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人說他人生看得很通透,指的是什麼。?


說明他經歷了很多,也說明他想影響你的價值觀,可以聽但不要信,就像我父母給我講道理,總會說我經歷的比你多你得聽我的,這是安撫你聽他說話的引子,至於後面的話就當時間夾層有個屁,聽個聲就完了,畢竟同樣的事不同人去做不一樣,面對一件新事,你還有主動權,按他說的做,他不會給你承擔後果的


看的通透,不一定活的通透,但活的通透,一定看的通透,看的通透就是什麼都懂,但不會去做改變,活的通透是什麼都懂,而且會融入到其中,去改變,去生活,而不會做一個圍觀者。


通透?我算不算通透?我怎麼解釋通透?

1.自身一般觀點屬於中立,所以得以觀察與理解他人的做法。通過觀察他人進而推斷出自身的情況=通透

2.暫時不缺,這種一般物質條件比較滿足,並且已經決定好接下來的生活怎樣過,所以比較通透。不在三觀外,不在五行中,說的就是這種~

如果你覺得人家只是開玩笑,笑笑就過去了,如果你覺得也想達到這種狀態,多去看看書,去理解別人的做法~

------------------------分割線----------------------------------

如果覺得這個回答不錯的,微信搜索「躍躍雜說」,點擊關注。喜歡聽故事,倒倒垃圾情緒。

我是小躍躍~等你~


純粹的簡單,或者極致的複雜


無欲無求,六根清凈,才能算看透,如果還有慾望,應該不算


人生看得很通透,是指一般意義上的通達,還是指看透自己的人生,亦或是看透別人的人生。這是有很大區別。

我們重點說第一個,至於後面兩個都是自己的經歷或對他人的評價。

對於通透,錢穆有三個層次的描述。

第一個階段為生活。衣食住行的價值是維持生命的存在。

所謂食前方丈,一丈見方的很多食品同顏淵的一簞食、一瓢飲,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錦衣狐裘的作用也差不多。飲食為御饑渴,衣著為禦寒冷。

同樣,顏淵居陋巷,在貧民窟里;諸葛亮卧草廬,在一間茅草房裡,從表面上看雙方好像不一樣,其實在生命和意義與價值上還是差不多的。

再講到行,孔子出遊一車兩馬,老子函谷關只騎一頭牛,普通人只好徒步跋涉了。

今天科學發達,物質文明日新月異,我們的衣食住行同古代的人絕不相同,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角度看,衣還是衣,食還是食,住還是住,行還是行,生活還只處於第一階段。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只為吃飯、穿衣、住房子、行路的。除了衣食住行以外,我們應該還有人生的行為和事業,這才是人生的主體。

今天不少人工作都是為了謀生。為了解決衣食住行問題才謀一個職業,拿工作來滿足自我生活需要。工作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實際上應該有另一種高尚的行為,按照古人所講,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只有我們講的修身,這種精神行為,才是平等的、自由的。可見古人所謂的修身,到今天仍舊有意義有價值。再過上300年、3000年,這種意義與價值還會繼續存在。

第二步是齊家。每個人都一個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好合,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第三個層次就是治國平天下。個人、家庭、國家是一體相通的。古人對人生看得很通達很透才會有此想法。

我們為什麼要修身?為什麼要齊家?為什麼要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現在講到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了,這就是人生歸宿。

我們中國人常言德性。什麼叫德性?韓愈說:「足於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可見德就是性。

人生的最後歸宿就要歸在德性上。性就是德,德就是性,古人亦謂之性命,我們要圓滿地發展它。

表現出恰當而圓滿的喜怒哀樂,可做別人的榜樣與標準,我們稱其為聖人或天人。與天與上帝,與大自然合一。人生若能達到這個階段,就可以死而無憾了。

用一句話來概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經歷過,複雜過,通透了,順其自然。


指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佩雷爾曼看的通透


可能他已經生無可念了吧


我覺得昂……如果是說給另一個人聽的,指的應該是那個人(故意說給對方聽)


能說出這句話的估計也沒看的通透


推薦閱讀:

用佛法來實踐人生
東方陽熹:人為什麼會變得愚痴和無明?(圖)——道德真源
情懷是什麼?

TAG:人生 | 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