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好咖啡的基因

我們已經用相當長的篇幅了解咖啡:有那麼多產地的咖啡豆可供選擇,還有眾多製作方式可以調配出不同口味。只要偶爾去咖啡館花上一點時間,一定可以遇到幾種自己特別喜歡的好咖啡。

隨著越來越了解自己想要的咖啡是什麼樣子,假如有一天,你打算親自動手做杯咖啡,那麼就應該細緻總結了:到底是哪些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呢?

優質的咖啡豆

對於喝咖啡這件事而言,準備好合適的咖啡豆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環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咖啡豆不合適,就完全不可能做出好喝的咖啡。

在前面的章節里,我們已經多次談到咖啡豆的產地、處理方式、烘焙程度,等因素所對應的大體風格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導我們挑選合適自己的咖啡豆。除此之外,咖啡豆的新鮮度也是製作好咖啡的一項重要因素。

咖啡豆從烘焙完成之後就會開始並持續從內部向外釋放風味。頭 8~24 小時因為二氧化碳排放劇烈,可能會造成萃取不均勻,所以通常靜置排氣而不使用。而在此之後,無論密封狀況是否良好,首先芳香物質逐漸散失,其次,咖啡豆自身還會不可阻擋地進行著室溫梅納反應。

和前面章節提到的高溫梅納反應產生芳香物質不同,室溫梅納反應產生的是陳腐味。所以無論如何咖啡豆在烘焙好大約兩周的時間之後,風味散盡,雜味產生,不再是我們所需要的「合適的咖啡豆」了。

透明密封罐並不是很好的長時間存放方式

咖啡豆應該存放在密封、避光、防潮的容器內,如果存儲條件不夠好,受潮會使咖啡豆產生水解反應,陽光和氧氣也會加速氧化產生衰敗味道。維持良好風味的時間則會更短。

很多人聽信傳聞說咖啡豆要「養」,有些離譜說法甚至說「養豆」要長達 10 天,我相信這種做法會讓你和好味道失之交臂。

如果平時喝咖啡的量比較少,我有一條小經驗:可以把咖啡豆分成小包,密封起來放進冰箱的冷凍室,每次使用都盡量注意快取快收,減少接觸空氣,這樣可以大大延長存儲時間。

不過,不知你有沒有過在冷凍室存放水果的經驗,冷凍水果一旦回溫,立刻從鮮艷如初的樣子衰敗發黑變軟,這是因為冷凍過程已經破壞了內部結構。咖啡豆也是一樣。如果不是馬上使用,一定不要讓冷凍的咖啡豆回溫。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放大 1000 倍的咖啡粉結構

上圖是咖啡粉放大了 1000 倍的樣貌[1],可以看到咖啡粉的多孔結構。多孔結構大大擴展了咖啡粉的表面積,賦予它很強的吸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咖啡粉可以放在衣櫃或者冰箱里去除異味。

但是另一方面這也就意味著研磨後的咖啡粉會迅速散失自身風味,並且吸附周圍的雜味。一般來說,研磨後的咖啡粉應該在幾分鐘內使用。

現實情況是,有很多人在家裡長期存放著咖啡粉以備使用,這也難怪他們會抱怨「為什麼咖啡買回家就不好喝」了。我個人烘焙咖啡豆也已經有十年經驗,一直以來我都極力推薦客人購買咖啡豆而不是咖啡粉。因為咖啡豆才是更好的存儲形式。

這也就是說,如果要在家裡親自做咖啡,就最好配備一台磨豆機,豆到用時才研磨。

研磨很重要

咖啡粉顆粒大小會直接影響萃取的速度。等量的咖啡豆,研磨得越粗,和水的總接觸面積就越小,萃取速度也就相對越慢。不同的萃取方式,有各自適宜的研磨程度。調整一個合適的研磨程度才能做好萃取。

裝滿咖啡粉的意式咖啡機粉碗

一般來說,浸泡式萃取比如法壓壺,所需要的研磨度最粗,大約類似粗砂糖顆粒大小;滴濾式次之;而意式萃取則需要最細的研磨,大約要比綿白糖還要細一些。

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拿意式咖啡機來舉例,它是迫使水流在 30 秒左右時間內衝過咖啡粉層完成萃取,得到濃度比較高的 Espresso。如果研磨不夠細,咖啡粉對水流的阻力不夠,水流通過咖啡粉層時速度就會過快且超量,得到的 Espresso 濃度不夠,做奶咖或是美式時,被牛奶或水沖得淡,咖啡味道就不夠好。相反,如果滴濾或浸泡式萃取時用的咖啡粉研磨太細,則容易造成萃取過度,做出的咖啡過於苦澀。

研磨的均勻程度是另一個要點。

既然咖啡粉顆粒大小影響萃取速度,那麼粗細不均勻的咖啡粉混在一起,必然導致不同大小的咖啡粉顆粒萃取進度不同步。也就是說,當大的咖啡粉顆粒還沒有被完整萃取,細小的顆粒的芳香物質可能已經被萃取完成,開始有其他不好的味道出來了。這就會讓咖啡喝起來「不幹凈」、有雜味。

裝滿咖啡粉的手沖濾碗

為了研磨得到均勻、粗細適宜的咖啡粉,要有一台趁手的咖啡磨豆機。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置一台性能更好的磨豆機,當然是可以明顯提升咖啡品質的做法。但是家用環境中,我並不崇尚高端器材設備。

手搖磨或者電動磨,其實都可以在合適的使用場景勝任研磨任務。即使是手搖磨研磨不夠均勻,也可以藉助細粉篩,去除極細的咖啡粉。而在一定範圍內咖啡粉的顆粒大小不均,並不一定影響品嘗咖啡風味,甚至有時候還能幫助我們感知咖啡風味的層次感。

我們要做的只是明確自己的使用需求,選擇相匹配的磨豆機。至於磨豆機的區別和選擇技巧,在第七章節還會展開論述,此處不再多講。

小巧的手搖磨豆機

不過很多人容易忽視的一點是,磨豆機的構造中有很多縫隙,時間久了,殘留其中的咖啡粉會變質產生異味,所以需要及時清理,否則這些異味會摻雜進咖啡粉中嚴重影響咖啡的味道。可見想喝好咖啡,人就不能懶惰。

水也有講究

確保了咖啡豆研磨得當之後,接下來還要繼續確保萃取也足夠完美。

我們知道,所謂萃取就是水從咖啡粉中溶解出風味物質的過程。但是,水的溶解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

水裡一般都會溶解著鈣鎂離子等多種可溶性物質,溶解於水中的總固體含量用 TDS 表示。數值越高說明單位體積的水裡溶解的固體越多,水就越接近飽和,越不容易再溶解更多物質,也就是說,越不容易萃取咖啡中的芳香。

但是另一方面,並不是 TDS 越低就越利於萃取咖啡。實驗得出的結果是萃取用的水,理想 TDS 為 100~250ppm。

數據來自艾瑞 2015 年中國社區水質報告

一般來說,純凈水的 TDS 數值在 40 左右,所以根據自己所在地區,適量混合自來水和純凈水,然後燒開備用比較合適[2]

當然除了水質,還有萃取水量、水溫、萃取時長需要注意。一般來說,合適的萃取水量是咖啡粉量的 13~18 倍[3],合適的水溫則是在 85~95 攝氏度,萃取時長則根據萃取方式不同,2~4 分鐘不等。

我們知道咖啡粉中有大約 30% 可溶物質,但是並不是所有可溶物質都是好的味道,如果萃取時水量過多、水溫過高、時間太長,都很容易造成對咖啡粉的過度萃取,得到不好的味道。

風味物質溶解難易程度有別,水量太少、水溫過低、時間太短,則難以把所有風味物質都萃取出來,造成咖啡寡淡如水。

科學的態度和工具

你可能已經發現,歸根到底,不管是研磨度、水質、水溫、水量、時長,其實都是在影響從咖啡粉的總量中萃取出來多少物質,而這些物質又在咖啡液中佔多大百分比。也就是說,其實是這兩個指標決定著咖啡的好喝與否。

的確如此,有一套「金杯萃取理論[4]」流傳甚廣,簡單概括是說:好喝的咖啡應該把咖啡粉總質量中 18%~22% 的物質萃取出來,並且萃取出的物質要佔咖啡液的 1.15%~1.35%,這時咖啡才最好喝。低於這個數值的咖啡往往表現的寡淡,高於則偏濃苦。

根據這兩個數值區間,就可以簡單換算出咖啡粉和所需的水量的比值為 1:18 ~ 1:13。這也就是我們剛剛提到水量區間的來源。

我不得不提醒大家,所謂「金杯理論」其實是民意調查的數據總結,反應的是大眾口味的偏好而已。所以說,如果你喜歡的咖啡濃度不在金杯範圍內,也完全不必為此糾結。最終一杯咖啡好喝與否,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定。

而我所說的科學的態度,當然不是像科學實驗一樣完全精確遵照劑量操作,而是搞明白數據的意義,對自己的操作進行記錄,並且根據自己的口味偏好去調整下一次的做法。為此,我們還需要一些科學精確的度量工具:電子秤、計時器、溫度計等工具,輔助完成操作記錄,並不斷做出細緻調整。

電子秤、手沖壺、手搖磨

以手沖咖啡為例,假設我們已經研磨出砂糖顆粒般均勻的新鮮咖啡粉 16 克,按照粉水比為 1:15 來萃取,在 2 分鐘內將 240 毫升 92 攝氏度的熱水均勻地、緩緩地傾注在咖啡粉堆上,水流幾乎全部濾過粉堆之後,萃取完成。

這時候,不管是咖啡豆新鮮度、研磨粗細,還是粉水比、水溫、萃取時間,都是按照「好咖啡的基因」來做的。有很高可能性這一杯咖啡萃取率在 20% 上下,濃度大約 1.3% ,已經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

但你依然覺得它太苦了,太濃了。怎麼辦呢?先記錄一下這些數據。以後再次製作的時候,試著每一次只改變一個項目:把粉水比改為 1:16、加快注水速度把整個萃取過程式控制制在 1 分 40 秒、將總的注水量增加到 280 毫升、降低水溫到 88 攝氏度。反之,如果你覺得它有些寡淡,也是記住這一次的操作,從下一次開始,反向調整。

這就是《咖啡入門書》的初衷:介紹一些簡單的規律,以便你在「多嘗試、多對比」的前提之下,可以根據規律去找到合適的咖啡豆、合適的製作方案。最終得到合適自己的好喝咖啡。

或許只是看這些數據和規律還是會感覺摸不著頭腦,實際上光是給大家講述這些數據以及背後的邏輯,我都已經喝了兩杯手沖保持鎮定了。那麼讓我們給這些理論數據一點消化時間,並且期待下一章節,一起來做幾杯咖啡練練手吧!

您可以關注本專欄,或者採用 RSS 訂閱、郵件訂閱等多種形式獲得更及時的通知。

詳情可參考:kaix.in/subscribe

本章節固定鏈接:kaix.in/0001/primer-of-

《咖啡入門書》總目錄 kaix.in/0001/primer-of-

知乎專欄和個人網站內容保持同步,第四章節內容預計 2019-07-17 發布。

限於篇幅,各處內容取捨或許不盡如人意,歡迎批評指正,如若有用請不吝讚賞。

參考

  1. ^圖片來源 https://nanofabrication.tumblr.com/post/69425163993/coffee-grounds-under-the-sem
  2. ^去除水中溶解的所有固形物,單獨添加鈣鎂離子到合適 TDS 是更佳做法,但是我本人測試在家中用文中所說混合純凈水和自來水的方式,也有盲測可感知的風味改善,可能與我所在省份自來水 TDS 原本過高有關。
  3. ^意式咖啡有獨立的,相對固定且嚴格的製作流程及數值規範,此處及下文數據主要指浸泡式、滴濾式萃取
  4. ^詳解參考專欄文章《來說說咖啡金杯理論》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078882

推薦閱讀:

你想了解的咖啡知識都在這裡,超實用!(上)
affogato al café | 淹沒在咖啡里
淺談手沖咖啡
上海人喝咖啡有什麼腔調呢?
【咖啡課堂】咖啡小白入門之手沖的萃取方式

TAG:咖啡 | 咖啡製作 | 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