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很多父母都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問題很大,一點一點答。

先說感受。

在很多事情上面,孩子的感受恰恰與教育目的矛盾。而且孩子越小,感受越原始、越生物化,與教育的目的越背道而馳。教育的功能是將人的原始的生物本能社會化和系統化,類似『改造』,以最終適應社會,所以教育的目的決定了教育的手段不可能完全照顧到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小一點的孩子反抗比較原始,哭鬧啊、發火啊,都很直接,很單純,大孩子或者青少年的反抗複雜,多種形式混合,破壞力大得多,家長常常感到無能為力。這時候再談孩子的感受雖然有種『早幹嘛去了』的後知後覺,也比完全不管孩子怎麼想的好一些。順便插句,為啥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理解孩子,和女性比男性更有同理心相關。

再說教育目的。

首先大目的是成才沒毛病,但怎樣算成才?是名利雙收榮耀顯赫,還是平安普通一生順遂呢?是佔有最多資源,站在人生金字塔頂端,還是小富即安,做遵紀守法好市民,還是做某行業頂尖翹楚,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呢?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定義。理想的,孩子自身條件好,家長思想和方法夠先進,學校和老師也有正面促進,那容易達成。不理想的,有家長和學校給力可孩子掉鏈子的,有孩子給力但家長拖後腿的,還有家長水平不行主動讓位給學校,卻失去了因材施教機會的,也有孩子和家長拖學校後腿的,過程各種各樣,結果也各種各樣。不論哪種教育過程,只有目的與條件匹配,並且親子雙方沒有隔閡,溝通順暢的,孩子的感受才能第一時間被父母體會和理解。

再來說孩子。

前面說了很多時候孩子的感受與家長期望的教育矛盾。其實還有種特殊情況,就是家長在處理自己的事或者家庭的事時,有意或無意會繞過孩子,極少有徵求孩子意見的時候。隨便舉舉都是例子,你爸媽買房會徵求你的意見嗎?我都沒問過我孩子的意見。你爸媽離婚、再婚會徵求你的意見嗎?我會,但我爸媽不會,我過了5年才知道他們離婚了。

毫無科學數據支持的一般而言,與孩子的未來生活聯繫密切的,可預期將有負面影響的,家長才會主動告訴孩子,甚至只是通知一聲,孩子反不反對並不重要。遇到這種情況簡直就是妥妥的曝光,平常滿嘴的親子平等,事到臨頭才發現不過是口號,誰信誰幼稚。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家長真抱著想聽聽孩子的意見,認真考慮孩子的建議不行嗎?實際上是可以的,但是,要求孩子的心理夠成熟。心理成熟的人知道,建議不一定會被採納,不被採納不一定是否定自己,只不過就是論事。很多家長,包括很多平時多民主的家長不顧及孩子感受做出決定,無非是怕孩子想太多,但如果孩子主動問,也會願意花些時間解釋。

再說說家長。

我感覺家長素質真的一代比一代高,以孩子為本的家庭教育比過去多多了。最起碼,為什麼很多父母不考慮孩子感受都能被提出來,放30年前,父母還在考慮那一點工資怎麼養活幾個孩子,心理感受是什麼玩意?能吃好學好身體健康就行了。所以啊,做孩子的要給家長一點成長的時間,畢竟家長的成長晚於孩子的成長,先有孩子才有家長。只要不是特別頑固的家長,在如今強調家庭教育、強調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的當下,家長也會從不同的渠道學習到的。就拿自己來說吧,我寫完這篇答案也反省了一下,買房前先問下孩子也沒什麼,他多半會說哦,知道了,你們看著辦吧。這不就皆大歡喜了么。


為什麼有些家長似乎從來都不會考慮孩子們的感受吶?

對於這個問題,我腦海中冒出來的唯一一個答案就是:因為他們不會

這裡的不會其實有很多的無奈,不是不想,是想但是不會。

  • 共情

考慮孩子的感受,或者說考慮別人的感受需要什麼?

1、共情的能力

共情,簡單點說其實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同身受別人的感受。也就是如果那個人是你,你會感受到什麼。理論上來講你會感受到與他同樣的感受,這叫做共情。

2、共情vs同情

共情是他感覺到難過,你也同樣在這樣的境遇當中感覺到難過,所以你理解這種感受,你們是平等的地位,或者說給人的感覺你們是站在一個戰線,在一個坑裡的,被共情的人感受到被理解和陪伴。

而同情,是你覺得他難過,你感覺不舒服,你不一定感受到他的境遇中的難過,這個時候被同情的人感覺是不平等的,不在一起,是同情的人站在高處看著被同情的人站在谷底

3、先天vs後天

我們來理解一下,共情這種能力天生和被培養的成分

我們天生具有可能共情的能力,意思是說我們的感受和感情是相通的,或者說人性的部分,這部分不論種族,性別,文化的不同,我們都能相互理解。感受和情感的共同性為共情能力提供了一個基礎

但是共情能力有高有低,而且後天是可以加以訓練和影響的。

  • 什麼影響了共情能力

如果沒有專業訓練過,這種共情能力很難得。

1、對自己情緒和感受的覺察能力

共情能力的提升有賴於對感受和情緒的感知力和覺察力。這種覺察和感受首先從自己開始,也就是能夠很好的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感受,並且能夠很好的命名和敏銳的覺察到。首先能夠理解自己才是能夠理解別人的情緒的基礎。

2、成長過程中被良好的鏡映

什麼叫鏡映,想像一個小嬰兒,當這個嬰兒笑的時候,媽媽看著他也笑了,這個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知道這是笑,有人回應。當他哭的時候,媽媽也會做出相應著急或者悲傷的表情。也就是撫養者的回應跟這個孩子的感受是一致的。他就像是照鏡子一樣的看到情緒和表情的回應。這樣他的感受和情緒都有被看到,被回應的感受。

相反的,如果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人回應他的情緒和感受,那麼他慢慢的也不太會在意或者發展這部分的能力。

3、他的感受和情緒曾經被允許

在成長過程中他的感受和情緒被允許表達,而不是被禁止和被忽視。那麼他長大以後就有可能對於感受和情緒的部分更具備接納性和理解

相反,如果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感受和情緒是不被允許表達的,那麼他也很可能對於其他人的感受和情緒抱有批評的或者迴避的態度,而不是試著去感同身受,他會趕緊從感受那裡跑開。

簡而言之,就是這個人能夠很好的覺察情緒和感受,有很好的感受表達能力,也能夠接納感受。看到了么,這並不容易。如果沒有專業訓練過,這種共情能力很難得。

  • 父母的成長背景

那麼回到問題上,為什麼大部分父母不會呢?

1、時代背景

我假設目前網路的主力軍是80、90、00後,那麼他們的父母對應的是50、60和70後。學過歷史的都知道他們的成長環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這一代成長環境相對和平和富裕,可是我們不要忘記了,我們離戰爭和貧窮、飢餓也才一步之遙,也就是我們的上一輩或者上上一輩很可能經歷過戰爭,貧窮、飢餓。你認為這些事件過去了嗎?

沒有,遠遠沒有。我們不再經歷戰爭和飢餓,但是,非常不幸我們還深受其影響。我們的父母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會被很好的照顧到感受和精神層面。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很有可能唯一的目的就是填飽肚子。在此之前,不可能考慮其他的,更別提精神上的需要。

2、為什麼會影響我們?

其實,不止影響我們,還可能影響很多代,這就是代際傳承。愛和理解,是這樣一種存在,當你內心不曾有的時候,你無法給予別人。我們的父母一代其實不僅是物質匱乏的,而更多的是愛的匱乏。其實非常容易理解,當你兜里沒錢的時候,你想給你的孩子前去買他想要的東西,可是你翻出口袋,空空如也。愛也一樣,當你心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時候,你想去愛你的孩子,可是你的內心空空如也,你也渴望得到愛的滋養,你沒有,你給不出去,即使你非常想給。

不止是愛,理解,包容,接納和欣賞等都是如此。前提是你體驗過那是什麼感受,如果只是告訴你的頭腦,你要愛他,抱歉,可能你給出去的你以為的愛,並非如此

你的父母為什麼很少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很簡單,他的成長環境當中他沒有被理解過感受這種東西,他未曾有這樣的體驗,即使他頭腦層面知道應該這樣去做,也做不到,因為心中沒有。

其實說的就是你或者你的父母可能受過良好的教育,你的頭腦武裝了各種知識,可是如果你的內心如果不曾體驗過,你也一樣無法理解和感知,更別提去感受別人的感受

3、父母的原生家庭

是的,現在非常多的人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理解自己的來龍去脈,可是你想過嗎?

-你的父母來自一個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你的祖父母又來自一個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是的,他們也有他們的原生家庭。其實,也就是你的家族史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著你自己的原生家庭的話,你會走入一種怨天尤人的情緒中,可是能不能放遠一點你的目光,看看你的父母們又來自一個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呢?他們所得到的和他們所給你的又都是什麼?他們有沒有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基礎上進步了一點點?

是不是這樣縱向著看待他們給予你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才更公平一點?如果橫向比較,甚至跟我們這一代比較,是不是稍微對他們有些不公平呢?

以上解答的是為什麼他們不會。

  • 我們該怎麼辦

任由這種情況發展嗎?怨天尤人嗎?還是我們這一代可以做點什麼?

其實,我們是幸運的,我們開始關注精神世界和我們的感受,因此我相信我們的下一代會比我們幸福一點,下下代會更加幸福。

-學著去理解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吧。

就像前面說的,你自己如果內心沒有這種體驗的話你無法愛別人。去體驗被愛和被接納、甚至被欣賞是什麼感覺。去體驗而不是從書本上學習,學習武裝的是你的頭腦,而體驗溫暖的是你的心。高等學歷,高等教育不等於你有被愛的感受,但是可以指導你去尋找內心被理解、被接納、被愛這種體驗。

現在大家關注的原生家庭其實就是開始理解自己的開端。心理諮詢、心理文章、等等各種關於精神世界的探索都可以幫助到你。

-只有你內心體驗過,你才能自然的傳承給自己的孩子。

曾經我不明白有些家長為什麼那麼乾巴巴的鼓勵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次我自己親身體驗過被別人發自內心的欣賞的感覺,我才明白很多家長在做什麼。為何現在很多家長照著書養孩子,因為他們不知道發自內心的是什麼樣子

之前,我有個老師,對我誇讚有加,可是很奇怪我感受不到來著她的讚揚,我的感受很奇怪,感覺這個誇讚很空洞,我不願意接受

一直以來我以為是我自己很少被誇讚我不習慣的原因。直到後來遇到另外一個老師,她對我的誇讚讓我非常感動, 很實在的感受,我感覺到切切實實的被欣賞,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我接受起來也很自然,不會覺得彆扭。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之後,我開始能夠發自內心的欣賞別人

後來我明白了,第一個老師她在努力的做一個好的老師,她在嘗試,但是可能她的內心深處不太有被欣賞的體驗,所以給我的有點形式化。就像很多現在的家長努力的誇讚自己的孩子一樣。

第二個老師,我能夠體會到和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欣賞,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真實的感覺,這是我很少體驗過的感覺,但是當我體驗過之後,我的內心就被打開了,我也能夠具備這樣的能力欣賞別人。

但是,至少現在的很多父母有這個意識,雖然是照著做,但是總比沒有意識要好。所以我認為一代會比一代好。你努力去感受的愛和接納也會傳承下去,而且下一代會更好的加工這些愛,那麼就有更多的愛傳遞下去

同樣,我們也許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

如果有能力,試著去理解一下上一代吧,他們的成長環境,他們的原生家庭,他們給到你的精神世界,相較於他們自身得到的來講,是更好還是更糟了?試著好奇一下他們那一代吧,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不是不考慮,而是因為就不存在這種思想意識。


觀點,文化,財富等等不允許。尤其是物質水平沒有達到一定標準,精神上的事情免談


根本沒有些人說的那麼高大大。以下觀點可能引起不適,請選擇性查看

·

·

·

·

·

·

·

·

·

·

·

·

·

·

·

·

·

·

·

從合同角都看:其實就是業主和代練的關係,我都花錢了,你咋能練不好呢?!

從經濟角度看:其實就是農場主和奶牛的關係,牛都是我的了,奶還不是我的?!

你不需要用任何傳統儒學或社會道德乃至生物倫理去美化這種關係,也不用假裝客觀的說什麼這都是片面之詞,以偏概全,或什麼XX根本不配談論XX,我不會跟你爭辯的,這對我沒任何好處。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真相。實際上在當今社會,客觀情況就這德行。你承認不承認無所謂,它都客觀存在,你接受與否,或批判與否,沒半點關係。


推薦閱讀:

一個沒用的父親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
孩子是不是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瑞舒瓊教你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美國遊記 我在美國三個月的真實見聞(三)
分享之家!
代孕生下孩子卻被總裁抱走,五年後她回來找孩子再次招惹上了總裁

TAG:孩子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