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尚 | 金剛經:一部佛教思想史(02)

前方高能預警!

在開始之前還要再啰嗦兩句:這一章包含了很多佛教術語,而它們又都是理解和辨析後續經文的基礎,我得花大量筆墨將其逐個釐清;因此要請各位看官拉好扶好,稍安勿躁。另外,關於《金剛經》,我用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但實際上除此而外,還有很多譯本存世。僅《大藏經》認可並收錄的就有(後秦)鳩摩羅什、(元魏)菩提流支、(陳)真諦三藏、(隋)笈多、(唐)玄奘和(唐)義凈6個版本。為何要選用羅什的本子呢?很簡單,它流傳最廣。換句話說,它被最多人認可。儘管人多並不意味著一定就對,但正如《K星異客》中Prot所說的那樣:「泡泡之所以是圓的,因為那是最高效的方式。」同時,我還會把玄奘的譯本一起拖下水來做對照,畢竟他親自翻譯過原典。除非原典被篡改,否則就「文字般若」的層面而言,恐怕沒有人能比唐僧更接近佛陀了吧~

第二場:一個和尚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從第二場起,本次法會才算正式開幕。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佛陀他老人家剛剛坐下,須菩提長老就從人堆里冒出來。「須菩提」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空生」。相傳此公本是個富二代,家裡財帛無數,良田千頃;有三五年穿不著的綾羅,七八年吃不完的穀米。然而就在他出生之時,家中108口裝滿奇珍異寶的保險箱竟然悉數消失。這還不算完,連冰箱、櫥櫃、衣櫃、儲藏室里所有東西都不翼而飛——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吶。他老爸被嚇了一跳,以為生了只貔貅;給起名「空生」,讓我遠隔千年都能感受到老爺子當時深深的無奈啊。好在7日後消失的財寶們又都回來了,全家人終於鬆了口氣。我經常覺得佛經里的人物們大都是極限運動愛好者——玩兒的就是心跳呀。為了紀念這場虛驚,又給他起了個小名:「善現」。故而《金剛經》這一章的題目就叫「善現啟請分」,意思是:叫善現的那位老師來提問啦。

別說,須菩提還真就是移動版的《十萬個為什麼》。無論什麼事兒都是這位仁兄思考的起點,靈感的源泉。他大約很早的時候就參透了世間真相,當看到一撥凡夫俗子仍在紅塵里摸爬滾打時往往生髮出「舉世皆渾吾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繼而又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導致小宇宙爆發,「怒從胸中起,惡向膽邊生」之下隨時受不了,看不慣的事情超級多。外加嘴巴毒,肝火旺,逮誰罵誰,連家裡養的牛羊豬狗們都未能倖免——倒也不管動物們是不是都能聽得進去,就圖個嘴上痛快。後來對佛陀心生仰慕,於是執鞭墜鐙,潛心歸敬。但因之前的案底,須菩提也就成了佛陀座下第一毒舌段子手。《法華經》里記載說須菩提長老孜孜不倦,天天向上;由佛陀預發了畢業證書,將來成佛後的尊號是「名相如來」。

偏袒右肩。須菩提這時看見老師已經吃好飯,開始打坐。於是他湊了過來,露出右肩。在印度風俗中,露出右肩表示恭敬——我覺得還附帶有涼快的效果。中國僧人的制服本來也是這樣的設計,只不過後來由單衣發展成了套裝。因為中國(尤其中原一帶)不像印度熱得見鬼,如果大家還是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話,感冒、風濕、肩周炎、關節痛的發病率就得直線上升了。即便是「藏一手露一手」的喇嘛們,天氣非常冷時也得裹嚴實才行。所以中國僧人平時穿的是工作服(梵名「安陀會」,譯作「洒掃衣」,由五條長布縫製而成,因此也稱「五衣」)或常服(郁多羅僧,比前面那件多兩條布,故稱「七衣」),只有法會、朝覲等隆重場合里才穿上禮服(僧伽棃,九條以上的布製成,譯作「祖衣」「重衣」,也稱「九衣」「福田衣」。還有個很違和的名字,「雜碎衣」)。所以像《西遊記》里的唐僧、《白蛇傳》里的法海天天穿著僧伽棃晃來晃去,其實是不對的。另外,還有很多群眾會認為僧伽棃的別名是「袈裟」,但實際上袈裟是個總稱,以上三種衣都可以稱為袈裟。就像我們說「西裝」,上衣、背心、長褲都是,並不只有上衣才能叫西裝。

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然後右膝跪地,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跟佛搭訕:「世上少有的最尊敬的人!」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也是佛的十個名號之一;彼此可以互換。比如「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稱作「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也可以稱作「阿彌陀如來」。但有一點肯定的是:整個西方極樂世界裡沒有一位尊號「如來佛」的。凡是稱呼「如來佛」的盆友,都屬於不明真相的群眾被《西遊記》給帶溝里去了。

說完如來,咱們說菩薩。菩薩感覺已經是非常中國風的詞語了,早就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但實際上它是貨真價實的外來語。「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屬於「五不翻」(五種不翻譯的情況)中的「順古不翻」,即沿用過去的翻譯而不糾結它到底對不對。簡單說,「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因此也有漢譯將菩薩寫作「覺有情」的。其實再往下推,菩薩是有兩層涵義的。第一層的重點在「覺悟」,而第二層的重點在「有情」。這裡又引出佛教的另一個術語:「眾生」(巴利語satta),分「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兩大類。無情眾生很簡單,山河大地、磚石瓦礫、花草樹木、細菌真菌都算。有情眾生就啰嗦些,按《清凈道論》的說法「以欲貪對色等諸蘊執著、執迷為有情」,也就是說,能被「貪嗔痴」所裹挾的就是有情眾生。

可能有同學要抗議,剛剛咱們不是在聊菩薩么,怎麼又扯到「有情眾生」了?因為不好意思,我要再引出一個佛教術語:「眾生平等」。這句話相信大家聽得太多了,但各位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眾生」特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其實不在討論範圍內的(後來在了,然後又被丟出去了,再然後又撿回來了。理論就是這樣,總是伴隨著不斷的修修改改、塗塗抹抹,直至面目全非)。前面說過,有情眾生會被貪嗔痴所裹挾,但同時也就有了破除的機會。怎麼破除?就要通過修行(這個咱們放到後面講)。破除之後呢?恭喜你,就可以根據破除的程度稱為「菩薩」、「摩訶薩」(大菩薩)、甚至「佛」啦!所以佛說「眾生平等」,其實說的是有情眾生在「覺悟」這件事的可能性上的平等。學霸覺悟早、程度高,學渣覺悟慢、程度低,那是時間問題,但大家都是可以覺悟滴~推而廣之,成菩薩、成佛就不再是人的專利嘍,按六道的說法,「天」「人」「阿修羅」屬於「三善道」,約等於現在學校里的火箭班、實驗班、普通班,天資都不錯,努力努力都是很容易大學畢業(覺悟解脫)的。而豬牛羊所在的「畜生道」、羅剎夜叉的「餓鬼道」和魑魅魍魎的「地獄道」則是「三惡道」,基本都是學渣。儘管可以大學畢業,但是很慢很難,其間免不了留級復讀、重修補考。

豬牛羊可以成佛,這種觀點放到現在純屬老生常談,一點兒都不新鮮。但在早先的時代,這卻堪稱佛門辯論最激進的思想之一。

現在的常識,也許正是當年的異端。

佛性,這在印度佛教里是小問題,但在中國佛教里是個大問題。簡單說,佛性就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動物)能否成佛的慧根。佛教里有「一闡提」的概念,說這種人是斷了慧根,無論怎麼折騰都不可能成佛的。但是,晉代的竺道生精研《涅槃經》發現經文里明明寫著「眾生都可以成佛」,於是他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他這個異端邪說立刻觸怒了佛教界,將他雙開並趕出僧團,後來竺道生輾轉落腳在蘇州虎丘,仍然固執己見、拒不低頭。傳說他向虎丘的石頭說法,說到一闡提也能成佛的時候,連石頭都忍不住點頭稱讚,這便留下「頑石點頭」的掌故。後來《涅槃經》出了更為完整的譯本,大家看到經文上白紙黑字寫著一闡提可以成佛,竺道生也就因此恢複名譽,從異端份子變回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了。

一闡提可以成佛,這個爭議暫且告一段落。但沒過多久,問題又來了,既然一闡提都能成佛,那花草樹木有沒有佛性?真菌細菌有沒有佛性?倘若再進一步,磚石瓦礫有沒有佛性?現在當真要拿這種問題去問佛教徒,估計會被人家亂棍打出,說你戲弄佛門,妄造口業。但是,古人對信仰的追求卻是非常認真的,正兒八經把這個問題當做理論來辨析。比如唐朝的高僧們就辯論得不亦樂乎,植物有佛性已經不足為奇了,而磚石瓦礫有佛性的說法後來也真的成為唐宋佛教的一個流行觀念。有個著名的話頭就叫「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蘇軾有個名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見《贈東林總長老》),說的就是高山流水也有佛性。「廣長舌」和「清凈身」都是佛的體貌特徵(後面還會細講),據說有廣長舌的人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真實可信的——這個「據說」可不是道聽途說噢,是《大智度論》說的,作者龍樹菩薩,譯者鳩摩羅什,是一部響噹噹的經典。

話說回來,須菩提說這兩句實際是要為下面的提問做鋪墊: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在玄奘的譯本里,他沒有用「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提法,而是換成「諸有」。別看只是換了個詞,涵義範圍比先前遠遠擴大。緊接著,是個生人勿近的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估計不少讀者會被這個詞嚇住,然後心裡默默滑過另一個詞:「WTF?!」。簡單說,「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上而正」;「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有的書籍里也譯作「佛智」。鳩摩羅什這麼翻自然有他的考量,而玄奘難得在這裡用了個親民點兒的詞——「發趣菩薩乘者」,這就很直白了,「想當菩薩的學員們」。

不得不吐槽一下,海量的佛教術語,外加滿坑滿谷的解讀注釋,有時候真是學佛的一大障礙。因為在我的觀念中,「佛教」不單單是宗教,更不是跳大神的巫蠱之術,而是「佛陀的教育(或教化)」,也算學說吧;繼而佛經就可以理解為教科書。那麼,要研習某個學科,教科書就是必讀書目了——只不過佛陀的教科書有時候還真不那麼容易讀懂……

說回來,既然有學員已經立志要當菩薩,那麼應該如何堅定這個決心(應云何住)?如何抵制不良誘惑(云何降服其心)?玄奘更務實,還多提了一條,如何取得學位(云何修行)?用這兩天時髦的提法就是:怎樣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奪取更大勝利?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就回答到:「好呀!好呀!須菩提!就像你所說,如來說的般若是護念諸位覺悟的有情,也是付囑諸位覺悟的有情。你今天既然聊起這事兒,我就給你科普一下。好心的男子、好心的女人,立志要當菩薩,就應該像這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必須的!世上最尊敬的人!早就想聽您聊了!」

啊,總算寫完了,真是累啊,不知各位讀得還順暢么?有點小疲憊的是,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沒涉及實質內容,師徒倆才剛開了個頭吶~隨後諸位會看到此問題解壓縮後還要大戰三百合。畢竟後來事體若何,咱們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什麼是:正見!
修行成就的捷徑!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南懷瑾老師,重要
雪相法師:遇到假和尚怎麼辦?
王路:普陀的魚
如何正確看待佛菩薩的感應?(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TAG:佛教 | 金剛經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