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周邊有哪些配件好物值得買?以及替代品建議

2015年入坑蘋果,時間並不算太長,滿打滿算也不過4年多,和許多資深果粉不能相比,畢竟距離我第一次見到真果粉,迄今已經有過去11個年頭了,基本和iPhone同步成長起來的。在他面前我只是個假果粉。

作為一個即將更換新一代Macbook pro和Apple watch的偽果粉,這些年也用了不少iPhone周邊好物和配件,這裡就一篇文拋磚引玉。

我用過那些iPhone周邊好物配件?

1、AirPods二代

C位當然要給Airpods了,一代推出來時候信誓旦旦說這個砍掉有線的Earpods不會入手,二代推出來還是真香,打臉神速。

其實Airpods的銷量很大程度是被優秀的產品體驗和自發的口碑營銷給帶上來的,第一個朋友和我說體驗優秀,我一笑而過,第二個朋友和我說用了回不去,將信將疑,作為一個偽果粉我是有自己底限的,第三位,也是我的老闆,標準70後90後的年輕心態,丟了一隻AirPods,發朋友圈說要買二代,徹底動搖了,畢竟是二代產品,於是神速入手一隻不具備無線充電的版本。

無線充電版本和普通版本有什麼區別?

其實除了多了一個無線充電,並無其他任何優勢,充電盒充電的時候並不影響聽歌。

相對於一代,二代的晶元提升了,音質也被同樣被加持提升了。

Airpods音質眾說紛紜,但是作為通勤耳機,它是足夠的,雖然有些相對清湯寡水,但最優秀的就是不會過分去渲染加強三音。

低音:下潛不多,點到為止,尚可。

中音:優秀,層次感、氛圍感都還可以。

高音:限於對於樂器的解析,仔細聆聽,對於人聲解析會出現稍許的毛刺感,有些乾澀。

當然作為iPhone最佳藍牙耳機是因為,它與自家生態系統無縫對接和易用性上。

比如可以直接在MacBook pro的設置界面上勾選輸出為Airpods音頻輸出。

以及開蓋的秒連接。

可以在手機中精準的看到電量,包括單只耳機和充電盒。

耳機側面的感測器則是可以協助自動人耳檢測,拿下來自動停止播放歌曲,戴上後自動檢測開始播放。

二代最優秀的地方之一在於可以語音喚醒siri,靈敏度高,喚醒力度並不高。

這個功能比較適合開車單耳使用,接電話,語音撥個電話都比較輕鬆。

雖然其他品牌藍牙耳機也可以調用siri,但是顯然沒Airpods這麼輕鬆無縫對接。

Airpods的通話音質非常好,而採用Realtek晶元的眾多藍牙耳機雖然音質也挺不錯的,但是通話音質水準通常會下降很多,這也是一款真正讓我解放了音頻通話的藍牙耳機。

替代產品:眾多國產500左右或者以上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除了便利性上,通話音質上不如Airpods,在音質上並不比Airpods差多少,當然IOS用戶還是建議去嘗試下自家的一些配件。

採用H1晶元的無線耳機產品也有,比如Beats Powerbeats Pro,這款產品應該算是Airpods的音質升級版本。

2、Airsnap Airpods牛皮防丟保護套

Airpods什麼都好,就是收納充電盒外殼太容易剮蹭,所以第一時間入手了保護套。

這款保護套也是種草了很久,可是這個價格足以買4個國產祖國版的,也是在入手了祖國版對比過後,才發現一分錢一分貨,Airsnap明顯要精緻很多。

Twelve South是這個品牌的全稱,主要做的高端蘋果配件。

材質是進口牛皮,沒有異味,做工和手感都是很不錯的。

邊緣做了縫線處理,顏色是根據保護套的顏色調整的。

一整塊牛皮的後背,下半部分是Airsnap的logo,小巧精緻。

和AirPods合體後打開也是很輕鬆,不過我手頭這個用了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日常是放入我的數碼收納包,有一定擠壓,所以可以看到蓋子周圍一圈淡淡的壓痕。

五金方面是黑色噴漆處理,漆面質量和五金質量都不錯,用到今天也沒發現掉漆磕碰現象。

我特意將祖國版和原版做了對比。

祖國版本和原版對比,大小倒是差不多,但是祖國版完全就是皮革並非完整的牛皮。

背後也來對比下,顏色也不正,縫線倒是還可以,五金方面明顯原版用料更好,底部充電開口也是原版更寬一些。

五金方面的處理和材料的質感已經證明了這兩款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一分錢一分貨的理念還是存在著的。

打開內部再對比下,祖國版用料除了是皮革外,用料也單薄一些。沒入手Airsnap之前我覺得祖國版尚可,入手對比後發現差距挺大。

藍色款我後期也入手了一個,畢竟一開始心水的就是藍色,不過藍色當時缺貨,只有棕色可選。

外包裝上做了一些改變,主要是包裝體積的縮小,以及標註了支持無線充電。

這個藍色很有意思,是藍中帶點綠的顏色,在不同光線和角度下顏色會有一些變化。

拍個微距看看縫線細節。

這樣應該能看的更清楚。

厚度細節。

兩隻擺放一起對比下。

配件這種產品,還是挑好一點的用著比較舒服。

替代品:沒有,如果要說有,那就是皮具DIY愛好者了,或者你可以忍受硅膠套的種種不便支持。

3、三款手機殼

CIKE防摔小紅殼

不是很喜歡UAG的粗狂風,可以看看這款,畢竟UAG雖然防護能力一流,但是太剛了,設計師一定是個五大三粗的美國壯漢。

cike的風格與這類老牌防護殼風格迥然不同,更多考慮了女性用戶的消費感受。

開箱的亮紅色看起來更像是文藝好看范的品牌代表,倒是讓我這種外觀顏值黨感慨一句:終於有廠家想到要做好看的防摔殼了。

初看上去像是TPU和玻璃面板組合的普通手機殼,只是它的背部面板硬度達到9H級別,實打實的鋼化玻璃,在較大外力作用下依舊可以保持一定韌性,不會像普通玻璃那般呈現裂紋狀擴散。

而邊框給出的材料並非是TPU,手感和普通TPU,個人感覺還是有些區別的,官方材料中是非牛頓液體,不管是不是帶有些噱頭,可以理解為是邊框抗摔打撞擊能力比較強悍。

跌落測試中真機從1米左右跌落沒有問題。

目前這個手機殼初批次出現了個別的黑邊且不容易清潔的場景,大體上是使用環境導致的,另外蘋果自家的液態硅膠殼同樣很容易出現同樣的場景,我自己使用了三個星期,目前沒有黑邊跡象,也諮詢了客服, 下一批次會改進材料,更容易清潔。

替代品:防摔殼不嫌棄外觀首選UAG,另外昂貴的選擇也有很多,比如teach21、LIFEPROOF,以及最近出來的一款AGM這款品牌,都是可以考慮的。

Native Union木質紋手機殼

我一直很喜歡木紋手機殼,之前也用過其他款木紋手機殼,相對於Native Union這個品牌來說,木紋用料差了點,也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

Native Union的設計我很喜歡,主要是做了一個撞色設計,相對單一的木紋後背更好看。

撞色其實是深藍色,拍攝角度問題看上去有些偏黑,這也是我買過很多手機殼中位數不多的深藍色TPU。

木紋無論是手感還是觀感,質感都很不錯,又是驗證了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要是早知道那麼多,也不至於買了那麼一堆好看不中用的手機殼了。

不過TPU的材質稍微有些偏硬,我買了那麼多手機殼,TPU感覺都偏硬,大概是我自己的要求比較高了。

替代品:各類國產TPU+木紋貼片的手機殼,價格會低不少,手感也還不錯,就是太單調,談不上什麼設計感。

耐爾金的TPU+碳纖維手機殼

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款手機殼。

這款手機殼TPU邊框柔軟度也是相當舒適的。

邊框做了紋路防滑設計。

碳纖維手感也很舒適,撫摸起來有種皮膚的觸感。

4 、紫米10號移動電源

我將之前的移動電源處理為日常出門的必帶品,不過都是輕薄款,也不支持PD快充,容量都是在5000-10000之間,適合丟通勤包里。

紫米10號是我即將更換新款Macbook pro提前購買的前奏,兼顧考慮Switch和iPhone的快充。

單口最大支持輸出45W功率,兩個USB口可以支持QC快充以及小電流充電,兼顧HUB功能。

20000mah的容量,可以支持三天半iPhone X的運作電量,還能給Airpods補充兩次電量。

PD的效率很高,特別適合急用又不願意拖著線充電的消費者。

替代品:支持40W+以上的PD移動電源並不多,小米和Anker有相應的幾款,但是功率好像都不如紫米10號。

5、PD快充頭

Anker GaN 30W PD充電器

這個大小的充電頭還能說什麼呢?

小巧+30W快充,兼顧iPhone X的同時還能為Type-c介面的筆記本,比如小米、macbook pro、華為matebook充電,應急使用完全足夠了。

三圍僅比蘋果祖傳的五福一安充電頭大一圈。

為MacBook Pro充電可以輸出28W的功率,只要不運行大型程序,完全可以負擔起。

Anker PowerPort Atom PD2充電器

這是前者的升級版,提供了60W的功率,以及兩個PD快充介面,畢竟一日為果粉,終日為果粉,在PD即將大規模普及的年代,提前更換充電頭、充電線也是理所當然的。

兩個PD快充口,可以按需分配,雙口同時充電的話,單口最大功率在30W。

Anker目前還有60W單C和單A口的組合,在我看來未來是PD快充的天下,留一個A口完全無用,充電頭一般也很難壞掉。

這款PD快充頭是摺疊插頭設計,大小比蘋果自家的PD快充體積縮小了約15%,介面數量多了一倍,表面也是類似的鏡面白色塑料材質,好看,但是非常容易出現劃痕。

雙PD快充頭很少見,也不知道是成本問題還是其他什麼原因,Anker這步走的很快。

舌片為藍色,很顯眼,也很容易聯想到科技藍,介面上方為環形指示燈。

60W可以觸發最高20V電壓,而目前現在支持PD快充的筆記本除了15寸的macbook pro,很多超極本類型的產品功率都在60W以內。

為iPhone X充電,峰值功率16W。

為紫米10號移動電源充電,峰值功率42W。

當然也支持Switch的PD快充。

雖然激活15V第二檔,但是電流非常保守位置在1A左右,這也是目前第三方充電器的現狀,任天堂為了保護主機採取這種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

iPhone需不需要PD快充?

誠然,看數據,iPhone X的15W看起來並不比5V 2.4A的充電頭充電快多少,但是PD的優勢在於前半段,當你急用iPhone 又沒電的時候,PD就是救星。

這是Anekr 30W PD快充的快充曲線圖,可以看到前25分鐘功率相對較高。

目前家裡和辦公室各留了一個PD快充頭,數碼收納包里也帶了一個,對於我這種頻繁出差的出差黨來說就是神器。

替代品:如果不在意體積,各類PD快充頭現在也很多,比如聯想的口紅PD快充頭、紫米、小米和網易嚴選的各大PD快充頭,不過雙C口的PD快充頭是真的很少。

6、PD C TO L快充線

我入手過三款快充線,分別是原廠的、Anker和Cike。

原廠線就不多說了,目前開放了第三方快充線,原廠真的就需要多斟酌下了。

Anker Powerline C TO L快充線

這是搭配GAN 30W快充頭一起使用的。

左側為原廠線,右側為Anker,可以看出來原廠線更細。

原廠線為2.98mm直徑。

Anker則為3.89mm。

充電錶現不用多說了。

和原廠線比,Anker這根TPE快充線提供了更優秀的做工和用料,因為之前原廠lighting充電線壞過N根,所以對原廠充電線一直頗有微詞。

替代品:紫米、摩米士等大廠品牌的C2L數據線。

Cike c to L尼龍小紅線

天貓做活動拿下來的。

目前家裡放了一根快充線,辦公室也放了一根快充線,還需要一根快充線隨身帶,徹底步入PD快充時代。

這款快充線整體感受是份量很足,也是我這三款線材中最重最長的一款 c to L充電線。

自帶捆紮帶,畢竟自長1.5M,沒有扎帶很容易纏繞攪在一起。

鋁合金拋光型材,線材整體重量偏向兩頭,鍍鉻材質很閃亮,好看,但是容易刮花。

線材和充電頭連接位置有加長加固的SR設計,避免充電線材的破損,用過蘋果原廠充電線的都知道這裡很容易產生破損。

這兩張用微距鏡頭拍攝,做工看起來很好。

尼龍線材質是所有數據快充線中最優秀的,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根用了兩年多的拉車線,從來沒掉過鏈子。

能上尼龍線就放棄TPE和PVC吧,哈哈。

官方數據是80kg吊重,30000+彎折測試,這個數據已經是業界最高標準了。

線材直徑為3.84mm,屬於比較粗的範疇。

軟硬度,畢竟是尼龍編製線材質,稍微有些偏硬。

連接PD快充,很容易激活iPhone X的16W快充規格。

1.5米的長度我推薦家裡用,比如床頭充電,也可以輕鬆卧在床上玩手機,1米左右的線材則是有些捉襟見肘。

替代品:anker、mophie、機基地、VOKAMO 等尼龍材質C2L快充線。

7、iottie itap2車載無線充電器

我還算是個比較喜歡嘗鮮的用戶,在抖音的車載無線感應充電器還沒火的時候,已經入手了一隻車載無線充電器。

這是我之前用的車載無線充電器,其實用起來蠻方便的,自動感應打開,也支持7.5W無線快充。

但是這個是小廠產品,用了一年多後距離感應感測器故障了,只能通過觸控打開, 另外隨機贈送的QC3.0快充頭質量也比較一般,經常要用力塞一下,確認觸點已經接觸才能充電。

還有就是這種支架常見的問題,黏膠吸盤直接和汽車儀錶盤接觸,有時候溫度過高就直接GG,掉落下來。

這是二代產品,支持了iphone的7.5W無線快充。

大廠的產品考慮會比一些小廠和廉價款產品考慮更多。

iottie itap2的全家福比較多,除了車載無線充電器主體和充電頭外,附件還包括金屬貼片、3M粘膠底座。

另外贈送了金屬貼片膜和定位膜。

金屬貼片的位置位於充電位置下方。

3M粘膠底座可以很好的解決傳統車載掛架的粘膠底座容易掉落的問題。

正面下半部分黑色的區域為強力磁鐵,配合金屬貼片可以牢固的吸附住手機。

背後為散熱孔,充電介面為micro usb。

左上角為一個指示燈。

吸附方式過程非常輕鬆,感應式的無線充電器有時候並沒有這種磁吸式車載充電器更方便。

牢固性還是不錯的。

正常路面,包括較快車速過減速帶的時候,都不會掉落。

有了3M底座,夏季也不用擔心開著開著就掉下來的場景。

不過手機距離駕駛人的距離會變的相對遠一些。

快充頭支持QC3.0規格快充,並且也多出了一個USB介面。

手機開始充電的時候,整個設備的供電功率大約在10W左右,iPhone無線全系都是7.5W快充,除去無線耗損,完全沒有問題。

車載無線充電磁吸支架的最大好處在於突然有導航的需求,手機又快沒電了,可以避免開車連接手機充電的危險性。

替代品:小米車載無線快充

8、Fiil 隨身星 DNC降噪耳機

單獨拎出來這個耳機,是因為最近出差比較多,高鐵、火車站、計程車以及路上體驗這款耳機時間比較長。

降噪耳機的需求,屬於相對比較小眾的群體,但是對於有需求的群體來說,降噪耳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市場上降噪耳機兩大品牌,bose和索尼,售價都在千元以上,國產主動降噪耳機倒是便宜,可是我之前感受過的國產品牌,音質是屬於完全不能接受的那類,所以很快就出手了。

就我目前感受過的Fiil三幅入耳耳機,佩戴方面,真的沒話可說,如果說音質其他方面尚有值得商榷改進的,那麼佩戴舒適方面,包括入耳對於耳道的擠壓,繞頸線材的柔軟舒適度,都是相當不錯的。

這款耳機本體說來說降噪是優秀水準,音質只能算及格。

針對安卓設備這款耳機並沒有支持APTX協議,但是支持蘋果的AAC協議,所以IOS用戶先天的音質優勢要強一點。

開關、音量加減和充電介面,三個按鍵同時兼顧其他功能,可以用長按、多次短按來實現不同功能。

DNC支持降噪模式和監聽模式。

附帶磁吸吸附功能,吸附力度還是挺大的,起碼掛脖子上的時候磁吸吸附的時候不會輕易掉落。

橢圓形孔洞則是ANC採集麥克風,主動降噪的原理是採集響應噪音反向生成聲波抵消噪音,DNC機身上一共有2個採集麥克風。

官方提供的列表裡,基本都是通勤和差旅途中的各種環境噪音,我測試的實際場景包括了辦公室、高鐵以及高速行駛的計程車上。

實際降噪效果:辦公室強力模式下運行的凈化器噪音基本被消除了、辦公室自己敲擊鍵盤的聲音也基本被過濾了,但是人說話還是還能聽到一部分。

火車站和高鐵上降噪效果更好,但是依舊是低頻噪音,一個坐在身邊和女友卿卿我我煲電話粥的小年輕,這樣的人聲還是過濾不掉。

對於發動機轟鳴過濾則是非常有效,可以把滿大街的燃油車變成電動車。

音質方面等同於300價位左右的Fiil藍牙入耳耳機,低頻表現還不錯,高頻偏弱。

替代品:不在意價格的話,索尼降噪豆似乎是最佳的選擇了,畢竟在降噪領域,音質優秀是索尼的特點。

總結

以上這些推薦都是我常用的配件和周邊。

當然對於每個人,需求不一樣,對於好物的定義也不同。


推薦閱讀:

TAG:iPhone周邊 | 蘋果周邊 | 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