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孩子很自卑,家長怎麼做才能夠幫她自信起來?

家長邀答:小朋友現在五歲,愛哭,敏感,還膽小,不喜歡跟人交往,老喜歡自己呆著。做功課或其他事情如果不順的話,特別容易著急發脾氣。問她好好地為什麼要發脾氣,她說是生自己的氣。我也沒咋樣她啊,她怎麼就這樣了呢?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到她嗎?

答:謝邀。五歲是小孩子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常規來說,5歲左右孩子的人格塑造差不多可以完成80%了,之後的成長不過是補充和塑造另外的20%罷了。「一會兒天使一會兒魔鬼」是對這個年齡段孩子最真實的寫照。因為正值懵懂無知幼兒期向充滿探索精神少兒期的轉變階段,也正值父母家人單向維度的社會關係向幼兒園師生多維度社會關係的轉折階段,孩子心裡充滿了各種不安、無序和不確定感,適應這一切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極端情緒導致「豬嫌狗不愛」。

與此相應的,五六歲也是孩子性格塑造、生活習慣、自身潛能等養成與開發的關鍵期和最佳期。家長怎樣做才能不辜負這個關鍵期和最佳期?從而實現孩子心理成長、認知拓展、精細做事、共同生活、獨立生存等能力的齊頭並進、全方位發展?至少應當有三種身份定位:

1、「五心」觀察者→自卑癥狀:孩子的哪些表現是自卑?

要從根本上改變和重塑孩子因自卑而生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家長首先得是一個「五心」觀察者。何為「五心」?即「愛心、信心、細心、耐心、恆心」——此「五心」早已經是服務行業的基本理念和公開標準。服務行業工作人員面對南來北往的每一個陌生人尚且能夠做到「五心」,為家長者面對自家這個永不可能回爐再造的「終身唯一資產」,難道就不能分出點時間、拿出點「五心」精神成為孩子成長的觀察者和記錄者?就像醫生給病人看診需要長期觀察和建檔一樣。通過「五心」觀察,詳細記錄並弄清孩子的日常表現到底屬不屬於自卑,是助益孩子全面發展的第一步。五六歲小孩子有哪些表現和癥狀可以歸屬於為自卑呢?

一是過分敏感:經常性自己瞧不起自己。

五六歲的小孩子如果過分敏感,經常性自己瞧不起自己,便屬於自卑。

正如題主所述,「做功課或其他事情如果不順的話,特別容易著急發脾氣。問她好好地為什麼要發脾氣,她說是生自己的氣。」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生自己的氣呢?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自己笨,啥事都做不好,所以別人才不喜歡自己、不重視自己——過分敏感的反面,即是過度自尊。

尤其是五六歲的小孩子,按其心理發展態勢,正值尋求群體認同的心理階段,從本心裡非常渴望得到父母及小夥伴、老師們的重視和認同。與此同時,當大人或其他小夥伴對他表示認同和讚美的時候,這類孩子又不相信這是真的,因為他習慣了瞧不起自己,所以認為這些肯定和讚美都是自己不配得到的,是大人違心的假話或挖苦,於是為了能夠得到他人「真的」重視和認同,這類孩子會對自己更加苛刻;因為過於苛刻,一點點小缺憾都能被無限放大,進而催生更多的自卑。

同事家的小苗苗就是這樣一個過分敏感的孩子。大多數時候她都不樂意跟大人玩,總是自己一個人呆著。很榮幸的是,這小傢伙似乎很喜歡我,每次見了,都要想方設法表演些新東西給我看。這段時間學校排練「六一」節目,她是領舞,見我之後興沖沖讓媽媽播放伴奏音樂,她也很隆重地去換了舞蹈服和舞鞋。音樂響起,小苗苗伸胳膊踢腿兒翩翩起舞,結果轉圈兒時候不小心打了個趔趄,小苗苗生氣壞了,立刻要求媽媽重新播放音樂,她要重跳。重跳時候不知怎麼地,左腳又跟右腳絆了一下,小苗苗簡直出離憤怒,大眼睛裡能噴出火來,堅決要求重新播放。第三次跳的時候,明明一切都好好兒,我們正在給熱烈鼓掌,她卻一下子趴倒在地上號啕大哭。問來問去,才知道是跳舞時的一個手勢動作不對……說實話,跳的真好,我只顧著給鼓掌了,根本就沒發現哪個手勢怎麼了,但她自己卻堅決不肯放過自己,趴在地上邊哭邊撕扯舞蹈服和舞鞋,大人怎麼哄怎麼勸怎麼拉都不管用。

總之,如果孩子過分苛責自己、過份放大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任何一丁點風吹草動的負面言語、體態語言、表情語言等都能夠導致他們情緒崩潰;即便別人很真誠地認同和讚美,他們也會認為是虛偽和應付,這就屬於很典型的自卑癥狀了。

二是心態失衡:習慣性看不見自己的優點。

五六歲的小孩子如果很容易心態失衡,並習慣性看不見自己的優點,也屬於自卑。

五六歲兒童處於學前晚期,心理發展繼續著四歲年齡的心理特徵,但又有著一些新的特點。比如仍然喜歡遊戲,但玩遊戲的水平會更高,好奇心會更強,遇事能夠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等等。

然而,有些孩子不是這樣的,他們往往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與人交往過程中極度缺乏自信,哪怕是三四歲小孩子都能辦到的事情也會讓他們畏首畏尾;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人家說啥就聽啥,哪怕這個發布指令的孩子比他年齡小、比他個子矮、比他弱很多,哪怕他明知道這指令不對也不敢反駁或拒絕;也從不主動承攬事情,即便玩遊戲也是被動跟從,遇到有不好的、錯誤的事情就會歸因為「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錯」「都是我太笨」等等。

總之,孩子如果具有這麼兩個特徵,就屬於典型的「心態失衡式自卑」:一是不能自助,總是看不見自己的優點,總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永遠低估自己、永遠高估別人,很容易遭到強勢群體的厭棄和欺壓;二是情感軟弱,因為長期體驗不到自身價值,所以一點兒小事也能夠導致心態失衡、情緒崩潰,很容易陷入惡性心理體驗之中走不出來,習慣性認為「我是弱勢的」「我被欺負是正常的」。

三是情緒化:歸因性誇大自己的缺點

五六歲的小孩子如果過於情緒化,歸因性誇大自己的缺點,也屬於自卑,前文所述的小苗苗,也有過度情緒化、過分誇大自己缺點的癥狀。

「熊孩子」這詞大家都不陌生。熊孩子和他們的熊行為近年來鋪天蓋地、頻上熱搜,被網友列為「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之一」。甚至於,有些高級餐廳會規定,「允許帶寵物狗!拒絕7歲以下兒童入內!」諸如此類,有網路話語權的成年人都在眾口一詞批評和批判熊孩子,卻沒有人願意將心比心把自己放進那個熊孩子所生活的環境中,從而真真切切憑良心探一探、究一究熊孩子行為背後的源頭和動機。

「熊孩子能有什麼源頭和動機,不就是跟著熊父母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學過來的嗎?」曾有人如此懟我。是的,不容否認,家庭教育生態環境確實是導致熊孩子熊行為的主因。但是,冷眼旁觀的看客們、唯恐天下不亂的噴子們難道就不應當背負一部分責任么?身為成年人,動不動因為一兩句口角而大動干戈、拳腳相向的不在少數,更何況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都不夠成熟、相對弱勢的小孩子?他們更加無力應對生活中諸多不確定性危機事件,無力應對來自於他人另眼相看的惡意和冷暴力,他們只會本能地用更加惹人討厭的、更加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被過分壓抑的情緒,以及渴望愛和重視而不得的憤怒!

總之,過低評價自己、過度誇大缺點,常常在畏懼、憂慮、擔心、多疑、不安與過度急切、熱情、高昂、自負等極端情緒之間來回搖擺等表現,便屬於典型的五六歲孩子的「情緒化自卑」。

2、溫和支持者→自卑根源:孩子的自卑從哪裡來?

要從根本上改變和重塑孩子因自卑而生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家長首先得是一個「五心」觀察者,其次得是一個「溫和支持者」。

什麼是溫和的支持者?正如美國心理學大師科胡特的概括,「如何深愛你?用不含誘惑的深情;如何拒絕你?用沒有敵意的堅決。」有了來自家長溫和的支持,孩子們不同根源、不同癥狀的自卑才能夠得到平復、改變和療愈——世間沒有無因之果,孩子的自卑到底從哪裡來的?

一是來自於:對自我認識與真實自我之間差異的錯誤認知。

五六歲小孩子以為自己看到的、認為的那個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

比如同樣年齡的小孩子,有些發育快一些,有些發育慢一些,這種天賦差異被成年人過份誇大或看得太重,便會導致小孩子不能正確和客觀對待這種差異,對「人家能做好、自己做不好」這種情形產生極度糟糕和無能為力感,從而將之籠統歸因為別人確實比自己強、自己確實比別人差,進而形成自卑。另一方面,某件事情沒做好,跟他自己本身沒有多大關係,但他會認為全都是因為自己的錯。這種「都是因為我」的過度歸因也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值越來越低,哪怕再容易的事情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於是就形成了自卑。

二是來自於:父母雙重標準下的過度敏感。

五六歲小孩子,他們介於小小孩子與大孩子之間,是個非常尷尬的年齡。家長有時候會拿對待小小孩子的方式對待他們,比如全權包辦孩子的一切日常生活事務、全權做主孩子的一切情緒和意願;有時候,又會用對待大孩子的態度和標準要求他們,一旦達不到,就會被加倍指責並背負家長的失望。被父母完全不信任、又完全信任的雙重標準籠罩下、格式化的五六歲小孩子,他們一方面被剝奪了自己動手做事鍛煉意志與毅力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又因為達不到大孩子的高標準而被打壓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他們常常因為大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胡亂猜疑、心事重重,這種狀態得不到及時疏導和引正的話,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孩子自己把自己逼得越來越封閉,一種是孩子自己把自己壓垮。特別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遇到嚴重挫折或失敗,原本輕微可調節的自卑便會深入骨髓、終其一生而不得療愈。

三是來自於:心理能量被剝奪和情緒阻塞。

中國式父母在孩子那裡其實是最沒權利、最沒權威的,但太多的父母卻站在權利與權威的頂峰用最簡單粗暴的辱罵、毆打等方式企圖「讓孩子聽話」!尤其是對「豬嫌狗不愛」的五六歲孩子,他們的情緒情感與媽媽是共生關係。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分辨哪些是自己的情緒、哪些是父母的情緒之前,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像翹翹板的兩頭,這一頭高上去,那一頭必然會低下來。

打工者聽老闆的話,是因為他決定著我們的飯碗、影響著我們的生存質量和職業發展;公務員聽領導的話也是同樣的道理,領導決定著他的崗位調整和職位升遷。孩子為什麼要聽父母的話呢?他是父母十月懷胎親生的,永遠不存在被開除的可能,更不存在被餓著被凍著被無情拋棄的可能,所以孩子當然可以肆無忌憚啦——「你能把我怎麼著!」中國式父母明明在孩子那裡最沒有權力、最沒有權威,但悖論的是,中國式父母卻往往認為自己在孩子那裡應當是最有權力、最有權威的!

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去仔細的傾聽、不去了解孩子為什麼哭,而是一見孩子哭就霸氣側漏一聲吼,「不許哭,再哭就……」父母一方過於強勢、過於情緒化,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很容易被剝奪、被削弱,進而產生被拋棄感、無序感和恐懼感。恐懼是人性中最深入骨髓的阻塞與陰寒,五六歲心理和生理轉型期的小孩子被父母的粗暴對待、強勢碾壓,只會越來越內向和膽小怕事,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越來越弱下去,也會越來越認為自己不行,於是,自卑就來了。

3、權威引導者→自卑改變:孩子如何變得自信起來?

要從根本上改變和重塑孩子因自卑而生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家長首先得是一個「五心」觀察者,其次得是一個「溫和支持者」,第三得是一個「權威引導者」。

什麼是「權威引導者」?如果把家長引導孩子走出自我封閉和自卑、走向更廣闊世界的這個過程當做一次旅行,引導者就得擔負四種角色:一是旅遊線路規劃者,二是導遊,三是駕駛員,四是高德導航。

五六歲的小孩子之所以自卑,本質根源在於種種不當家庭教育及負向自我歸因背後的心態問題!心態不一樣,對同一個事件的解釋就會不一樣。悲觀心態的人常常會把不好的事件解釋為不可改變的、永久的;而樂觀心態的人,則會從不好的事件中解釋出正面的、積極的、陽光的意義。身為父母和「權威引導者」,時時處處留意留心,給孩子一個正面積極樂觀的解釋比什麼都重要!

《阿甘正傳》大家都不陌生,那個智商只有85的笨小孩,卻成就了絕大多數高智商人們永遠無法企及的輝煌成就。阿甘被多家學校多次拒絕的時候,他的媽媽是怎麼解釋的呢?她說,「我的孩子只是慢一點!」

3.1、家長如何引導自卑孩子們的心態由負向轉至正向,給同一事件和情緒賦予正面積極的意義?

家長如何引導自卑孩子們的心態由負向轉至正向,給同一事件和情緒賦予正面積極的意義?四步走即可:

一是傾聽。專註地關注孩子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二是轉念。當孩子陷入負面心態不能自拔時,家長要從這個負面事件或心態中找出讓孩子樂意接受並為之踐行的正面意義;

三是強化。可以在晚上睡覺前、早晨起床時進行正向心理暗示,幫助孩子一遍遍強化「我能行」「我很棒」等信念。

四是擴展。可以藉助於公眾場合,大聲講出孩子哪怕再微小的進步,並通過這一個正向點帶動更多正向的點,漸次連點成線,連線成面。

3.2、以上四種改變自卑的理念和步驟,落實到真實生活中,應當從哪些小事做起?

以上四種改變自卑的理念和步驟,落實到真實生活中,應當從哪些小事做起?用具體行動幫助孩子戰勝自卑的方法舉例如下:

一是鼓勵孩子:站到人前。

給孩子加油鼓勁,讓他能夠在眾目睽睽之下站到眾人面前。尤其是一些家庭聚會、親子社團、家校互動等公眾活動,盡量陪著孩子挑前面的位子坐。孩子從剛開始的害羞膽怯,慢慢學會了自動自覺坐到最前面位子、站到人群顯眼位置的話,人們的目光便能夠是陽光,眾多人眾多目光的注視就相當於眾多陽光的照耀,時日漸久,在這些陽光潛移默化的溫暖和滋養下,孩子就會像蓬勃的小向日葵一樣,越來越明媚燦爛,越來越願意把自己放在老師、同學和更多人的視野之中——別小看簡簡單單一個座位、一個站位!孩子在顯眼的位置久了,就會慢慢放大自己在人們視野中的比例,增強自己反覆出現的頻率,而這種反覆的強化,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

二是教會孩子:正視眼睛。

自卑怯懦膽小的孩子有一個明顯日常行為,就是跟人說話時候目光游移、躲閃,從來不看對方的眼睛。正如人們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別人的眼睛是別人心靈的窗口,自己的眼睛當然是自己心靈的窗口——孩子與人交往時候是什麼樣的眼神,自己的心靈就是什麼樣兒的!敢不敢抬起頭來正視別人的眼睛,就意味著這個窗口傳遞出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勇敢正視別人就等於是告訴對方,「我是誠實的,我是陽光的,我是坦蕩勇敢的,我尊重你,我喜歡你。」反之,孩子看別人時目光躲躲閃閃從不正視,就意味著自己好像是做了虧心事,這時候這個窗口傳遞給別人的信息就是自卑、膽怯和恐懼。所以呢,鼓勵孩子從學會「睜大眼睛、正視別人」開始,就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積極心態、自信勇敢的開始。

三是訓練孩子:快步走路。

自卑的孩子,走路總是拖拖沓沓,腳底子嗞嗞啦啦在地面上蹭,邁動的步伐緩慢,走路的姿勢懶散,而這種拖遢遢的、鬆散散的走路狀態,其實反映地就是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孩子對自己心裡頭許多不愉快感受的生理反應。通過改變走路姿勢和走路速度,能夠校正一個心態上暮氣沉沉、行動上遲遲緩緩的孩子像一個真正的孩子那樣,昂首挺胸,輕快敏捷。而這種昂揚的身姿、躍動的步伐,會從身體的外在生理狀態映照並催發內心深處的明朗感覺,會讓自卑逃得遠遠的,會讓自信生根發芽。

四是引導孩子:大聲說話。

自卑的孩子要麼沉默寡言,要麼說話聲音總是很低,吐字也很模糊,嘀嘀咕咕嘟嘟囔囔,聽者費勁巴拉總是聽不清。咱們前面的第一個小方法是鼓勵孩子挑最前的座位或站位,再加上正視眼睛、快步走路等生活狀態和習慣的調整與強化,孩子就有了相對較充足的心理能量,就能夠有勇氣和膽量站大家面前大聲的講話了——別看這麼簡單的一件小事,其實挺難的,有許多成年人也沒有勇氣在大庭廣眾之下大聲發言。

如果孩子久久不能適應在公眾場合發言的話,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大聲說話開始,哪怕是周末早上到公園裡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唱歌、大聲呼喝,也是一種挑戰自我心理設限極其有效的小竅門,這種挑戰會一點點逼退自卑,慢慢放大孩子對自己的信心。等到孩子能夠從容自如在眾人焦點中心大聲講話、自由而活潑表達自己的時候,就意味著孩子從此有了自信心的「維他命」,他已經獲得了可供養終生的勇氣和膽量!

五是帶動孩子:練習微笑。

「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喪者的白天,悲傷者的陽光,是大自然的最佳營養。」然而,自卑的孩子面部表情通常非常少,平平板板,沒有明顯喜怒哀樂,更不會有誇張的各種表情變化。家長從自己做起,帶動孩子從練習微笑開始,將會對整個內在心理狀態和外在精神狀態產生極大改變。

自卑的孩子直接對他人微笑需要極大的勇氣,如果實在做不到,就降低點難度,從給自己微笑開始吧。可以在床頭放一面漂亮的小鏡子,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讓小孩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微笑;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繼續對著鏡子練習微笑。剛開始,家長一定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要和孩子一起練習微笑,或者彼此給對方微笑,也可以彼此監督誰笑的更好看等。等孩子能夠對著鏡子自如微笑的時候,再引導孩子對著鏡子做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表情,家長也可以一起做,並將這些小視頻拍下來,在上學之餘的閑暇時候與孩子一起快樂分享,這些古里古怪的好玩表情會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會給平淡無奇的家庭生活帶來無限的樂趣,會成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終身營養。

小結:孩子的自卑或「熊」,是對成年人良知最深度的拷問

自卑的孩子難道自己就想自卑嗎?熊孩子難道自己就想做熊孩子嗎?不過是沒人教他們什麼是正確的、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也沒人教他們如何應對不確定性意外事件、如何處理別人的鄙視與惡意、如何用合理的方式維護自己的自尊。家長本身熊而不懂教、能力欠而不會教,其他大人要麼事不關已高高掛起、要麼唯恐熱鬧不夠大而不肯教。於是,無數的華夏家長都得面對這麼個悖論的尷尬:沒有誰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禮貌」「你家孩子很自卑」,但所有人都會討厭你家的熊孩子,也會對你家那個敏感、膽小、過度情緒化的孩子貼上「沒出息」的標籤並敬而遠之!

還記得那個普普通通的德國人嗎?那個對河畔釣魚的兩個陌生小孩兒行使教育職責的德國人!他說,「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有責任隨時隨地對他們進行教育!」——這一句,該是對華夏大地上每一個有良知、有靈魂的成年人最深度的拷問!是啊,當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什麼叫規則和秩序,他們的熊行為和過度自卑,便會如同高天上烏雲在和暖微風中漸漸變換,變得柔軟又潔白!

祁云:擅散文,善評論。專註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plqiyun)

推薦閱讀:

自卑,懦弱,能力有限,雙商都低的男生適合找什麼樣的女生?
怎樣克服自卑情緒?
有沒有一瞬間讓你瞬間從自信到自卑?
整容以後真的可以讓原先自卑的人變得不自卑么?
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卑情結是普遍存在的!

TAG:熊孩子 | 自卑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