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性中的善惡面,在利益情感面前總是暴露無疑。具體的人性是什麼?有什麼樣人性?面對惡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一個人的疑惑。


人性到底會有多矛盾??

www.zhihu.com圖標

以上是我覺得我寫得比較深刻的一個答案。

~~~~~~~~~~~~~~~~~~~~

不負擔成本的時候,人性更多體現出善的一面;當需要自己負擔不太小的成本的時候,人性就開始不那麼善了;當開始需要自己負擔很大成本的時候,人性惡的幾率就不可小覷了。

如果一個知乎問答僅僅是講故事而不會引起圍觀群眾的代入感,走溫情路線獲得的贊是走現實冷峻路線獲得的贊的十幾倍。

如果一個知乎提問促使回答者以及圍觀群眾有代入感而且代入的是付出方,你會親眼看到知乎輿論的主流是自私自利,多數答案在說「憑什麼綁架我付出?」。

如果一個知乎提問促使回答者以及圍觀群眾有代入感而且代入的是索取方,你會親眼看到知乎輿論的主流是呼喚高尚。

~~~~~~~~~~~~~~~~~~~~

具體到生活中,如果是小事,大可以相信人性本善。退一萬步,既然是小事,萬一被坑了,也不算很倒霉。

如果是大事,可千萬別被知乎溫情脈脈的故事以及故事得到的壓倒性輿論支持迷惑了。

~~~~~~~~~~~~~~~~~~~~~

真正的善良,是捨得自己付出成本的善良,這種善良並不多。

十八歲的時候為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流淚不已,二十二歲的時候為了錢途毅然決然拋棄戀人,這兩件事經常會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


趨利避害,趨樂避苦,趨褒避貶,三者必居其一。另外,什麼是善惡?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毛主席對劉少奇一封信的66處批語中也指了善惡的相關內容,善惡其實就是人的社會性。那麼,人的自然性角度來說,人也是無善無惡的,進一步,一切事物都沒有善惡之分。假如你是一草一木一石頭,你不會覺得什麼是善惡;但是人是社會的人,根本無法擺脫社會性,所以社會運轉需要善惡的存在。怎麼面對人性?怎麼面對複雜的社會?抓住人的三個特點,趨利避害、趨樂避苦、趨褒避貶,不斷觀察人性,經歷多了就好了。


多去觀察小孩吧,他們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剛念叨來點什麼讓我動動腦吧,打開知乎就接到一個朋友的問題邀請。這實在太妙了。

人性、善惡與利益的關係,一個亘古流傳的大命題。我需要花一些時間來思考整理。

我認為,好吧,我的所有回答,全部都是我認為,自然因它不一定正確,抑或說,某些觀點不存在正確與否,完全是基於個人視角、感受及立場得出的結論。你開的廣角還是短焦,你站哪一隊(保持中立也是一種站隊),你憤怒、快慰還是平靜,這些都會影響你的觀察、審視和判斷。知乎這個平台最值得看一眼的原因也在這,同一個問題,你可以集思廣益,也可以辯證思考,有助於我們發現自己的思維盲區並完善之。

要討論人性,就得要知道人性到底是什麼,它的定義範圍很大,界定範圍在哪?所謂的善、惡是以什麼做衡量標準?如果追求利益,是否要限定尺度?來吧,想一想。能把這幾個問題想明白,題主的這個大命題就完成一大半了。

古代的先哲們對人性、善惡等已有諸多論述,到現今社會我們卻仍然無法窺探它的全部面貌。人性,必然不是個「一面之詞」。站遠了看,它其實是一個似褒含貶的東西。這個褒,褒的是天賜的神性——愛(這是另一個大命題,按下不表),相信如果沒有愛,人間將會失去溫暖,陷於冰冷、殘酷或醜惡的境地。理性也值得一褒,沒有它,我們無法尋求智慧,辨認好壞,判斷是非。當人失去理性時,行事往往遵從動物本能。所謂好的東西都是相似的,不好的東西各有各的不好,懶惰、貪婪、嫉妒、虛榮、暴虐等等,這些引以為恥的品質,承認了吧,都是屬於人的一部分。動物們只遵從自然法則,不需有是非觀念,更無道德感。

承受這些美好與瑕疵的載體,是自古至今,歷史傳承給我們的那一部分。

我不認為人性是恆常不變的,在這一刻或下一刻,這起事件或下起事件中,都有可能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令你無法確信它到底以何種面目出來。甚至我認為它更適用於進化論。人類誕生伊始,至今日文明社會,起先對土地與物資的簡單需求,進而發展到部族之間相互爭奪資源,再到國家之間的吞併聯合,一直到現在,每一個時代,人類的生存本能和追求更好的生存的慾望,一點一點沉積融合,逐漸形成了如今複雜的人性。期間經歷的種種時代變遷,天災人禍,無一不影響人性的變化;甚至它還受限於人們所處的社會階層及地位。

這些融合在一起,才是全部的、完整的人性。

人性中的美好與瑕疵,使得人們表現出善與惡。我甚至敢斷言,凡是從愛和理性而出的,都為善,反之,為惡居多。這種善、惡是非常好辨認的。

然而有一種情況,我們無法輕易判定善惡,那是屬於人性中歷史傳承的部分,有天性使然或者有著錯綜複雜的成因。我們的歷史,你的歷史,你的社會背景,造就你這個人,你追求目標時的動機與一些行為,造成的一些後果,及對其他人的影響,這一部分,則很難清晰分辨善惡。為什麼?你與他人判定標準不同。或者說,作出判定的人,所擁有的智慧多寡、認知層次的高低,所處立場的不同,皆影響這個判定的恰當與公正。

我們需要一點栗子。先來個最淺顯最常見的。虎食鹿,鹿食草,虎惡乎?鹿善乎?草有何辜?曰無善惡,唯求生耳。這個栗子都要嚼爛了。你是虎,你肯定要說,不吃肉就得餓死。你是鹿,你會說,吃我我就得死。有誰考慮過草的感受?你不是鹿或虎,卻去站隊選擇鹿或虎,這就是立場、認知。它將影響你的判斷。

是否你認為,追求利益就是為惡的,放棄利益才能算為善?

這裡躺了些糾結的栗子。個頭小又數量奇缺,得到一些的A指著B的那一堆,要求他讓給想吃又沒有的C,至少同C分享。B考慮之後表示太少不夠吃,不想和任何人分享,他拒絕A的要求,C該指責B還是尊重他的決定?B應該為求表現善意,壓抑內心的不平而出讓自己的栗子,還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拒絕同人分享?你是否認為B自私,他的行為是惡?A又在這其中起了什麼作用?他是否有權要求別人履行一項本不屬於自己的義務?是否這項義務,該由提出建議的人或者願意主動分享的人去履行更為合理?覺得這個栗子太小,小題大做,食之無味?那麼我們把它換成任意一種利益,比如金錢、權力、地位等,把A、B、C換成任意組織或集體甚至國家,再重新看這個問題,既得利益者A的行為是否合理?B作為一個利益持有者,是否有權選擇拒絕不相關人的建議以避免自己的利益損失?C又該對A和B的行為如何表態?當我們判定這三個字母的行為性質時,是否真正做到公正恰當?

B所做的,是衡量得失後後堅持自己的利益完整不被剝削;A作為另一個主體,為主體C提供一定幫助時,在確保自己利益完整的前提下,無權要求其他主體做出犧牲;C如有需要,應該主動爭取願意讓出利益的主體的幫助。三個字母的行為,都在爭取並維護自己的利益,並無善惡之分。人性在這時,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保護自己。

現在我們還能認為,追逐利益是善與惡的較量嗎?

毫無疑問,在某些利益面前,沒有絕對的善惡,人們只是處在不同立場儘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然而爭取的手段與行動,則會將人性的善惡表露無遺。關鍵在於選擇。選擇一個正大光明的途徑,以實力、能力為正當手段,盡一切努力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權益,並無不可。

當我們面對一個明顯惡意的行為時,請先保證自己的安危,然後在力所能及、力所能及、力所能及的時候,勇敢地懟回去吧。有些貪婪無恥惡劣的小手,在我們展現出自己的原則底線處碰壁,才會縮回去。


人性的本質就是趨利避害。怎麼面對呢?獨善其身就好了,那種惡人,少搭理,但是該是自己的一步也不能妥協退讓


的人道歪曲,逾越了對錯善惡的二元敵對,激起了人道的彈性,寫出了人道在極端境遇中可 有多遠、各宮廷之間的空間聯繫怎麼樣等瑣碎問題都進行了具體考證。 正是這種一絲不中的每一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道和人的情感,終究促進社會的和諧開展,無疑具有非常 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並且是有危險的,由於它註定會要挾到社會的安穩。


無善無噁心之體.道德是想像的共同體,是由外界根據社會情況進行界定的.

人的本能只有為了生存繁殖的(群體中的)趨利避害.

以及根據基本本能衍生出來的情緒反應,社交能力等本能.

在此之上才有理性思考等精神活動.

所以人本身無善惡,只有個體能力的分別.

由於參與社會活動,人與群體,人與環境進行交互.形成了社會意義的善惡行為.

所以對人要把人放在群體里.考慮其趨利避害的本能.

分理性和本能.

毛主席對劉少奇一封信的66處批語?

www.360doc.com


推薦閱讀:

自私是一種天性嗎?怎麼樣的自私才不是惡行?
暗黑中的一絲曙光
怎麼糾正自己的心態?
人性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自私。?
身邊發生過什麼體現人性的事?

TAG: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