢師的諮詢師同樣沒有更牛逼。

最怕心理圈宗教狂熱式的自嗨。圈外人一看:納尼?精神病圈的世界我們果然不懂。

沒毛病才不會做這行。有就有唄,該治就治。

當從地獄涅槃歸來,方能渡幾程有緣人。


題主好呀,不知道題主是什麼身份呢?

是一名新手諮詢師?一名對心理諮詢感興趣的愛好者?還是一名來訪者?

當一個從事心理工作的人有了心理問題怎麼辦?

看到很多同行前輩已經給出了答案:去做個人體驗。

暫且不論身份,我都想和你一起聊一聊,心理諮詢師的「個人體驗」到底是什麼吧~

什麼是個人體驗?

所謂的「個人體驗」(Personal Therapy),就是心理諮詢師自己接受的心理諮詢/治療(Macran Shapiro,1998)。可以是一次或幾次(短程),也可以是長期,甚至持續多年的(長程);可以是一對一的個體諮詢,也可以是團體諮詢。換句話說,只要是心理諮詢師本人接受的心理諮詢,任何取向、形式,都可以稱為「個人體驗」。

如果你是一名來訪或者心理學愛好者,你可能會有疑問,諮詢就諮詢唄,叫什麼「個人體驗」,有必要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個人體驗的起源與目的。個人體驗的概念基於精神分析的理論背景,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精神分析的工作是探索無意識對人們想法與行為的影響,而精神分析師在幫助他人之前,首先要能夠有效覺察自己的無意識想法與慾望,並在工作中識別與避免自身無意識的影響。因此,精神分析師在受訓過程中,自己也必須接受個人分析(Personal Analysis)。

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到,個人體驗除了「諮詢」本身之外,更承擔了「幫助諮詢師更好地工作」的功能。Digiuni(2011)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將個人體驗的目的總結為四個方面:

1)幫助諮詢師不帶偏見、中立地工作,減少「盲點」;

2)通過自己體驗諮詢過程,對諮詢的有效性更加確信;

3)自己的諮詢師同時也是學習諮詢的榜樣;

4)幫助解決諮詢師神經症水平的問題,使諮詢師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情景。

由此可見,對諮詢師,尤其對新手諮詢師而言,個人體驗不僅是作為來訪者在接受諮詢,也是對諮詢過程的一種切身體驗;而諮詢師也會比非心理諮詢從業者更重視在諮詢過程中的這些體驗。

個人體驗做什麼?

講了那麼多看起來很了不得的目標,其實個人體驗的過程與主要議題和「普通」的心理諮詢並無二致

Norcross與Connor(2005)總結了多項調查研究,發現美國的大部分諮詢師對個人體驗的直接訴求主要是解決個人議題(50-60%),只有少部分(10-35%)是直接抱著學習諮詢的目的而來的。而他們諮詢的主要問題則集中於抑鬱、焦慮、親密關係、原生家庭與職業發展等方面。

怎麼講,諮詢師也是普通人,遇到的煩惱也都很日常啊……

個人體驗有什麼用?

在與諮詢師一起討論這些日常煩惱的過程中,個人體驗的作用也會慢慢顯現出來。86-90%的諮詢師表示,個人體驗給他們帶來了很大幫助(Digiuni,2011);而這些幫助主要體現在個人成長諮詢工作兩方面。

1. 幫助諮詢師成為「更好」的自己

1)緩解壓力,穩定情緒。諮詢師在諮詢與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壓力事件,或受到來訪者情緒的影響。當諮詢師陷入抑鬱、焦慮情緒時,個人體驗可以有效緩解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及時調節情緒,減少癥狀,讓諮詢師能夠以更好的、更安全的狀態工作(Digiuni, 2011)。

2)長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的成長。除了解決即時的個人議題之外,長期的個人體驗能夠提高自我覺察與自尊水平,改善人際關係,更成熟地應對壓力,讓諮詢師得到全面的成長(Bike et al., 2009)。

2. 成為諮詢工作的助力

1)個人體驗給初入諮詢行業的新手諮詢師提供了學習的榜樣(Digiuni, 2011)。在學習心理諮詢,尤其是心理動力取向的諮詢的過程中,新手諮詢師很難對諮詢的整個過程產生直觀的印象。而個人體驗恰好能夠為「一次完整的諮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提供一個答案。諮詢師怎麼接待來訪者,說什麼樣的話,怎樣探索來訪者的困惑,甚至穿什麼,在哪裡工作……這些都可能成為新手諮詢師學習的榜樣或者模板。

2)從來訪者的視角理解諮詢(Strozier Stacey, 2001)。諮詢師自身作為來訪者接受諮詢,能夠切身體會到諮詢師的反應對來訪者的影響,更深刻地理解來訪者的感受。這樣的視角轉換也能夠打破諮詢師與來訪者角色的界限,更深刻理解移情-反移情對諮詢的作用。

3)提高自我覺察(Norcross, 2005)。作為一名諮詢師,自我覺察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個人體驗能夠幫助諮詢師分辨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固有信念與價值觀,自己對壓力情景的慣用應對方式等,從而避免在諮詢中受到自身相關議題的影響,提高反思能力。

4)更安全抱持的自我表露環境(Grimmer Tribe, 2001)。督導過程是為諮詢師的來訪者服務的,而個人體驗則直接與諮詢師工作,能夠幫助諮詢師進行更深入的自我表露。研究表明,這對督導師同時也是其評估人的受訓諮詢師而言顯得尤為突出,這是因為諮詢師有可能為成為一個「好學生」而將某些不舒服的感受、負面信息向督導有所隱瞞,但正是這些「不舒服之處」是成長的空間所在。

3. 個人體驗也是把雙刃劍

當然,個人體驗說穿了也只是心理諮詢的一種,自然也會有「無效」的可能,也會有一些消極影響。

1)諮詢師「良人難覓」。尋找一個合適的諮詢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不匹配,甚至不能勝任的諮詢師可能會讓工作過程變成一種折磨(Norcross et al., 1992)。

2)個人體驗也是一場痛苦的蛻變。即使諮詢關係建立順利,個人體驗不可避免會觸及自身的一些深刻的議題甚至是帶有創傷色彩的經歷,這種情感揭露是痛苦的,甚至可能會對自己的諮詢工作產生一些影響(Malikiosi-Loizos,2013)。

3)倫理問題。由於個人體驗的諮詢師與來訪者都有「諮詢師」這一身份角色,一些倫理問題,如潛在的雙重關係、保密問題等也是必須考慮的(Moller et al., 2009)。

4)最後也是最簡單粗暴的一點,燒錢。對於很多新手諮詢師而言,個人體驗帶來的開銷也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困難(Macran Shapiro, 1998)。

(畢竟大部分新手諮詢師都很窮……)

諮詢師一定都要做個人體驗嗎?

既然個人體驗對諮詢師發展有這麼多好處,那麼是不是每個諮詢師都需要去做個人體驗呢?

答案也沒那麼絕對。

正如我們所知,不同諮詢流派對個人體驗的重視與參與程度本就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心理動力與精神分析取向的諮詢師進行個人體驗的比例最高(82-97%),認知行為取向的諮詢師最低(44-66%),而人本主義、系統家庭等流派的諮詢師則在兩者之間(Norcross Guy,2005)。也就是說,除了心理動力學派對個人體驗的要求較高外,對其他流派的諮詢師而言,個人體驗更多是一個自願的選擇

作為一名諮詢師,個人成長是整個職業生涯中必要的主題,也是我們需要畢生修習的功課。而個人體驗只是諮詢師個人成長的一種方式,而非目的,更非唯一的答案

我們鼓勵諮詢師尋求個人體驗,也更希望諮詢師能夠找到適當的方式去探索未知的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關於個人體驗的介紹就到這啦,希望對你有幫助和啟發吧~

References:
Bike, D. H., Norcross, J. C., Schatz, D. M. (2009).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psychotherapists』 personal therapy: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20 years later. Psychotherapy, 46(1), 19-31.
Digiuni, M. (2011). Therapists personal therapy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Grimmer, A., Tribe, R. (2001).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mandatory personal therapy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4(4), 287-301.
Macran, S., Shapiro, D. (1998). The role of personal therapy for therapists: A review.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1(1), 13-25.

Malikiosi-Loizos, M. (2013). Personal therapy for future therapists: Reflections on a still debated issue.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2(1).
Moller, N., Timms, J., Alilovic, K. (2009). Risky business or safety net? Trainee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therapy: a qualitative thematic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11, 369-384.
Norcross, J. C. (2005). The psychotherapist』s own psychotherapy: Educating and developing psychologist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 840-850.
Norcross, J. C., Dryden, W., DeMichele, J. T. (1992). British clinical psychologists and personal therapy: III. What?s good for the goose? Clinical Psychology Forum, 44, 29-33.
Norcross, J. C., Guy, J. D. (2005). The prevalence and parameters of personal therap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J. D. Geller, J. C. Norcross, D. E. Orlinsky (Eds).The Psychotherapist』s own psychotherapy: Patient and clinician perspectives (pp.177-2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zq, R., Target, M. (2008). 「Not a little Mickey Mouse thing」: How experienced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s describe the significance of personal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raining: Some results from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21(1), 29-48.
Strozier, A. L., Stacey, L. (2001). The relevance of personal therapy in the education of MSW students.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9, 181-195.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365」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諮詢》課程。

課程學習你將收穫:

掌握理解情緒,識別自我情緒、正確對待情緒甚至「雙向情感障礙」的方法

了解人格障礙、抑鬱症、進食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

學習團體諮詢、藝術治療、曼陀羅彩繪心理治療等心理技術的實操和應用

懂得像諮詢師一樣建立關係、理解情緒、打開胸懷接納更美好的世界

……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只能說明這個人自身的問題沒解決。


從事心理工作的人員應該有過相關問題的培訓。

大致分為,所處理心理諮詢工作所引發的個人心理問題,所處理心理諮詢工作形成的心理壓力,個體生活或原發性心理問題等。

一般建議,轉介手頭的諮詢工作,並由督導或其他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干預,有明顯軀體癥狀的需進行就醫治療。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