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求學的目的是為了炫耀還是提高完善自己

孔子之前的學者們,其學習目的在於明白生命之真相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在,通過涵養心性本有之德——仁義,漸次化除小我與氣質之偏雜,而使生命越來越充實,人格越來越光輝,修養日久,則達生命圓熟飽滿,與天地同流,證成大而化之之聖境。但可嘆的是,現在學者(孔子指與其並世者)從學之目的,卻是將千古聖賢之學用來裝飾自己門面,以利誇耀於人。

1.「大人之學」的所學是「為己之學」

既然大學之道中的「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大人之學」蓋有兩義:其一義指,一門關於如何成長為大人的學問;另一義指,已經晉身大人之列的聖賢君子如何為學耶,所向何學耶。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篇》)將此語譯為現代白話即是:古代(孔子之前的時代)學者們,其學習目的在於認識自己(即明白生命之真相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修養自己(通過涵養心性本有之德——仁義,漸次化除小我與氣質之偏雜,而使生命越來越充實,人格越來越光輝),以至完善自己(修養日久,則達生命圓熟飽滿,與天地同流,證成大而化之之聖境)。

但可嘆的是,現在學者(孔子指與其並世者)從學之目的,卻是將千古聖賢之學用來裝飾自己門面,以利誇耀於人。如此,則有「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之分。

2.「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區別

將所學配合於自家身心生命之中而時刻體證之,實踐之,涵養之,消融之,通化之,此之謂「為己之學」。

若將所學僅看作思想之餘緒、記憶之資糧,以粉飾自己,傲視於人,此之謂「為人之學」。

將學習視之為轉化自己(身心內種種習氣與偏雜,在時刻反躬自省中一一超越和化除之)、充實自己(通過切實修養,將聖賢的指示與教導一一落實於身心生命中,使我們的人格越來越充實,生命格局越來越宏廓)、圓滿自己(通過切實的修養工夫,最終達成恢復人人本俱之良知天性,也即實現後天返還先天。對內成就覺悟解脫,儒門謂之「成仁」或「成聖」,對外成就盛德偉業。庄生稱其為「內聖外王」)所必盡之義務,視之為與生俱來的使命與責任,此之謂「為己之學」。

將學習僅視作知識之積累,僅視作耳目之記誦,僅視作社會階位晉陞之需,僅視作與己並無關聯且外在於身心生命之事,此之謂「為人之學」。

肯認「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己之心,無異聖人之心,萬善皆備。故欲傳堯舜以來之道,擴充是心焉耳」(程顥語),「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陸九淵《全集?雜說》),「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語),此聖學不在心性(生命)之外,且勤加修養之,則為「為己之學」;反之,則為「為人之學」。

佛陀說:「心內求法,是為正道。心外求法,是為外道。」「心內求法」者,「為己之學」也;「心外求法」者,「為人之學」也。

順便說一下,在中國民諺中盛行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為己」是指「為己之學」。若一個人,他學習不是「為己」,而是「為人」,其結果將會導致「天誅地滅」。

——摘自潘麟導師著作《〈大學〉廣義》

相關文章推薦:

《大學》之由來:源於《禮記》,唐代之後才被重視

《大學》之作者——宗聖曾參的故事

東方文化是生命實踐之學,即生命學

相關視頻推薦

潘麟導師講授:大學「三綱」(深圳少兒)_騰訊視頻視頻
推薦閱讀: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修班正在招生(可申碩) | 推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百年前的國學大師們,以革命為己任。(國學不是弟子規)
中國人必知的國學常識,你能說出幾個?
《荀子·勸學》解讀一:做個終生學習者

TAG:國學 | 儒家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