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雀巢斥資五億收購藍瓶咖啡?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雀巢公司將斥資五億美元收購精品咖啡店blue bottle coffee的68%股權。這個動作對咖啡業來說有什麼影響?未來速溶咖啡的地位會越來越低嗎? @咖啡胖


速溶咖啡是第一波咖啡文化的代表,藍瓶子這樣的咖啡館是第三波精品咖啡文化的代表之一,所以這很正常,雀巢看到了自身問題所在,就像當年的柯達膠捲一個道理。還好雀巢的反應不像柯達那麼遲鈍,速溶咖啡遲早要被 現磨咖啡所取代的,別說你速溶咖啡的技術多牛,能鎖住咖啡風味,你再牛再鎖住風味,就是沒有現磨的咖啡新鮮,香氣豐富,所以說這只是時間問題,起碼我身邊的人已經沒有喝速溶咖啡的習慣了,最差也是去樓下的麥噹噹或者肯德基買一杯外帶咖啡,其實這也是一個過程,速溶 ,咖啡拿鐵,美式咖啡 ,單一產區的咖啡,都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所以雀巢的這次收購是正確的,憑藉他的財力,我覺得會加快藍瓶子開店的步伐,我相信不久的將來,藍瓶子一定會進軍中國市場,搶佔中國的精品咖啡市場


突然想發表一下個人觀點

雀巢作為第一次咖啡浪潮的代表,看到了精品咖啡的未來與發展,也意識到了,傳統灌裝咖啡以及速溶類飲品,哪怕技術再好,鎖住新鮮鎖住風味等等,都無法和現磨的新鮮的精品咖啡去比較。畢竟每個時代的人都在嚮往精緻化。

講個前幾天去青島咖啡展會時候看到的事情,90+咖啡豆什麼編號227什麼的已經賣出天價了,還是供不應求,導師帶領的杯測活動圍滿了精品咖啡愛好者,幾近朝聖的現場哈哈哈(此處為誇張)

此外某奶茶飲品品牌(此處匿名)門店改頭換面,咖啡進駐,甚至還包圓了levelup,你能說level up從此就不是精品咖啡了嗎。

事實上不是商家推動精品咖啡市場,而是人們的需求在不斷發生變化。人們對咖啡的認知升級導致了,不管是傳統灌裝飲品零售商還是現在做投資的投資方,不得不更加看重這一塊市場。雀巢這麼做有點意思啊,早晚知道速溶很有可能被擠出去,所以早早地收購藍瓶,不管是傳統型收購還是防禦型收購,既在大環境下當了一把精品咖啡的推動者,也把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牢牢地掌握在了手裡。


謝謝邀請

這跟我們周圍的業態太遙遠

真的不用想那麼多

做好當下 才是最關鍵的

天兒天兒的被一群胡扯蛋的知乎咖啡客洗腦永遠都只能是行業的炮灰


好事,雀巢可能會推出自己的咖啡實體店了。


9 月 15 日,雀巢集團宣布以不低於 5 億美金(約 33 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 Blue Bottle 68% 的股份(其餘 32% 由 Blue Bottle 管理層持有),Blue Bottle 估值高達 7.35 億美元(約 48 億元人民幣)。被這個消息小刷了一下屏,寫一些自己想寫的,蹭一個不太熱了的熱點。

咖啡界的 Apple:Blue Bottle 藍瓶咖啡

攝影 | 井沅

Blue Bottle 2002 出生在加利福尼亞灣區奧克蘭,靠著舊金山、伯克利、矽谷。因為店面白色的極簡設計風格,而又同出生在灣區,Blue Bottle 一直被稱作「咖啡界的 Apple」。

目前,Blue Bottle 在灣區、紐約、洛杉磯、華盛頓、東京都有自己的門店,其中在美國國內有 35 家,在東京有 6 家門店。

攝影 | 井沅

因為沒有去過 Blue Bottle,所以採訪了幾位去過店裡或者買過豆子的同學。喜歡喝但是不會對咖啡有太多研究的同學會覺得味道還不錯,再加上風格清新,對整個店印象很好。對咖啡比較挑剔的同學會覺得豆子雖然不難喝,但缺少讓人印象深刻的獨特風味,還有位老克勒指出雖然手沖還行,但是 SOE(single origin espresso,單品 espresso)特別難喝。大概 Blue Bottle 瞄準的,就是對咖啡和整個環境有一定追求,但又不會對味道那麼挑剔的人。

我想如果人群按照對咖啡味道的追求呈現一個鍾型曲線,那麼大概雀巢(麥斯威爾)、星巴克(Costa、太平洋,還可能也包括 Nespresso)、藍瓶(Stumptown、Seesaw、質館)、和獨立咖啡館的目標客戶群體大概就呈現以上這麼一個分布。

當然,人們選擇一家咖啡館,往往不僅僅是因為味道,Blue Bottle 成功,背後還有很強大的 branding 的力量。針對咖啡本身,他們所採取的只出售烘焙 48 小時以內的咖啡豆、Espresso 只提供堂食等措施,保證了他們咖啡的質量,向顧客做了一定的咖啡知識的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升了自己的逼格。而店內小清新又帶點 Geek 的風格,很好地抓住了追求清新、與眾不同(甚至不喝咖啡只是來拍個照)的群體。

攝影 | 井沅

ps:這裡插一句,我看了一下 Blue Bottle 的網站,他們所說的 48 小時是指在店內出售的一包包的咖啡豆都會保證是 48 小時以內烘焙的。雖然咖啡需要一段時間去慢慢發展他的風味,賞味的最佳時間可能要到烘焙一兩周後,但只出售 48 小時以內的咖啡豆可以讓顧客自己去發現最佳的賞味期。有人會理解為店內只使用烘焙 48 小時以內的咖啡豆,這對藍瓶是一種誤解。

數據來源:crunchbase

藍瓶不俗的成績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在被雀巢收購之前,藍瓶一共獲得了 3 輪融資,總額高達 1.2 億美金,投資方多為 True Ventures、Google Ventures 這樣的知名矽谷高科技風投,也不乏 Morgan Stanley 這樣的老牌投行。

食品工業巨無霸:雀巢集團

雀巢咖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29 年。1929 年的華爾街股災之後,雀巢集團受託解決巴西咖啡產量嚴重過剩的問題。在經過長期的研發之後,雀巢在 1938 年 4 月 1 日(官網就是這麼寫的,應該不是愚人節笑話吧)正式推出了速溶咖啡並量產,在二戰時期,雀巢咖啡還曾經被當作過美軍的戰時補給。從那以後,雀巢就逐漸奠定了咖啡界的霸主地位,如今每秒大概有 5500 杯雀巢咖啡在世界各地被不同的人享用。

而(曾經的)世界最出名單身王老五代言的膠囊機 Nespresso,則是在 1976 年,由雀巢的工程師 Eric Favre 發明,他也是 1986 Nespresso 公司正式成立後的第一任總裁。

根據雀巢集團的年報,雀巢咖啡、Nespresso、Dolce Gusto(小企鵝膠囊咖啡機)、雀巢伴侶在 2016 年實現了 90.72 億瑞士法郎(約 620 億人民幣)的銷售收入,星巴克在 2016 年 10 月 2 日結束的一個財年,收入是 213.2 億美元(約 1400 億美元)。當然星巴克以門店銷售為主,跟雀巢咖啡沒有,參考性不是特別大。

不過咖啡相關的收入,也只佔到整個雀巢集團收入的 10.14% 左右,整個雀巢集團在 2016 年收入 894.7 億瑞士法郎(約 6100 億人民幣),妥妥地佔著世界第一大食品飲料集團的寶座。排名第二、三的分別是百威英博(2016 年收入 455.6 億美元,約 3000 億人民幣)可口可樂(2016 年收入 418.63 億美元,約 2800 億人民幣)

除了以咖啡、Nestea 為主的飲料之外,雀巢還有健康、營養(包括奶粉等)、護膚(沒錯還有護膚)、乳製品(包括冰淇淋等)、調味品、寵物食品、零食、水等 8 個大類,我數了下一共 76 個牌子。

這裡面還有一些你沒想到屬於雀巢的牌子,比如絲塔芙(便宜好用大碗的洗面奶)、哈根達斯和 Movepick(爭了那麼久原來是一家)、聖培露和巴黎水(還是爭了那麼久原來是一家)、徐福記和銀鷺。

當文藝青年碰上工業巨頭

我覺得這次收購,無論是對藍瓶、對雀巢、對咖啡從業者、還是對愛喝咖啡的我們,應該都算是一件好事。

對藍瓶來說。我一直覺得,工業化、標準化不應該是和高品質相矛盾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喜歡在淘寶買什麼所謂手作化妝品等等),相反精準的配料、時間控制、極高的衛生要求,對品質來說會有一些提升。相信藉助雀巢的食品研發、生產,Blue Bottle 可以讓精品咖啡以更多樣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中(港不定就有 Blue Bottle 膠囊呢),而雀巢遍布全球的銷售渠道,對其推廣將起到很大的幫助。

對雀巢來說,這次收購讓雀巢在零售之外,補全了咖啡系列不同層次的品牌,可以借 Blue Bottle 的名聲,來進一步拉高雀巢咖啡的檔次,推出一些更高端的產品,也可以藉助 James Freeman 在精品咖啡業的經驗,進一步提升雀巢咖啡系列產品的品質。

對咖啡行業和咖啡從業者來說,資本的進入將推動精品咖啡行業的發展, 精品咖啡的概念將越來越多被廣大消費者所熟知。當然,利用信息不對稱、大眾對精品咖啡的不了解輕輕鬆鬆賺錢的日子過去了,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但短時間內還是會在良性競爭中向前發展。

對愛喝咖啡的我們,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去獲得一杯高品質的咖啡。總之,這應該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

當然,唯一要哭的,可能就是星巴克了。

相關文章

咖啡迷的聖誕禮物指南

在家衝出好咖啡 | 線上能買到的好咖啡豆

年終大盤點 | 我去過的 26 家上海咖啡館(下)

老克勒記憶中的上海咖啡

日本咖啡編年史


瀉藥 我專欄有寫 不過我覺得藍瓶子賣給雀巢 也告訴我們 精品咖啡不好做 網紅店沒有底蘊內涵 也不好生存


上半年的時候,我就寫過關於Blue Bottle Coffee(藍瓶咖啡)的文章。發展史我就不再說了,藍瓶咖啡101點這裡。作為一個剛起步的咖啡愛好者,對精品咖啡的關注就是從藍瓶咖啡開始的。

1

7個億的估值值得歡呼嗎?

9月14日,雀巢公司宣布已通過收購獲得Blue Bottle Coffee(藍瓶咖啡)公司68%的股權。根據TechCrunch的報道,藍瓶咖啡的估值約在7億美元,而雀巢為這68%的股份付出了約5億美元的收購價。

而在過去幾年,藍瓶咖啡獲得的總投資額已經達到了1.2億美元。

credit @ CrunchBase

對於過往投資人來說,從這次收購中賺的也不多嘛。

對於藍瓶咖啡來說,想要達到星巴克的高度,靠這樣一輪一輪的融資顯然速度太慢。從2003年加州奧克蘭的第一家門店到2017年全球範圍內的41家,藍瓶咖啡走了14年。然而在被收購後,雀巢發布聲明中提到:藍瓶咖啡計劃在2017年底將門店擴張到55家。

新開14家門店這樣野心勃勃的計劃,完成時間只剩下3個月了。

2

咖啡的三次浪潮

大家都說,雀巢收購藍瓶咖啡是為了抗衡星巴克。我倒是覺得不全是。反而是星巴克為了抗衡藍瓶咖啡這樣的精品店而開始擴張自己的典藏店(就是快倒閉的梅西百貨二樓那間還有香檳賣的Starbucks Reserve Store)。首先看看2017年上半年雀巢的財報。

可以看出,我們記憶中紅杯子的雀巢咖啡沖劑早就不是雀巢最賺錢的品類了。最賺錢的前兩類是雀巢飲用水和營養品,而Other Business主要的構成為:Nespresso和保健品。單純的速溶咖啡沖劑早就榮光不在。

  • 咖啡的第一次浪潮就是雀巢引領的咖啡速食化。除了我們最早接觸到的以包或罐為單位的速溶沖劑以外,其實雀巢更看重Nespresso膠囊咖啡機。這個咖啡機非常便宜,但是只能用雀巢的膠囊。我們公司曾經用過一陣子,真的是:此處省略200個呵呵。客戶公司用的是另一個牌子的機器+綠山膠囊,此處省略100個呵呵。
  • 咖啡的第二次浪潮是星巴克為代表的咖啡精品化。加入了門店體驗元素的星巴克絕對是把速食咖啡做到了極致。尤其是現在在美國,用星巴克App是可以直接點單的,我的節奏基本是,公交準備進站的時候用App點單,五分鐘後在車站的星巴克取單。(有一個非常好的用戶體驗是,指紋認證Apple Pay:想像一下沒有座位還好多轉彎的進站過程,一手抓著扶手,另一隻手可以通過拇指完成所有操作。)如果說速溶咖啡只有快這一個優點,星巴克作為精品咖啡的代表,不僅優化了咖啡豆品質和烘焙方式,還很好的解決了速度問題。
  • 咖啡的第三次浪潮可以說是以藍瓶咖啡為代表(之一)的咖啡美學化。好了,現在雀巢又回到了浪潮的中心。這才是雀巢的目的呀!

可以說,第三次浪潮下的美學精品咖啡最被人詬病的缺點—慢。慢嗎?慢嗎?慢嗎?

說的好像省出來的這幾分鐘你不會拿來玩消消樂一樣。反正我等得了,畢竟上班也不用打卡。(自從把微信運動關了以後,我就是懶得走那麼遠了。所以制約藍瓶咖啡發展的,不是滴濾慢,是門店覆蓋不夠密集啊!)

3

我為什麼愛藍瓶咖啡

藍瓶咖啡可以說是我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藍瓶咖啡會時常推出新產地的咖啡豆,比如我最近非常愛的盧安達咖啡豆,第一次嘗試就是在藍瓶咖啡。

優秀的咖啡豆會讓人更願意嘗試簡單的沖泡方式。比如就我個人而言,在喝以濃縮咖啡為底的拿鐵的時候,高溫加壓萃取後的咖啡粉加入了大量奶泡,產生了更複雜的化學反應,讓人對咖啡豆的產地及品質就變得沒有很敏感。顯然,使用越好的濃縮咖啡機器就越能彌補咖啡豆的不足。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是不喝美式的,畢竟美國的咖啡豆是各國同事都在吐槽的東西。而藍瓶咖啡改變了我對濃縮咖啡機的執著。試過一次盧安達滴濾咖啡後,我又在星巴克典藏店嘗試了一個盧安達冷萃咖啡(Cold Brew),可以說是非常驚喜。

所以美學化的精品咖啡的精髓在於豆。產地、乾燥方法,烘焙程度、研磨到沖泡的時間等等因素都會影響最後的成品。而速溶咖啡是什麼鬼?速溶咖啡甚至看不到咖啡豆本人啊。

那些猜想精品咖啡速溶化的人,給你個大白眼。

4

反正我不信有精品速溶這種鬼

在雙方官網的聲明中,都提到了藍瓶咖啡將藉助雀巢的資源,但是繼續獨立經營。而雀巢能夠提供的資源正是現在制約藍瓶咖啡擴張速度的原因之一:獲取更優質的咖啡豆。(我倒是很樂觀的覺得,被收購後,藍瓶擴張到中國的速度應該更快了,畢竟雲南咖啡是雀巢近年最想講好的故事之一了。)

之前有很多分析說,最該收購藍瓶咖啡的是亞馬遜。亞馬遜在美國主推Amazon Prime Fresh服務,也是亞馬遜收購whole Foods (全食超市)的原因之一。全食超市是一個著名的中產超市,它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有機咖啡豆:就是幾大麻袋咖啡豆放在那裡,寫明了產地和烘焙程度,然後消費者可以自己去選了放進罐子,拿到旁邊的研磨機磨碎,或者直接帶原豆回家,現磨現喝。同樣走高端路線的藍瓶咖啡在產量鋪不大的階段,是只在全食超市有賣利樂包裝冷萃咖啡的。

像全食超市這種中產超市連可樂都沒有的賣,也不會賣速溶咖啡的。速溶咖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膠囊也蹦躂不了多久了。

雀巢這生意真的做的太值了。雀巢的目標是進入高端咖啡市場,絕不是把精品做low。藍瓶咖啡如果沒有現場滴濾,變成沖劑或者膠囊,那就不是藍瓶咖啡了。但是藉助雀巢的優勢,藍瓶咖啡現在主推的家庭使用的研磨咖啡粉和超市線的利樂包裝冷萃一定會大有作為。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CallItADay (筆芯)


Blue Bottle的袋裝咖啡豆

Blue Bottle做為第三波咖啡浪潮興起的代表品牌,在精品咖啡領域一直處於領頭羊的角色,美國時間9月14日雀巢公告將以5億美金收購Blue Bottle 68%的股份,目前擁有41家門店的Blue Bottle估值7.35億美金,按9月17日匯率1美元=6.55元人民幣計算,每家Blue Bottle門店估值1.1億人民幣,這遠比星巴克中國收購統一星巴克股份時每家店估值0.135億人民幣高,高了整整8倍多。

收購當天,FoodPlus的海楓發了一條朋友圈:咖啡市場未來可能形成的格局是雀巢、星巴克、JAB以及其他。

圖片來自海楓朋友圈截圖

在全球的咖啡市場來看,主要有兩個陣營,分為包裝咖啡和咖啡館。星巴克很早之前就深入包裝咖啡領域,而雀巢這次收購Blue Bottle也將咖啡版圖從包裝咖啡延展至咖啡館業務,JAB可能並不為大眾熟知,這是一家家族式的私募基金,在2015年12月將Keurig Green Mountain私有化,從2015年以來陸續收購了Douwe Egberts 、Tassimo 、Intelligentsia以及被譽為星巴克之父的Peet』s Coffee Tea,以及高端支柱型品牌 Stumptown Coffee,目前JAB已經成為僅次於雀巢的全球第二大包裝咖啡企業。

在雀巢收購Blue Bottle後,至此第三波咖啡浪潮中,三大咖啡巨頭都有自己的版圖,星巴克最近幾年大力發展精品咖啡業務,從甄選店到咖啡烘焙工坊,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更是辭去CEO職位專註在星巴克高端業務發展上。

雀巢做為一家老牌的食品公司,擁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咖啡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飲品品類,雀巢做為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自然是異常重視的。而且第一波咖啡浪潮就以雀巢為代表,咖啡的速溶化,雀巢佔據主導地位,再加上雀巢的咖啡機業務,至今為止這兩部分業務的年營收也保持在200億美金左右。

雀巢是出於什麼考慮,為何會收購Blue Bottle?

雀巢做為咖啡市場的領導企業,在第二波咖啡浪潮中是缺失的,第二波咖啡浪潮是重度烘焙咖啡以及咖啡館代替了速溶咖啡,星巴克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其全球擁有2.5萬家門店創造了213億美金的年營收。

目前速溶咖啡增長速度已經在下降,而咖啡機業務也在波動,同時第三波咖啡浪潮為代表的精品咖啡興起,不但蠶食速溶咖啡的市場,也在蠶食一般咖啡館的市場,這正是星巴克創始人all in精品咖啡的原因,也是雀巢收購Blue Bottle的原因。

在年輕人市場中,如果越來越多年輕人習慣精品咖啡,隨著這個群體的壯大,精品咖啡的市場也會順勢增長,而速溶咖啡隨著年輕顧客獲取的缺失,上年紀顧客也不再消費,這個市場只會越來越小。

普通咖啡館目前隨著咖啡文化的普及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但雀巢面對的形式則完全不一樣,所以獲取更多未來的咖啡消費者,對沖速溶咖啡業務下降,也是雀巢收購Blue Bottle的原因。

在收購Blue Bottle之前,雀巢的咖啡業務主要分兩個部分,1、Nescafe,是雀巢的速溶咖啡品牌,這部分業務的產品線主要包括:1+2系列咖啡、館藏系列咖啡、醇品咖啡、金牌咖啡等速溶咖啡和Dolce Gusto膠囊咖啡機;2、Nespresso是雀巢的膠囊咖啡機業務,Nespresso品牌目前已經開設600家門店,在線銷售平台每天有四十多萬訪客數量,據投資銀行JefferiesLLC的估計,Nespresso的年營收在50多億美金。

Blue Bottle除了咖啡館出售咖啡之外,還有三大業務:1、袋裝咖啡豆零售業務;2、瓶裝/即飲咖啡,目前推出的是保質期只有7天的冷萃咖啡;3、Blue Bottle自有品牌的咖啡周邊產品。

Blue Bottle的兩款瓶裝/即飲咖啡

目前咖啡豆零售業務主要通過咖啡店、在線平台直接銷售,從訂閱Blue Bottle的郵件資訊來看,這部分業務會提供很多產地的咖啡豆,有的時候在Blue Bottle找到很有特色咖啡豆時會有很大的筆墨來宣傳這款豆子,其咖啡館提供的是烘焙不超過2天的咖啡豆,而袋裝咖啡豆有建議15天的最佳賞味期。

而Blue Bottle的瓶裝/即飲咖啡在美國鋪設了近1000家線下零售店,其中不乏Costco、Whole Foods、Safeway等美國知名零售商。瓶裝/即飲咖啡目前有兩種包裝,利樂包裝和鐵罐包裝,其中利樂包裝的除了水和咖啡之外還加入了牛奶,而鐵罐包裝的則只是咖啡。

在被雀巢收購後,可以預見的是Blue Bottle會在供應鏈這端加速建設,甚至不排除會涉及到自建咖啡豆種植園,精品咖啡的優勢一方面是咖啡體驗,另一方面則是咖啡豆的種植。由於精品咖啡對種植地要求很高,也不是規模化種植,所以產量有限,這對供應鏈建設的要求就很高,而Blue Bottle從成立開始到現在的這些年一直在尋找一些有特色的咖啡豆種植地。

同時,瓶裝/即飲咖啡業務以及咖啡豆零售業務會藉助雀巢的分銷網路資源,將這部分業務擴大,也不排除會推出更多的瓶裝/即飲咖啡業務。

當然,Blue Bottle最核心的業務還是精品咖啡館,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Blue Bottle將在2018年進入台灣市場,甚至有傳內地的第一家店會落戶上海。在雀巢收購Blue Bottle的公告中表示,到今年年底Blue Bottle門店會達到55家。

我們會持續關注咖啡市場的動向,當然FoodPlus目前更加關注包裝食品本身,在整體咖啡市場的動向上關注包裝咖啡以及瓶裝/即飲咖啡。

關於FoodPlus(微信ID:FoodPlusHub)

FoodPlus是一個圍繞食品創業的垂直社群,我們聚焦在食品消費品,專註從零到營收一億人民幣內的食品創業公司。

目前FoodPlus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內容,依託於FoodPlus的公眾號目前已經推出五個欄目,分別是Weekly·周報、Insight·洞察、Diss!、Toast·吐司、Interview·訪談,還有一些其他欄目也將適時推出。

第二部分是社群活動,小飯局是FoodPlus推出的第一個社群活動,經過三個月的運營後已經是FoodPlus運營比較成熟的活動。除了小飯局之外,近期我們也在籌備分享會活動,更多消息可以關注FoodPlus公眾號(FoodPlusHub)。


瀉藥!好事!我希望雀巢公司能藉此機會將精品咖啡推向中國市場,希望不久能在國內光顧藍瓶咖啡館.


說白了,為旗艦體驗店打先鋒,在如今傳媒廣告泛濫的時代,不去實際體驗,很多新產品大部分消費者是質疑的,如今不論電子產品還是食品,在一二線城市建立產品體驗店,既能提升品牌價值又能打一波硬廣,不比傳媒鋪天蓋地的某白金廣告效果差。


first,5億美元,不是5億元。

再一次到了咖啡潮流前線,速溶咖啡漸漸的out,加速了藍瓶 ...


從藍山到藍瓶,我們為什麼總能喝到五顏六色的咖啡?貿易?運輸?零售?都是表象,這一切的根本是「錢」,這裡不是指「有錢」、「拜金」,而是「信任」。

我們不會因為咖啡來自日本、鈔票來自美帝就給它們打上政治烙印。日本商人用美元給咖啡定了價,我們信任日本人對品質的定義,信任美元的交換能力和應用範圍。於是「貨」就通過「錢」,穿越國境、穿越信仰隔閡、穿越階級壁壘。當然,其間會有大量程序,而這些程序限制的是「貨」,保障的卻是「錢」能有效流通,比如SDR。

我們痛呼信仰缺失,錢成了唯一不會背棄的信仰,這無可厚非,可以不信任「貨幣」,但連「錢」都不信任,就不只是反社會這麼表層了。認知革命讓人有了「想像」能力,有了可以共同「信任」某件事物、某個組織、某種形象的可能性;農業革命使人有了儲備、階級劃分,也就有了財產概念,「錢」作為可以衡量等價交換的媒介,以不同形式出現在世界各個角落,幾乎可以交換一切,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各自形式的「錢」的交換能力。

也就是說,從祖宗的祖宗開始,「錢」的概念和作用已經成為人類世界的基礎認知,從有價等重貨幣,到幾張彩色紙片,再到屏幕上的一行數字,是人類「想像力」與「信任」充滿理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和融合。為什麼?請思考,為什麼紅色毛爺爺值100元。

同「愛」、「信仰」、「國家」一樣,「錢」成為我們共同虛構現實中的常識,反對它豈不是一定程度的反人類?

工業革命發展了技術,信息時代加速了發展,期間無數爭端、屠戮、聯合、三觀更迭,「錢」的性質卻始終恆一不變。若說「惡」,那讓菜刀怎麼辦?惡的是使用者的思想,而非事物本身。

所以藍瓶被雀巢收購,只是眾多收購新聞中的一小條。DUCATI要賣給阿三、奧古斯塔要賣給毛子,所以義大利精神就完了?機車藝術就走到盡頭了?「情懷」和我們所稱的「第一波」、「第三波」都是誰灌輸給我們的概念呢?品質、價格、價值、條條框框的規則、程序,歸根到底不過是「錢」和「貨」,我們將「信任」交給了並不穩固、更不強大的「特種咖啡」及其有限的外延,卻不信任使人類世界發展至今的商業模式和錢的能力?不相信、甚至都不願去想,這會讓「咖啡」更好、更快、更廣的輻射到更多不同文化背景、飲食習慣的人群中去?

而在這期間,我們所擁有的,不論「技術」還是「技藝」或是一些藝術性的表現形式,和不管誰的執念也好、傳承也罷,才有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觀眾啊!

這難道不是咖啡人憧憬的么?

靠「第三波」、「工匠精神」,做不到。做不到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只是它們各自的職能不同而已。不是常說「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去做。」那麼,為何需要「錢」做的事就不讓「錢」去做呢?


推薦閱讀:

速溶咖啡與現磨咖啡的區別
喝咖啡時我們喝的是什麼?
速溶咖啡是否可以媲美咖啡館的口味?
泡一杯咖啡我們再談
為什麼沒有人在《權力的遊戲》里喝咖啡?

TAG:咖啡 | 速溶咖啡 | 咖啡行業 | 精品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