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天主教『孝子』,實為逆子,來看看法國曆朝歷代的騷操作

前幾天看了一篇寫黎塞留的文章,讓我對法國的『叛逆』歷史深有感觸。

法國本身給人的感覺就是其畫風跟別的歐洲國家不大一樣,總是和其周邊國家有許多差異,江湖人稱「法妖」,而要追溯法國為什麼畫風如此特別,咱們就要從幾位法國名人開始捋起。

首先,第一位法國名人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黎塞留。

黎塞留是法國十六世紀時期一位重要宰相,也是一位紅衣主教,被稱為現代外交學之父,他是現代實用唯利主義外交的開創者,為了法國的國家利益,他甚至不顧及自己是天主教主教的身份轉而與新教諸侯結盟,通過『三十年戰爭』把同為天主教國家的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安排的明明白白,是當年的頭一號攪屎棍子,一舉奠定了法國成為歐洲大陸霸主的基礎。

在下黎塞留

但是黎塞留的這種唯利外交政策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和法國國內的歷史、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關聯,換句話說,法國能產生黎塞留這種唯利主義外交家是有其必然性的。

黎塞留的前輩們做出的事情也是叛經離道至極,這還是法國國王『美男子』腓力四世開的一個好頭,黎塞留則是沿著前人留下的路子走的更遠。

法國可以說是較早產生並接受近代民族主義國家意識的國家了,在和英國『分家產』的百年大撕逼(百年戰爭)中,法國取得最後的勝利,徹底和英國分了家,同時也產生了獨立民族意識,學會了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各種國際外交政策。

可以明顯看出法國處於哈德斯堡家族的包圍圈中

十六世紀初期是哈布斯堡家族縱橫的時代,西班牙、葡萄牙、尼德蘭(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新世界等等地區都是其家族勢力範圍,其大家長——查理五世,是整個歐洲最有權力的人。

查理五世的徽章

這個局勢對法國來說當然是極壞的,法國已經處於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圍圈當中了,法國的利益被逐漸蠶食。並在義大利北部與查理五世的戰爭中戰敗,連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都成了其俘虜,勃艮第和義大利北部的土地也都賠給了查理五世,就是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之下,法國干出了一件令所有歐洲國家都為之側目的事情,那就是在1535年和異教徒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式結盟,同時還和英國、德意志新教諸侯等新教國家結盟,根本不管他們是異教徒還是異端,其目的就是為了打擊同為天主教國家的哈布斯堡家族。

弗朗索瓦一世和蘇萊曼一世簽訂同盟

這在歐洲地區可是一個大新聞。

提到歐洲宗教大家一定會想到基督教、十字軍、天主教、新教、宗教裁判所等等名詞,因為歐洲自古就是一個宗教氛圍很重的地區,這裡的人民對待宗教的態度是極為嚴肅的,法國形成之初就和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伊斯蘭國家進行著長期戰爭,組建了最早的十字軍,中世紀後半葉為了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甚至不惜對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進行了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就只為了爭得主的榮光(反正當事人是這麼認為的),這個影響深遠的運動其主要推動者和參與者就有法國的各大封建勢力,致使穆斯林把所有歐洲人都統稱為法蘭克人(存疑)。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阿拉伯國家已經與法國處於接壤狀態

十字軍的彌撒

但就是這個以『天主親兒子』自稱的國家,卻總會在國家利益面前放下宗教因素,沒有任何心理障礙的選擇更有利於國家利益的政策。

當然這種政策也使法國在基督教世界聲名狼藉,無數人都在詛咒這個新月和百合花的瀆聖同盟,但是法國還是照樣我行我素,甚至在奧斯曼帝國侵略奧地利、匈牙利的戰爭中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在一片『基督叛徒』的罵名中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持了幾百年的同盟關係。

這種罵名對法國和法王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法國刨天主教牆角本來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了,所以法國對此不會有任何心理障礙,早在十四世紀初法國就已經把這種刨牆角的技術練的爐火純青了。

雖然教皇國的土地是法王『矮子』丕平獻給教皇的,查理曼由國王變成皇帝也是教皇親手加冕的,但是兩者更多的還是合作關係而不是絕對的上下級關係,從屬由各自實力來決定,雙方都是藉助彼此的影響力而維護彼此的統治,甚至在中世紀後半葉,法國反而成了教皇的主人。

接受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的法蘭克國王,注意他的加冕姿勢

十四世紀初的法國國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為了增強王權、加強財政,對原先不納稅的教會打起了秋風,為此不惜和教皇打擂台,最後直接派兵強制羅馬教廷遷至法國阿維農地方,並受法王控制,這一時期的七任教皇以及大部分紅衣主教都是法國人,教皇也成了法王的御用工具,直到1377年遷回羅馬,史稱「阿維農之囚」,這個事件對義大利的影響尤為深刻,使得少了教皇看管的城邦們,愉快的加速了文藝復興的步伐。

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這是「黑色星期五」迷信的由來之一)法國國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為了籌集資金,也為了不還高利貸,強壓著教皇克萊芒五世自斷臂膀宣布聖殿騎士團為異端,大規模逮捕並屠殺了眾多聖殿騎士團成員,並最終於1312年永久解散聖殿騎士團。所以說放高利貸有風險,最好別向比自己強的人放高利貸,否則很容易人財兩空,這就是教訓。

法王從這一時期起就經常召開三級會議(市民、貴族、教士)藉助市民和貴族的力量割教會羊毛。宣布如未經國王允許,不得把金銀、貨幣、武器、馬匹等輸往國外,意思就是禁止法國的貴族、教士向教皇納貢。

法王還找到了一個斂財訣竅,那就是盡量拖延、空置教會主教的職位,而這段沒有主教的日子裡,其教區內的所有財產都歸國王所有。

這還不算完,雖然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在1377年將教廷遷回了羅馬,但他第二年就死了(猜猜誰下的手),他的繼任者烏爾班六世因為得罪了教廷里的法國勢力而被全體樞機主教廢掉,轉而選舉了一個聽話的教皇,並再次把教廷遷回了阿維農,而被廢掉的教皇烏爾班六世也在羅馬拉起了一群支持者與其打擂台。

於是自『阿維農之囚』結束後的40年里,西歐出現了兩個,甚至三個教皇並立的局面,這形成了教廷相互對立、相互謾罵、相互開除教籍的尷尬場景,直到1414年德國皇帝迫使三個教皇同時退位,這才結束了近40年的教會大分裂,這一時期教皇的影響力一降再降,教廷的民間影響力也遭受了重大打擊,畢竟強權才是真理,教皇牛逼?呸!他有幾個師?(但教皇還真有直屬部隊)

法國好像是鐵了心要和羅馬的教皇作對,從此就再也沒有讓教皇省心過。

法國大革命時,法國革命者可是對教皇的腦袋有著很大興趣,其勢力範圍內的教堂財產也都受到極大破壞,不是被充公就是被拍賣當軍費了(老葛朗台就是靠著拍賣來的土地發家致富的),等到拿破崙加冕為法國國王時更是直接從教皇手裡一把奪下王冠。

相比於那副聞名世界的油畫,這一張原稿就比較少見了,雖然沒有顏色,但可以看出教皇不是很高興

現代法國乾的更絕,直接大規模引進原殖民地地區(如阿爾及利亞)、戰亂地區的人才和難民(大多數為穆斯林),使得信仰伊斯蘭教國民佔到了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以上,被冠以法蘭西斯坦之名。

知道了法國曆朝歷代的這些騷操作,也就知道了法國畫風新奇的原因,所以我說法國能產生黎塞留這樣的唯利主義外交家是有其必然性的。

知識整理不易,走過路過的盆友給個關注、點個贊再走唄!要是有想看的歷史知識,可以給小編說,小編會盡最大可能收集資料,滿足你的求知慾。


推薦閱讀:

黑太子愛德華在百年戰爭中有著怎樣的野心?
布朗基
【簡略歷史科普】墨洛溫諸王記·第八章(終)
【軼事秘聞】瑪麗·安托萬內特的情人菲爾森伯爵是個怎樣的人?

TAG:法國 | 法國歷史 | 天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