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的營養保健品原料能出口,國產保健品大家卻不信任?

今天看到一個數據:我國保健品原料出口98個國家和地區,澳洲Swisse、Blackmores

,日本DHC、FANCL等知名品牌的保健食品原料基本都是中國企業供應的。

這裡我有個想不通的問題,既然能做出好的保健品原料,做不出好的保健品嗎?


作為一個海外華人,對國內的一些保健品,藥品行業的新聞也有所耳聞。

可能是因為監管的力度不夠,保健品市場混亂,接二連三負面新聞被爆料(比如前陣子的權健),這些新聞就導致大家對國產保健品失去信心,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因為就像數據顯示,有很多大廠家的原材料確實是從國內提供的,然而,就像題主提到的,比如澳洲Swisse,Blackmores這些品牌,雖然有一部分原料來自中國,但是澳大利亞的藥品監管十分嚴格,品質有保證,銷售渠道正規,價格也合理,所以受到信任。

中國有生產原料的企業,也有生產保健品的技術,但是仍然在監管上有缺失。希望國內可以加強對營養保健品生產/銷售的環節加強管控,約束,重拾對國產保健品的信任,這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並不是中國做不出好產品。

原因和國人愛買洋奶粉類似,三鹿事件後,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一落千丈,雖然如今國家對奶粉行業的監管已經上來了,國產奶粉的質量也上來了,但是要再買回國人的信任,需要更多的投入。國家目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努力扶持國產奶,但恢複信心還需要時間。


牌子立不起來,現在大環境就是誇大效果的缺德企業大賺特賺,這種企業也不在乎品質了,忽悠就能賺錢他還做什麼質量。老老實實描述功能做品質的廠家就給國外供應原料去了,誰識貨賣給誰嘛。以前跟一個做化妝品配方的人聊過,他就說他們老闆太傻,不會營銷吹牛,就知道用貴的原料,東西賣得貴也不營銷,美容院忽悠人的手段也不使,就以為消費者識貨,然後就沒然後了。


其實是可以的,但是要明白,一個品牌起來有多難,市面上從來也不缺好的產品,但是能被人熟知的能有幾個。


正常。國家都不保護自己的保健品發展,一味打壓,鼓吹西方醫學,打理本國中醫中藥,誰還好好做?


好的保健品不光是原料,更重要的是用什麼技術提純,這個才是最主要的,再就是生產線的監管和品控,這些國產品牌都有很大欠缺。


我覺得這個就像非洲出口礦產 木材非常多。但是傢具和機床什麼的沒有人買。這種現象正是說明市場紊亂,技術不達標,產品參差不齊。

因為對於保健品的法律定義也是屬於食品,並且不需要療效,誇張的說也就是澱粉+糖就可以當成保健品售賣。

並且現在太多的投機分子想把食品賣出藥品的價格。國外某些品牌(限經營多年且名氣很大)賣的一些膳食補充片。到這些商家手上,從原本的幾毛錢一片到十幾元甚至幾十元一片。從原本的幾十元吃一年。到上萬元吃一年。或者各種虛假宣傳,假借國外保健品旗號,誇大療效,疾病恐嚇等。正是這種情況不斷發生。大部分人對於中國保健品處於半信半疑以及不信任狀態。


推薦閱讀:

糖餅餡里加點它,營養豐富味更香~
胡蘿蔔全身都是寶,你會吃嗎
我這樣做,讓挑食的小妞營養均衡
你之所以減不了肥,是因為營養不良?
一顆栗子吃出5大好處!對男人女人都好,可惜這3類人無福享受

TAG:保健品 | 營養品 | 營養 | 保健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