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有哪些好的做法?

很多人對中國家長的教育頗有微詞,個人覺得,很多問題確實存在,但是不應全盤否定。中國式教育就沒有一點優點嗎?請大家說說比較好的方式,如果一定要寫反面問題,請提出改進或者解決方法。還是希望正能量多一點


謝邀。

一個比較好的家庭,一定是適合的,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太過也不要不足。

對於孩子來說,不要過早地重複家裡沒錢,而是重視規矩,重視習慣養成,最好的方式就是榜樣,就是父母家長作為最好的模板模式,直接給孩子一個印象,會幫助孩子建立社會-家庭的自己的行為模式。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一個好的方式,人的一些行為,建議從心理入手,通常不會出現明知故犯的情況,誇美紐斯提出建議要正面教育,實際上不管是哪個歷史時期,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本教育,以人為本。這種情況,就要從我們家長/教師本身入手,而不是口頭教育,那就不是很好了,那麼如何改造自己呢?可以考慮多讀一些經典書,雞湯文對於成人來說是可以入門的,但是書讀多了就會發現雞湯文不如經典來的實在,有可行性。


謝邀。我覺得好的做法有很多,在此可以舉幾個例子:

1、尊師重道

2、愛講道理

3、隨時教育

4、榜樣的力量

5、愛孩子不顧一切

關鍵是用得好不好,有的做法很不錯,但做過了就會過猶不及。比如第五條愛孩子不顧一切經常會變成溺愛,其實應當把自己的位置擺正,那就是考慮的多一些。像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就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而很多家長並不認可,他們總覺得不應當讓孩子做家務。其實會做家務不僅讓孩子能獨立,還能讓孩子體驗家長的勞動,更能讓孩子變得眼裡有活,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


單說對待長輩這一點吧,重禮教,比如不能直接從長輩前面過,尤其坐著的時候;端茶倒水的時候一定得雙手; 一定要尊稱,不能直接喂喂喂;有好吃的一定得先想著老人……

我就是這樣被教育大的,而且我覺得很好,畢竟我們生長在這樣重禮數的環境中。我也很欣賞外國那種直呼其名的人際關係,但是在我們這個國度里,還是按照我們的規矩習慣來比較好,至少我認為是這樣的。


謝邀,作為中國人,我覺得中國的家庭教育就是按照歷史和國情發展下來了,不能全盤否定,我們的感恩心教育,我們的知書達理,不去主動攻擊別人,我們的禮儀教育,都是很好的啊!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雖然我們接受了很多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但是我們吸取能融合在我們國度的,當然也在排除一些不適應我們國情的,所以中國人保持我們的根本吸收別人的優點,繼續前進,讓我們做新一代時代的佼佼者!中國會更好!


謝邀。每一個國家都有適合自己的國情。我覺得我們親情觀比別的國家看的重,教育出來的孩子懂得感恩。


經常抱抱他,每天都會關注他,所以孩子都很戀家,很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家。


家庭,大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家庭中,長幼有序,和睦安寧,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在外不願與人紛爭,怕家中長輩擔心。在外努力上進,因自身寄託著家族的希望。家是人上進最好的動力,「為了保護心愛的人而努力變強」。家是人妥協低頭的理由,大丈夫從了牽絆才能屈能伸。因為家人的存在,有所依戀、有所畏懼、有所追求、有所堅持。父母孝,則子孫孝,父母賢,而子孫賢。有家風肅正追求,有家規明確是非。青春期不再迷惘,少年立志。


我怎麼知道,我又不是家長,等我找到女朋友再說吧


我國教育孩子最值得欣賞的一點是——遇事不避孩子。

國外教育孩子有一個他們自認為不錯的觀念,那就是給孩子營造完好的溫室。

比如:

父親在外面勾搭小三離婚拋妻棄子:爸爸媽媽不愛對方了,但是他們仍然都愛你。

母親找了新配偶:你現在有兩個爸爸疼你。

比如:

守望先鋒里的獵空,僅僅因為屁股畫得大,家長就要求遊戲公司整改。

兒童不能看恐怖片,即使是她親自當小演員拍的都不行,拍戲時都不告訴她劇情。

比如:

父母貧窮,還要搞些小動作讓孩子覺得生活仍然快樂。

這些做法,看似保護了孩子。

但是當孩子過了18歲生日,他/她立即失去了被保護的資格,因為他是成年人了,社會的風風雨雨都要面對。

這種硬著陸下,很多剛成年的孩子,接受不了這種轉變,心理上出現嚴重問題。

我國家長,一向是遇事不避孩子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充足的時間去適應,去接受他面對的一切。

從小面對風風雨雨,可能長得不如溫室里的苗正,但是只要能長成,就能好好地生活。

溫室里的苗,滿18歲保護罩被掀了,一場雨都扛不住。

孩子從小知道父母不愛他,他奮發圖強也好,甘於沉淪也好,總能自己一個人地好好生活,不會因為「無法處理和父母的親密關係」而痛苦地渴求心理醫生幫助,卻發現無力支付心理醫生的費用。

孩子從小知道社會上有人是不尊重女性的,有人是反社會的,就不會當白左,平時生活中也會很好得保護自己。

ps,我相信國外的精英人士教育子女也是從小就讓他們多接觸現實的,而老百姓(特別是中產)則會實行溫室教育。


優點自然是有的,

最大的優點是全家特別關注孩子成長。

但也是缺點,如果不能把這能量用正確的方式釋放,就是好心辦錯事了。

只要尊重孩子的節奏,就會發揮巨大的正作用。

(回復受限,見諒)


謝邀,我覺得我做的最好的,就是把娃當大人...讓他有參與感!


謝邀。

很難說有什麼做法是具有「絕對優點」的。

同樣教育孩子「不要打架」,有的孩子變得懦弱,有的變得豁達; 懦弱的孩子可能謹小慎微平安喜樂,豁達的可能滿不在乎窮困潦倒。

一種可被觀察的方式背後,有許多其他的東西在產生作用。

我不能準確定義「中國式教育」,姑且在認為大家對這個概念有某種共同認識的前提下,列出幾個特點: 1. 要聽話。2. 很懂事。3. 不許…4. 應該…

這幾個較普遍的做法/態度,表明家長們認為某件事存在某種「最優解」,「中國式教育」習慣於直接教孩子「最優解是什麼」。

這種習慣對於規範的掌握是有利的。比如其他回答里說到的禮貌、禮儀。

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在教導規範的時候,孩子不會產生「自己的想法」。比如雙手奉茶。孩子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但不會出現「我不願意這樣做」的反應。

當孩子表現出「我不願意這樣做」,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已經不屬於「規範」,而是「因人而異的事件」,往往家長的反應是:「孩子錯了」。

基於這樣的認識,家長繼續教導: 這樣做不對、應該如何如何。

或循循善誘,或拳腳棍棒。

當孩子按此行事之後,外界的褒獎是「這孩子懂事」。

這種做法沒有去了解孩子對事件是怎麼認識的,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被強行扭轉,有些孩子在其他東西的作用下,較快地形成自洽的認識方法,有些孩子則較慢,更有些孩子的認識方法始終無法自洽,繼而產生各種問題。

有的家長或有意或無意,沒有採取這樣的方式,他們發現孩子表現出「我不願意這樣做」的時候,會追問「為什麼」,搞清楚孩子的想法,並且告訴孩子,「我為什麼希望你這樣做」。

在孩子充分了解自己與父母的想法之後,這些家長「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麼做」。

這兩種方式同屬「中國式教育」的表現。


一 ,我國傳統文化認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所以家長都把孩子的學習放在首位

這是有它正面的意義的。

二,獨生子女的溺愛式教養

某方面培養了孩子的自信

同時也保證了資源集中投放。

對於80後,90後,大都是

接受了家裡最多的經濟支持。

房價就是這麼上來的吧?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關係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