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視野里的「中國美人」,多元審美還是隱蔽歧視?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剛剛落幕的91屆奧斯卡,關注種族歧視的《綠皮書

》斬獲最佳影片。而最佳男女主、男女配的得獎演員的膚色,都在證明種族歧視的漸行漸遠。

然而,前有去年的D&G辱華事件,後有中國超模

高其蓁的「高級臉」。種族歧視還是像個不死的幽靈,時不時的晃蕩在我們看似最時髦、最平等、最政治正確的文娛圈。

近日,美版VOGUE官方ins發布了一張國內模特高其蓁的照片。部分網友指出這位中國模特的長相明顯是歧視,小眼睛、塌鼻子等特徵是對國人長相的刻板印象;當然也有網友認為這是VOGUE在推崇審美多元化,蕩滌群眾的「網紅審美」。

最近幾年,時尚界和藝術界的一些國際品牌,成為種族歧視的高發區。但它們僅僅是時尚界、藝術界的設計理念問題嗎?發出抗議的非白人種族,是否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太敏感了?

面對各種「種族門」事件,我們最需要明確的問題是:西方在現實產品中大量使用非西方的文化元素,同時在學術理論中聲稱多元化、多樣性。究竟是西方發自內心的真誠,還是為了佔領海外市場的商業手段、權宜之計?西方在種族主義問題上真的是痛改前非了,還是表裡不一的口是心非?

審美多元,並不能成為種族歧視的「免死金牌」。試想,從呂燕到高其蓁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反對意見有哪一家外國雜誌真的聽到了,聽懂了?眯眯眼和高顴骨,不應該作為亞裔的唯一特徵。

打個比方,在明知道我不喜歡巧克力的情況下,還在生日給你送一個巧克力蛋糕的朋友,真的毫無冒犯之意嗎?怎麼白人模特都是膚白貌美大長腿,一到中國模特就變成了「獨特韻味」?而既然這種美感你們如此欣賞,為何亞裔模特還沒有橫掃各大歐美秀場?

公平起見,國內的雜誌把《巴黎聖母院》的卡西莫多和《科學怪人》里的弗蘭肯斯坦,當成封面作為西方美男子的象徵,是不是也能得到外國時尚界的鼓掌叫好?

尊嚴面前無審美。與其讓有些外國人以玩笑來收尾,部分國內時尚界人士以多元來攪混水。倒不如我們在一開始,就直截了當的表明自己的態度:我不喜歡這種獨特韻味,它和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審美習慣背道而馳。

我們不怕歧視,D&G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我們怕被歧視了還毫無知覺,反覆被討論的亞裔模特,一直是隱蔽歧視的「靶子」。

你不喜歡,你不多元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什麼時候表達「不喜歡」也可以被冠以「不多元」的帽子了?罪過,罪過。原來《VOGUE》眼中的「多元」是從來不照顧本體感受的,我弄一個中國模特,中國人不喜歡就是審美偏見。最具有發言權的人失去話語權,這不是「多元審美」,而是「殖民審美」。

高其蓁並非專業模特出身,因為按照國內模特的審美,她實在是「老天爺不賞飯」。單從五官來說,她長著一雙細長的小眼睛、塌鼻子、眼間距較大,還有著較寬的山根。

上海出生溫州長大,「我的童年充滿盛開的鮮花。我總是覺得很自由,就像天空中的一隻小鳥」。高其蓁後來前往倫敦時裝學院學習紡織設計,有一次在學校食堂吃飯時被倫敦模特經紀公司的攝影師發掘。封面化妝由她本人操刀,Vogue更在文中高度讚賞:「作為模特,她帶來了另一種獨特的吸引力」。

首先,要恭喜高其蓁得到更廣闊的展示平台。其次,要審視一直不被中國大眾所認可的「西方人眼裡的中國美人」。

不久前,西班牙快消品牌ZARA在微博發布了新彩妝產品宣傳照片,中國超模李靜雯滿臉雀斑的形象也引發了巨大爭議。

有人說ZARA在刻意醜化亞洲女性,也有網友表示挺好看的、很真實,不要老活在網紅濾鏡里。隨後ZARA做出回應:並沒有刻意醜化亞洲女性,宣傳面向全球不是針對中國市場,模特是西班牙(總部)選的,審美觀不同,而且照片是自然狀態下拍攝,完全沒有PS。

不管掀起討論的亞裔模特怎麼變,似乎都是從我們的審美盲區里選的。去年走紅的賈晨宇,撞臉林永健;倫敦時裝周首次露面的Tsunaina,臉上的痣很多;新加坡模特Duan Mei Yue,像長高了的Sunshine里的Cindy,更和賈晨宇並稱「亞洲兩大厭世臉」。

賈晨宇,眼睛上揚而小,眉毛稀疏無形,發量也堪憂;Tsunaina山根偏寬,嘴唇偏厚,眼睛也小;Duan Mei Yue,眼瞼下垂,眼距較寬,鼻子也塌。一言以蔽之,她們幾乎沒有任何符合主流審美的特點。要說不是按照「大眾審美」反選的,都沒人相信。而你要說其有廣泛代表性吧,硬糖君在中國大街上還真不容易見到這樣的東方美人。

其實,很多中國超模都不是第一眼美女,劉雯屬於耐看型,何穗氣質突出,就連路人緣不太好的奚夢瑤,也五官清秀。她們的顏值,雖和國內一線女星有差距,但絕對是和「美」掛鉤的。

如果封面是她們,相信根本就不存在今天的討論。所謂一直被西方雜誌推崇的高級東方美,不過就是一種小缺陷的大合集。高而突出的顴骨、吊梢眼、挑眉、厭世臉,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秀場上。這是真的要推廣審美多元,還是一種帶著惡意的挑釁?

亞裔模特,顏值變遷

可能很多人對China Machado(中國·馬查多)陌生,畢竟比起Gigi Hadid、Kendall Jenner等明星超模,馬查多這個名字,在國內幾乎不曾被在意。

1930年,馬查多生在上海,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來自中國香港。1954年,馬查多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Hubert de Givenchy。在一次在Givenchy的秀場面試里,恰好有一名模特突然缺席,慌亂中工作人員往她頭上套了件衣服就推上了T台。

發布會結束後,Hubert de Givenchy親自邀她加入Givenchy。於是馬查多開始了自己的模特生涯。為Givenchy工作兩年後,馬查多這張獨特的東方臉孔征服了歐洲。

高挑眉,高顴骨,微垂的眼角,讓白人當道的時尚界興奮。鏡頭裡的馬查多優雅,又有一種源自東方女人的傲慢。高高的顴骨,甚至和現在的孫菲菲,如出一轍。

60年前的《時尚芭莎》雜誌2月刊的封面,讓馬查多成為了第一位登上美國版《時尚芭莎》的非白種人模特。在那個年代,這張照片來之不易。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現象依然普遍,出版商擔心異域面孔會減少雜誌在南方州的銷量,怎麼也不願意讓馬查多上封面。在一名時尚攝影大師的力薦下,雜誌高層最終妥協。

成為專職模特之後,馬查多改名為中國·馬查多,以此表達對祖國的懷念。當我們今天再來回顧她的五官,雖然還是含有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但仍能算作氣質耐看型。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最具代表性的面孔就是花木蘭式的美,由此誕生了好萊塢中國美女標準形象:長眉、細眼、高顴骨、大嘴巴、小麥膚色。中西方審美差異下我們可以看到:

無論是花木蘭還是哈利波特的初戀女友張秋,劉玉玲、百靈還是全安琪,在西方受歡迎的東方面孔,與中國人對美的看法還是差異較大的,與當下中國人普遍喜歡的濃眉大眼黑髮披肩、小臉、膚白、苗條是有很大區別的。

再來對比近幾年引發討論的賈晨宇、Tsunaina等人,似乎早已不能歸納在「花木蘭式」中。如果說花木蘭式的超模,還能讓人一窺亞洲女性的颯爽英姿。賈晨宇等人,讓人記住的就只有極具疏離感的厭世。

我們得承認,歐美的超模也偶有小眾審美。上世紀90年代中期掀起的簡約主義與病態美學下超級模特凱特·摩絲(Kate Ann Moss),身高只有172cm,她沒有豐滿的身材,身材瘦小甚至會顯得瘦骨嶙峋,然而當代許多著名的服裝設計師都非常喜歡用她做模特。

但凱特·摩絲並沒有成為歐美秀場的主流,反而是亞裔模特越來越凸顯集群趨勢。一個兩個倒還好說,個個如此就不得不讓人懷疑背後的文化動機了。在對亞裔審美的道路上「我行我素,劍走偏鋒」,真的考慮了亞裔群體的真實感受嗎?

硬糖君不認為高其蓁、賈晨宇漂亮,但我也不反對她們展現自我的權力。真的需要審視和質疑的,是反覆將她們推向雜誌封面的暗流。

高級審美,隱蔽歧視

去年,瑞典電視台日前播出一檔辱華節目,激起軒然大波。令人吃驚的是,這樣一件明確、毫無含糊之處的辱華事件,節目主持人事後竟然狡辯稱「中國人不懂幽默」。

包括還有在生日派對上,紅模gigi把代表亞洲的佛像放到臉邊眯起了眼睛。要知道眯眼這個動作,在國外是典型的針對亞裔尤其是中日韓的歧視動作,相當於對黑人說the -N- word。

很多人都會覺得我們在種族歧視面前會不會太敏感。但是對種族歧視的判定並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很多人喜歡在這條線上打擦邊球,完了之後告訴你是開玩笑是無心的。

無論是大義滅親的漫威首個華人超級英雄上氣,還是不斷被討論永遠沒結果的亞裔模特,其實都可以視為種族主義的邊緣試探。如果花木蘭可以是中國美女,那麼木蘭龍可不可以?如果這次他們沒有發火,下一次的「尺度」是不是可以更加心安理得?

後殖民時代類似D&G那樣明目張胆的辱華,畢竟是少數。前殖民主義時代赤裸裸的種族歧視,需要遮掩起來。如今種族平等、文化多元主義、多樣性共存等理論頗為風行,因為他們看起來實在太「有愛」了。

需要指出的是,口是心非者大有人在。幾百年的種族主義要在西方徹底消除,並不那麼容易。美國廢除種族隔離制度也就半個世紀。所以,國際品牌、跨國公司頻頻出現的「種族門」,不過是他們掩飾不住的種族優越感冷不防地又溜了出來。

即使我們要客觀的討論「審美多元化」,也不能忽視是「被動多元」還是「主動多元」。硬要說獨特審美,怎麼我們看西方人和他們自己是一個標準?

還是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們老這樣,下次我們可要把「科學怪人」弄上封面誇獎一番了。

推薦閱讀:

TAG:審美 | 審美觀 | 殖民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