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人口大國,相比中國,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和前景如何?

從早期被迫出海到現在更多的公司和創業者開始尋找海外機會,國內互聯網公司出海從 2008 年到 2019 年已經有 11 年時間。

而如今的東南亞就好像 10 年前的國內市場,搭上了互聯網這趟高速列車,兇猛前進。對比國內互聯網如今快要飽和的市場,東南亞的互聯網市場絕對是互聯網人們待挖掘的寶藏。

3 月 9 日,職人社舉辦了《互聯網人的出海》線下沙龍,超過 130 人報名此次沙龍,但由於場地只能容納 30 人,很多人都沒能通過報名,如今我們將嘉賓的分享用文字原汁原味展現出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次沙龍一共 3 篇文章,這是第一篇。

印度的工業化與經濟發展概況

△ 毛克疾,南亞觀察者

我叫毛克疾,主要做涉及南亞地區的區域國別研究,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雙向投資等等。

今天我主要講印度的工業化的問題,因為在工作中我發現,工業化是一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東西,我們處在一個工業化的環境中,就覺得這個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然後感覺這個東西不是太重要。但其實如果我們從一個歷史,或者說從一個特別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對每個現代國家來說,工業化都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一直到現在,中國的 GDP 狂飆式的增長,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工業化。我今天想講的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印度的工業化?印度現在工業化程度到底怎麼樣?印度未來的工業化會怎麼樣?

一個工業化國家與一個非工業化國家,它的人均 GDP 和人均收入可以差 15 至 20 倍。例如,湖南的一個農民如果不去深圳打工,他留在老家株洲種田的話,一年收入大概是 3,000 至 5,000 元,但如果他去深圳打工,他的收入可以很輕鬆提高 10至15 倍。而且這只是他的工資收入,如果算他的勞動產出的話,增長比這還要高。這就是參與農業勞動與工業勞工的區別。如果我們把這種十倍級別的收入增長,再乘以一個人口數量的話,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

印度是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唯一一個 10 億級別人口的經濟體。如果印度人每個月只能賺 300 塊錢人民幣,和他們每個月能賺 3000 塊錢人民幣,消費能力會差很多。所以一個國家的消費能力直接關係到海外互聯網創業的前景。

現在看印度的市場,別看它是一個 10 億多人口的國家,但是真正的能夠有效被大家觸及的市場只有 1 億多人。所以說印度的工業化的進程,直接決定了大家能夠觸碰到市場的大小。如果工業化進程進行得順利的話,他的潛力跟中國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它工業化的進程進行得不順利,他可能也就是現在這個樣子,或者現在的經濟狀況會持續很久。

印度的工業化進程究竟怎麼樣?其實印度與中國特別像。都是 10 億級別人口的經濟體,兩個又都是文明古國,又都有被帝國主義壓迫的經歷。獨立後又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印度的經濟體制與中國特別像,印度也有國家計委。其實我們發現,印度人對工業化非常重視,早期的時候跟中國一樣做了大量工業化的努力,國家投資的項目非常多,大規模的水壩,大規模的工廠建了非常多。

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 30 年,工業化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印度執行了兩個五年規劃以後就難以為繼了,第三個五年規劃執行不下去了。這是為什麼?我們研究發現印度建立了計劃經濟的經濟部分,但他沒有政治部分。我們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有一個強大的中國共產黨,但是印度是計劃經濟和民主政體的結合。 一方面像中國一樣推廣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另外一方面政治上沒有足以動員資源的政治手腕,所以到最後印度推不下去了,只能回頭搞農業建設。

為什麼 1991 年印度進行改革開放以後,它的市場也拼不過中國?印度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對勞工的保護非常完善,對土地產權的保護也非常完善,而且印度的環保組織也很厲害。舉個例子,在印度一百個人以上的工廠,如果要解僱任何員工,需要政府允許。 另外,八個人以上的工廠就可以成立工會,而且是強制性的,這種法律雖然聽起來不合理,但是因為民主體制就沒辦法改革。只要一改革,就會有人反對。同理,土地產權也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印度修公路、鐵路、大型工業設施,一般周期都會被拖到 5至10 年之久,核心原因就是因為產權保護非常完整。

下圖是印度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分布。現實就是印度 1991 年進行經濟改革,但印度越改革開放,它的製造業佔比越低。但是印度的服務業佔比非常高。

說到印度服務業發達,大家會想可能是 IT 發達、製藥業發達,電話呼叫中心很發達。但這其實是錯誤的印象。這幾個產業單獨拎出來跟中國比,沒有一個比得過中國。我們都說印度軟體產業發展,但是其實中國軟體產業的產值比印度大的多,中國的製藥業的產值也比印度大的多。

其實真正的做國際橫向對比的話,印度服務業也不是很發達,但所有印度工業和農業吸納不掉的人口全部進入了服務業。大家如果有機會去印度的話,你們就會發現印度一個很普通的家庭里有兩個傭人,就是因為創造就業太差,很多人被集中在非常低效的服務業里。

下圖我們看的比較清楚,從 GDP 的貢獻來說,服務業灰色的部分,對 GDP 的增長貢獻超過60%,但就業的人口只有 1/3,農業的 GDP 貢獻就大概 1/5 左右,但就業人口將近一半,工業的人口和它的 GDP 創造佔比是1:1。

# 印度工廠:巨型企業和小作坊

如果大家去印度的話,就發現印度的工業非常有趣的現象,它只有兩種廠商:規模極大的企業,另外一種是規模小於 10 人的家庭作坊式企業。因為印度的勞動法土地法環保等一系列法律太嚴苛了,只有巨型家族企業,和夠不到勞動法、土地法的家庭作坊才能存活下來。

莫迪政府 2014 年上台之後一直推行印度製造計劃。主要體現在幾個行業,手機、家用電器、汽車零部件,而且取得了成功。如果我們把它放在一個大的研究範式裡面,會發現它的成功其實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們從中國的工業化增長的歷程開始講,中國的工業化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是要素驅動型階段,將港台對土地要求高和勞動密集型(大陸的勞動力便宜)的企業轉移到大陸;
  • 當這兩種企業積累了足夠的實力後,我國進入第二階段——需求驅動型階段,所有到中國投資市場的工廠,將他們的終端目標從國外轉移到國內;
  • 然後逐漸發展到第三階段——科研驅動型階段,用密集科技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所以說我國的增長模式是從要素驅動到需求驅動,再到科技驅動非常明顯的一個向上的一個走勢。

但印度的三個階段跟中國是恰恰相反的,先有了科技和資本驅動,才再有需求驅動,到現在它的要素驅動還是最弱的。如果你熟悉印度的經濟數據就會發現印度國家出口的最大產品,是珠寶和成品油。因為這兩樣對勞動力數量不高,不需要人力也不需要太多土地。莫迪通過很多提高關稅和改變產業政策的方法來改變現狀,因為關稅提高後,廠商為了保住他們的市場份額,就要把生產線上下游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都帶過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就出現了第二階段的需求驅動型增長。

所以這是我們現在主要研究的一個問題,什麼時候印度才能真正撬動 10 億級別的人口加入到全球生產循環中去?什麼時候我們的廠商生產東西不再是為了他們本地的市場,而是為了全球的市場?到了這時,印度的工業化就成功了。有印度工業化獲得了成功,我們的互聯網企業才能夠真正獲得爆髮式的增長。

# 我對印度行業互聯網的觀察

我對印度互聯網行業有一個觀察,我們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是先經過了工業化再進入互聯網時代,所有的中國互聯網的支撐都是中國的工業化。所以我們整個路程走得比較順暢。但印度沒有進行徹底的工業化就已經提前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所以我覺得印度現在有些東西很火熱,但由於沒有工業化作支撐,很多事情已經到了它最發達的階段了。

印度是一個典型事件驅動的國家。有幾件事情驅動了它。

  • 第一個是 Reliance 集團,印度第二大出口品是它的成品油。它突然加入了互聯網的競爭,推出了一個運營商和一個 JIO,提供非常便宜的上網的流量,所以使印度的上網價格下降兩個數量級。
  • 第二個事件是我們中國的手機廠商 OPPO、小米、華為、聯想和很多深圳的不知名的山寨機,兩三年的時間內快速的湧入印度,導致硬體終端的價格下的特別快。
  • 第三個獨立事件是環球金融危機以後,中國的市場和美國市場比較飽和,創投資金去印度的比較多,導致市場有很大的繁榮。印度本來是 10 億級別的人口又給大家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所以就構成一個完美風暴。

幾個獨立的事件讓大家感覺很好,但其實沒有工業發展做支撐,市場是不牢固的。所以大家去投資或者對印度市場有興趣的話,可以做與印度本地需求非常適應的東西,但如果搞大型東西的話,我覺得還是很有困難的。

# 印度未來的工業化到底會怎麼樣?

我個人的看法持一個謹慎的悲觀態度,因為他的勞動法,土地法等都很嚴苛,印度每天都會有百萬級的遊行,個人感覺是印度的工業化還任重而道遠。

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

更多關於設計、產品、互聯網職人的乾貨與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職人社(ID:zhirent)。


推薦閱讀:

無「工」不強,去工業化死路一條!
安賽樂米塔爾:工業4.0給世界最大鋼鐵製造商帶來什麼?
《人民日報》罕見揭中國工業「軟肋」
圖紙集 | 10款男女常見款式的工業製版
鄔賀銓:工業互聯網成為數字經濟新動能

TAG:印度 | 互聯網創業 | 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