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中國養老的怪現狀

痛批中國公辦養老機構的5大怪相(懟的很深刻)

陳友華 等 中國養老周刊 昨天

在中國經常能看到這樣一些畫面,領導人視察養老機構,住院老年人多身體健康,滿臉笑容地向視察者述說著養老院里的幸福生活。這與在西方國家養老機構中所見情形形成巨大反差。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文無關。

筆者注意到,媒體、政府文件或學術論文都在宣揚老年服務需求龐大,甚至舉例某養老機構「一床難求」,以此佐證加速發展老齡事業與老齡產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但深入實際仔細探究後便不難發現情況並非如媒體、政府文件與某些期刊文章所宣揚的那樣,「一床難求」更多地發生在公辦養老機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多數民辦養老機構養老床位大量閑置,甚至門可羅雀,只能依靠政府補貼勉強維持運營。

更令人唏噓的是,大量失能半失能老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入住公辦養老機構,與此同時,許多身體健康、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的老人卻佔據了大量的公辦養老機構床位。

這裡引伸出一系列問題:國家花費大量的資源支持養老機構發展,甚至直接投資興辦與運營養老機構的初衷究竟是什麼?養老機構特別是公辦或公助養老機構究竟應該收住哪些老年人?公辦或公助養老機構應承擔哪些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等等。

仔細探究,我們不難發現,公辦養老機構建設與運營中存在以下5大「怪相」:

1.奢華與簡陋並存

養老機構內部奢華與簡陋並存的現象較為普遍。如某些「窗口」型公辦養老機構設施奢華,醫療設施齊全,環境優美。與此同時,另一些「非窗口型」公辦養老機構(特別是農村敬老院)多設施簡陋,位置偏僻,醫療資源匱乏。對一些老年人來說養老機構是安享晚年的幸福窩,但對另一些老年人來說卻是度日如年的難民營。

如今政府爭相出資興辦了許多「示範性」公辦養老機構。既然是「示範性」養老機構,就應具有普遍性,是一座「普通」的、提供「基本」「規範」服務的養老機構,配置的設備僅應滿足入住普通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而絕不應該是「設施先進」,甚至是「奢華」的代名詞。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示範性公辦養老機構越建越大,越建越豪華,政府財政投入也越來越多。一些地方政府以「養老服務」名義興建的「示範性」養老機構事實上已演變成為設施奢華、專為極少數老年權貴服務的「高級會所」或「高級休閑度假村」。

2.選擇性收住

經濟增長、社會變遷與計劃生育使得中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家庭養老功能急劇弱化。在此背景下,中國逐步探索養老服務的新形式,並基本形成了「以家庭照料為主,社區照料為輔,機構照料為兜底」的養老服務體系。

由此可見,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照料,作為社會化養老服務形式之一的機構照料,是在家庭照料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因此,入住養老機構的主要應該是家庭無力承擔照料責任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其中公辦或公助養老機構更應如此定位。

但現實情況是,由於缺少法規的強制性約束和評估標準的規範操作程序,加之政府資源配置不足,在利益驅使下,某些公辦或公助養老機構對入住老年人進行篩選,專門收住那些經濟條件與身體健康狀況均較好的老年人,而將那些貧困、身體健康狀況差的老年人拒之門外

大量需要機構住養服務的貧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因支付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入住公辦或公助養老機構,與此同時,大量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多為老年權貴或權貴者父母)佔據了大量公辦或公助養老機構床位。機構養老服務領域嫌貧愛富現象較為突出,使得養老資源沒有讓最需要的人群享用,背離了公辦或公助養老機構創辦時的初衷,加劇了社會的不公。

3.以養老名義變相圈地

近年來,因應人口老齡化發展對老年服務需求增加的需要,政府逐漸加大了對老年服務業的支持力度。一些企業或私人投資者之所以瞄準養老服務業,既非出於社會責任承擔,也非依靠收住老人來獲取收益,而是出於對政府養老優惠政策的「圍獵」,甚至假借發展老年服務業的名義變相圈地搞房地產開發,從而實現「政策套利」的目的。

例如:東部某省會城市的一所高職院校假借養老服務教學實習基地的名義將數百畝教育用地用於建設山地別墅,並向社會招租。這一項目不僅得到政府某些領導的支持,而且還被選作政府對外宣傳的窗口,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得逞。這種資源錯配本質上屬於變相的權力尋租,只是在合法、合規的外衣下進行了相應的包裝。

這種以扭曲的市場化發展來補充公辦養老機構的欠缺,無法惠及普通民眾。長期來看,這種「偽市場化」的變相圈地對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絕非福音,而是某種倒退,甚至存在不少消極腐敗因素在其中。

4.資源短缺與閑置並存

近幾年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機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現在籠統地說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是很不準確的。「一床難求」主要出現在設施完好、服務規範、收費低廉的公辦養老機構,而民辦養老機構多出現較高的床位空置率。

特別是大量養老機構盲目效仿歐美國家,不顧老年人的現實需求與消費偏好,不能基於當地老年人的需求調查來布局養老服務設施,而是熱衷於在遠離老年人長期居住地的遠郊區甚至鄉村新建有數百甚至上千張床位的「老年人集中營」,背離了絕大多數老年人的消費偏好。

結果導致:「北京的床位空置率為40%~50%;即使在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市,養老機構的總體入住率也不足70%,個別郊區養老機構實際入住率甚至不足20%;南京目前有一半在建或已建好的養老床位處於空置狀態,更有甚者,由於各種原因,該市每年都有10多家民辦養老機構關門停業。類似現象在其他地區同樣存在。」

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與民辦養老機構床位大量閑置並存。居高不下的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率意味著養老服務投資失誤,不僅造成土地與財政資源的浪費,也扭曲了養老服務業的正常發展。

5.專業人才不足

目前,我國養老行業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養老服務專門人才缺乏。與此同時,由於養老服務工作需要面對不同的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更需要全天候的照料,使得養老服務勞動強度大,非醫護專業人員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缺乏專業性,加之養老護理職業社會聲譽不高、薪酬較低等原因,致使養老機構管理和服務人員隊伍不穩,人才流動性大且流失率高。

職業地位低、工作待遇差、家人不支持、社交圈子小等因素致使年輕人對在養老機構工作望而卻步。這一現象不僅出現在中國,在西方國家也具有普遍性。

以上五問,您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分享您的觀點。

特別說明:本文摘編自《養老機構發展:問題與反思》(全文刊載於《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2016年12月),作者陳友華、艾波、苗國。標題為編者自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推薦閱讀:

查處一起偷稅案,教我們信貸調查的邏輯分析
明天會有反彈
小額貸款公司上徵信嗎?
慎防上證50破位下跌
上市公司利潤調節手段萬字總結收藏版

TAG:養老 | 保險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