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見諍

以前常和一個朋友談巴赫,對方一臉麻木;

和另一個朋友談莫奈,對方一臉麻木.......

用盡各種方法,使盡渾身解數,試圖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美,但總是徒勞無功.......

於是生氣:

為什麼這麼美的東西竟然不懂欣賞?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居然聽不明白?

實在想不通!越想不通,就越生氣......

後來有一天,忽然發現,這兩位朋友,一個是聾子,一個是瞎子......

於是忽然明白:

所謂的「世界」,就是根塵和合時,你的注意力所在之處。

因此,雖然眾生活在同一個客觀世界,但萬千眾生,有著萬千的內根、外塵及作意,於是就有了萬千個主觀世界,人人都自得其樂、也自受其苦地活在屬於自己的世界中......

因此,朝秀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因為他們各自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所以,芸芸眾生,有的彼此之間的世界有交集,有的沒有交集......

所以,便有了「志同道合的高山流水」,便有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各奔東西」,便有了是與非......

而所有的人,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然後自以為是地各行其是......

人,有誰真能跳脫出那個「我」所在的「世界」呢?

莊周夢蝶?蝶夢莊周?

我說你是錯的,你說我是錯的;

我說你在做夢?你說我在做夢?

究竟孰是孰非、誰在夢中?誰又知道呢?誰來證明呢?

爭來爭去,不過是公婆之間的一筆爛賬,永遠說不清!

所以,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言辯則不及,道昭則不明。

故,欲得逍遙,必先齊物。

所謂的齊物,並非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的「不二」,而是了了分明、如如不「見獨」。

若汲汲於是非對錯之爭,其背後無外乎是想為自己的「自我感」找得一個依託而已。

然而諸行無常,人心各異,世間哪有這樣一個事事如意、恆長安穩的港灣?

於是求不得,於是大苦聚......

在最終去掉這個「自我感」及其「落腳之處」之前,期間有個循序漸進、法次法向的過程,

其中第一步,就是先明白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然後努力去得到它,以此給「我」找個「落腳之處」。

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明白當下自己需要什麼?

然後不斷去超越現有的所得,去追尋更高階的目標,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直至最終「止於至善」。

這個「至善」,便是發現,原來:

最高的幸福,是當你放下一切身心內外的執著時,所得到的那種無條件無限制的自由與安寧!

但第一步永遠都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拳王,卻去拜比爾蓋茨為師;如果你想成為編程高手,卻去拜麥克泰森為師。這豈非緣木求魚?

從某個角度而言,無論是比爾還是麥克,這裡頭,並沒有是非高低之分,只有「術業有專攻」之分!只有「各取所需」之分!

正如世間的各種學術,都是建立在一個特定的「範疇」之內,以此「範疇」定義自己,以此範疇區分別家!

佛法亦是如此!

佛法也有著自身嚴格的「範疇」,並非「一切法都是佛法」!

如果兔子和猴子互相爭論,胡蘿蔔和香蕉,哪個才是世間美味?那永遠是沒結果的!

個人以為,學佛最重要的第一步,不是探究人生的真理或宇宙的實相,而是首先搞清楚兩個問題:

1:為何學佛?

2:佛法為何?

當你把這兩個問題先搞清楚了,再去博覽百家,然後你才會有自己的分別與取捨,然後你才有可能「一門深入」,然後你才有可能成就!

世間萬法,存在就是合理。

萬千法門,因緣所生,各度有緣人,何必分高下?

故:

欲得逍遙自在,必先心無所待,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泯除是非之爭,

則可乘雲氣,御飛龍,游乎四海之外,逍遙紅塵之中。

不去定義這個世界,也不讓這個世界定義我。


推薦閱讀:

金剛手菩薩咒 (2017-07-14 21:16:38)
波斯匿王見性記
金剛經六譯本講解(15)
男朋友習佛說有沒有我一樣,父母也有沒有一樣,要學會斷舍離,不想找我就是沒緣分了,學佛的男的都是這樣的?
閻王爺指著他們說:他還有三年陽壽,你們把他抓來幹什麼?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