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青少年生活條件好了就幸福了?

物質條件好了的確會提高生活質量,可是現在的孩子難道就沒有資格抱怨現代生活的艱辛了嗎?


謝邀,首先得肯定家長賦予的物質條件,至少在某些方面真的是讓孩子們起點更高,我們不能一方面全方位的全盤接收來自父母的饋贈,一方面又感嘆精神生活的蕭瑟,要知道"得隴望蜀"這個詞古往今來恆有之,不能因為自己所謂新潮的想法否定一切。要知道,若是父母的物質賦予一般般甚至連基本溫飽水平都達不到,興許就沒有如此多的時間"望洋興嘆",慨嘆各種精神生活的不豐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人要知足。物質是可以從父母那邊得到贈予,至於精神生活的豐富,作為下一輩掌握各種新潮知識的自己,不可以自己挖掘?學無止境,不止在學習書本知識,更是在完善充實自己,讓自己更立體,努力積極的實現自我的人生生存價值,不會到老了發現人生一場空,一生就是紈絝一無所成中度過……一般有規劃的人生都不會虛度,不論成功與否,這樣積極的精神領域也不會讓人枯乏……加油,努力找准人生定位比"哀嘆"實際有用,努力的人生都不會空虛。


人都是活在痛苦中的,無論哪一代


因為他們那一代大部分都是條件不好苦過來的,所以用自己的經歷帶入了孩子的生活


時代不一樣,拿現在擁有的和過去沒有的去比較當然覺得現在好啊!當時沒飯吃現在有飯吃,只是現在有飯吃不是現在的主要矛盾。


因為經歷過舊社會的人才知道能吃飽飯的痛苦才是最大的痛苦。總聽我外婆說起這些話,覺得我們物質條件都那麼好了所以更應該好好讀書報效國家。

我們現在處在非常幸福的年代了,其實啊每個時代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痛苦和煩惱呢。


生活本就分369等,因為人有慾望,當然生活基本保障是前提。從古至今哪個時代都是如此。有了基本的生活,就會嚮往更好的生活,人有慾望,就會努力拚搏,社會就會進步,人類就會進化,往複循環。


父母那個年代是缺食少穿的年代,所有人都在為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而奮鬥,沒有人會在乎原始家庭,心理健康,三觀端正等等這些問題,在父母的眼中,他們為你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豐衣足食的生活,所以你應該是非常幸福了


物質條件富足與否,並不是幸福的必要條件。當然,與周邊的人比較,是能帶來優越感的。


幸福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因為他們覺得他們求之不得的東西你們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還不快樂啊!


物質的豐裕和精神的匱乏,什麼是幸福呢?每個人的定義都不盡相同


因為在那一代,大多數人吃不上飯,吃不好飯,他們沒條件想這麼多,他們認為,現在青少年的生活比他們好太多了。所以,他們覺得孩子們幸福了。


因為家長從小沒玩過好的,沒吃過好的。就這麼認為了。哪有那麼多想法


因為他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缺乏這些


相對於父母親或者爺爺奶奶那輩人來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確實不能與那時候同日而語,在長輩們看來,我們現在想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想穿什麼就可以傳什麼,衣食無憂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富足的,所以他們認為我們不該抱怨。

但是,每一代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坎坷和不幸,就像有句話說的:誰還沒有點故事啊!

我想說的是,其實抱怨是無濟於事的東西,只會增加自己心靈的負重感,我們應該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讓自己前進的方向更加的明確,不要處處抱怨,讓自己失去努力的信心。


不曾擁有的才是美好的,家長一輩經歷過物質困難的痛苦,而年輕人基本沒遇到過物質困難。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