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 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第2版》讀後感

《不平等的童年 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我是在小花生網上的一個組織家庭故事會的媽媽的文章中看到的這本書,一看到這本書我就被吸引住了,正好學校圖書館有這本,就借來一睹為快。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否要把孩子送進一所類似夏山學校的學習社區。孩子當然是非常喜歡這個自由自在的學習社區,但是每次從社區回到家裡,拿起這本《不平等的童年》的書閱讀的時候,我的心裡又變得恐慌起來,孩子真的一定要經歷文中中產階級家庭的四處參加活動的過程才能考上大學擁有一個穩定幸福的未來嗎?

《不平等的童年》介紹了美國家庭的兩種教養方式,作者將美國的家庭分為兩類,一類是中產階級家庭,他們的教養方式被稱作協作培養的策略;另外一類是工人階級家庭與貧困家庭,他們的教養方式被稱作成就自然成長。主要區別如下圖。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這些孩子長大以後都成長成什麼樣了吧?在書本360頁的第五部分總結:階級與向成年的過渡中這樣描述: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10歲時顯得老練、世故和難以被感動。對他們來說,比薩派對很普通,不是什麼特別的款待。春季音樂會也只能讓他們聳聳肩。當孩子們的時間沒有被有組織的活動佔據時,他們很容易向父母抱怨抱怨無聊。工人階級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孩子與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處於同樣的年紀,但他們看起來顯得年齡更小、更活潑、更童真。他們登上春季音樂會的舞台時會開懷大笑,在比薩派對上欣喜若狂,並會在周末和晚上自娛自樂好幾個小時。十年之後,這種模式發生了逆轉:那就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年輕人看起來更年輕。現在大學生們對世界在他們面前展現的方式感到興奮。他們有旅行的夢想,也有對許多不同道路的期望。……相比之下,工人階級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年輕人普遍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全職工作,並承受著諸如養育孩子、購買食物、每月還車貸等各種緊迫的責任。與那些只在暑期工作的中產階級孩子不同,輟學的年輕人如哈羅德已在勞動力市場上待了很多年。然而,工人階級家庭和貧困年輕人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精彩。

因為我的觀念是孩子不需要學習傳統教育機構里的那麼多東西,可是看完這本書,我對自己的觀念產生了深深的懷疑。要想有一份好工作就要上大學,要想上大學就要學到高考要求的那些東西。雖然聽說現在高考考的內容比以前簡單了,但是怎麼我看了題目感覺自己不會做呢?高考的總分要求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短板補上,可是社會上的要求是你要有特長。所以我們的統一評價的教育方式是不符合社會評價機制的。怎麼應對這個問題?

現在我已經讀完了全書,或許網路時代階級成長方式會與書中描述的美國階級成長方式有些不同。因為印刷術曾經推動了一大批人成為知識分子,相信互聯網會喚醒更多的人,儘管資源是有限的,如果資源的效率得到提高,那麼會有更多人的人能夠享有更多的自由。

所以我的疑惑解決了,我還是會選擇把孩子送進夏山式的自由學習社區中。


推薦閱讀:

孩子在學校複印作業答案賣給同學,該如何教育引導呢?
【教育心理】從心理學視角解讀教育格言
四年級該不該陪寫作業——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孩兒,為什麼呢?
底層社會的人,欺負自己家人比誰都狠
孩子玩具扔一地,從來不收,怎麼說都不聽,怎麼辦?

TAG:家庭教育 | 社會分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