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對「韋提希得忍」的一種理解

(此文要感謝佛新師兄,與他的討論啟發了我對此問題的思考。此文試圖用不與聖道門相左的理論去解釋善導大師《觀經疏》的思想,作為一種理解,供大家參考。)

1、問題的由來

聖道門裡,一般認為得了「無生忍」就是聖者。如《大智度論》:「摩訶衍法中,菩薩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 又:「亦名無生法忍。所以者何?異於生故;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為生。」

「異生」,就是「凡夫」。無生法忍,異於生,就表示得無生忍時,不再是凡夫。這在聖道門裡,是主流看法。

不過,聖道門裡,因為判教的不同,把問題搞得很複雜。比如,圓教的「十信」位——如果單獨說「十信位」,那就是凡夫位,如果說圓教的十信位,那還是聖者。圓教的十信位,六根清凈,「初信」就斷了「見惑」,相當於藏教的初果須陀洹,當然是聖者。

雖然聖道門中「無生忍」的階位有種種不同說法,但得了無生忍就是聖者,在這一點上,基本一致。也有少數把「無生忍」理解為凡夫的「忍位」(順抉擇分的「忍」),這不是主流。為了簡明,此文不考慮判教和非主流說法帶來的差異。目的是聚焦於,韋提希夫人得了無生忍後是否還是凡夫,以及如何理解善導大師說的「無生忍亦名信忍」。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言心歡喜故得忍者,此明阿彌陀佛國清凈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踴躍。因茲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此乃玄談,未標得處。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這很容易讓人理解成,善導大師認為,韋提希夫人所得的「無生忍」,和聖道門中的「無生忍」名同實異,得了「無生忍」還是凡夫,還多在十信位中。

此文認為,《觀經》的「無生忍」,和《觀經疏》的「無生忍」,就是聖道門中的「無生忍」,已得「無生忍」就是聖者。為什麼這麼理解呢?

理由之一:第七觀時,佛對阿難和韋提希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 善導大師認為,韋提希在此觀得忍,也就意味著韋提希在此時得了「除苦惱法」。在聖道門看來,得「除苦惱法」,就是「道諦」,是無漏法,只有聖者才有。

理由之二:善導大師說,「言羅漢者此雲無生,亦云無著,因亡故無生,果喪故無著。」 又,「此聞佛說凈土無生,願舍穢身證彼無為之樂。」……

善導大師在別處使用「無生」一詞時,和聖道門的「無生」都沒有差別,都是表示聖者境界。沒有理由認為,這裡出現了特殊。「十信」位,一般指凡夫位,如果說得了「無生忍」,還在「十信」位,還是凡夫,就不能說是真正「得益」。

2、光台見國

《觀經疏》說:「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觀初。……非是光台中見國時得也。」

那麼,光台見國是什麼時候?

最容易想到的,「光台見國」是這裡: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十方諸佛凈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花。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頗梨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凈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不過,這裡所見之國,似非「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因為韋提希說,「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凈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也可以理解為,這裡所見,既有諸佛國土,也有極樂世界。

《觀經疏》又說:「從應時即見極樂已下,正明夫人等於上光台中見極樂之相。」

對應《觀經》原文是:「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

善導大師把「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和「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分為兩時,後者是第七觀時,前者是光台見國時。因此,光台見國時也包括這一段: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凈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凈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這兩段是接連發生的,在第七觀之前,不僅光台見了諸佛國土,也見了極樂世界。但是,都沒有得「無生忍」,無生忍是第七觀時才得的。

那如何理解初觀之前,《觀經》就說「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呢?

善導大師說,這時提前把後來第七觀的利益說出來。就像高中時,老師對學生說,你將來考上大學了,怎樣怎樣。說這話的時候,還沒有考上大學。

「但是世尊酬前別請舉勸利益方便之由序。」

善導大師之所以這樣強調,就是為了把「光台見國時得無生忍」的理解否認掉,因為在光台見國時,釋迦佛對韋提希說:「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

聖道門認為,得了無生忍,就不再是凡夫。善導大師否認光台見國時得無生忍,一者為了強調,得無生忍前,是凡夫,以凡夫身得無生忍。二者,也不與聖道門相衝突。

3、「忍」是什麼?

聖道門裡,忍有不同含義。略說兩種。

順抉擇分中,「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忍」,得了這個「忍」,不會再墮惡趣,但仍然是凡夫。

「八忍八智」的「忍」,是「無間道」。其中,第一個是「苦法忍」,得「苦法忍」時,就不再是凡夫了。「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忍」是斷煩惱的時候,「忍」無間生起解脫道,得「無間道的忍」,就是聖者。

「無生忍」和「無生」,也完全適合這種理解——「忍是無間道」:「無生」是「滅諦」,「無生忍」,就是通向「無生」的「道諦」。關於「無間」,一般來說,相鄰的心是「無間」,但如果沒有其他心間雜,也不妨稱作「無間」。聖道門中,像《雜集論》:「無間道者: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余。」《成唯識論述記》:「經位雖多剎那,以相相似等故,總說一心。」 凈土門中,曇鸞大師《往生論注》:「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善導大師《觀經疏》:「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聖道門中,見道時雖然還沒有得果,但也已經是聖者了;苦法忍生起時,雖然還是無間道,不是解脫道,但已經是出世間法,是聖者了。聖者不僅包括「果」,還包括「向」。

無生,是極樂國土的境界;無生忍,是通向無生的無間道,是道諦。因此,得無生忍時,就是聖者。

4、無生忍與信忍

善導大師說:「因茲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此乃玄談,未標得處。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這裡,韋提希夫人所得的「忍」,善導大師所說的「十信中忍」,應理解為「於十信中得忍」。如果把「信」作「十信之階位」理解,「信忍」,只能是「依主釋」:十信之忍;不能是「持業釋」。而「無生忍」,則既可以是「依主釋」:無生之忍;也可以是「持業釋」:無生即忍。因為所忍可者,是「無生」,不是「十信」。

畢竟,「十信」和「無生」,是完全不同的階位:「十信」是凡夫位,「無生」是聖者位。在現行法上,有情不可能既是凡夫,又是聖者。

打個比方,「上海飛往紐約的航班」,可以叫「上海的航班」,因為它從上海出發;也可以叫「紐約的航班」,因為目的地是紐約。但是,只能說「到紐約的航班」,不能說「到上海的航班」。

善導大師說韋提希所得的「無生忍」亦名「信忍」,是為了強調「凡夫入報」,在凡夫位上,即可得到通往「無生」的無間道。「此多是十信中忍」,正是迦才所說的「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

「信忍」,「十信中忍」,是說「由信而得無生忍」,「於十信位中得無生忍」,既已得忍,則不復在「十信」位中。就像「上海飛往紐約的航班」,既已起飛,就不能說還在上海了。

最後,補充個小插曲:光台見國時,能不能說得忍呢?如果說「無生忍」,光台見國時是沒有得的。如果說「信忍」,光台見國時也得,光台見國時,韋提希說:「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凈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雖然沒有明說「忍」,但也是「忍」的意思,是凡夫位上的忍。善導大師說,「非是光台中見國時得也」,是說光台見國時不得「無生忍」。

另外,善導大師說,「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 「夫人等」,等的是五百侍女,乃至其他凡夫,其他凡夫在勇猛專精時,也可以心想見極樂國土,這時的「忍」都可以叫「信忍」,因為是由信發起,多從十信位得;但只有見報佛時,才可以得「無生忍」。

「無生忍」與「信忍」,應作四句:一、是無生忍不名信忍,謂解行已上得無生忍;二、是信忍不名無生忍,謂信位得非無生之忍;三、是無生忍亦名信忍,謂信位得無生忍;四、非無生忍非信忍,謂除前相。

韋提希於第七觀時所得之忍,是第三句。光台見國時所得之忍,是第二句。

5、什麼是「得益」?

九品往生中,明確寫到得無生忍的,只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上品上生者,「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

上品中生者,「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花。經宿即開……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

次序都是:往生、見佛、得無生忍、受記……

那麼,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得無生忍時,一定是聖者。由此,韋提希夫人得無生忍時,也沒有理由不是聖者。

以下七種,就沒有說得無生忍,如上品下生者,只說得歡喜地:

「隨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雖然得益不同,住歡喜地,也是成為聖者。得阿羅漢、得須陀洹,都是成為聖者。

簡單地說,善導大師的「凡夫入報」,是說入報前是凡夫;入報之後,自然是聖者。報,就是「無生」。入報,就是「往生」。無論是聖道門,還是念佛門,無始劫來最大的得益,只有一個地方,就是由凡夫變為聖者。有些眾生,是「花開已後得益」,如下品往生者;有些眾生,是此生命終前便得益,如韋提希夫人。可見得益的關鍵不在命終往生,而在由凡入聖。韋提希夫人在第七觀時得益,那就是在第七觀時由凡入聖。


推薦閱讀:

千萬不要免費算命!
佛教中的蘊處界為何而立?如何區分?彼此是什麼關係?
「娑婆訶」是哪六種意思?
綠度母心咒修法儀軌
正法:【基本素質】 於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