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明:犍陀羅藝術與塔克西拉

佛教文明:犍陀羅藝術與塔克西拉

2015年09月07日14:40 新浪智庫

 導引

  當任何人第一眼看到一尊來自貴霜帝國時期的犍陀羅造像時,都將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古希臘的雕刻藝術——高度寫實性的風格、臉型橢圓、波浪式向後梳理的捲髮、挺拔健壯的身軀、以及典型的希臘式高而直的鼻子,活脫脫是一位古希臘的美男子,然而這尊造像卻是來自約2000年前古印度的犍陀羅地區。正是在這個地區,誕生了可能是世界上的第一尊真正意義上的單體佛陀造像,在隨後的1000年間,這種佛教造像藝術,隨著佛經和佛教的向北再向東傳播,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進入了中國的西域地區,最終到達了盛唐的首都長安,並從此傳向日本與韓國。

原文配圖

 何為犍陀羅?

  犍陀羅泛指位於現今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亞細亞的阿富汗東北邊境?帶的地區,曾為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由於這裡是印度的西北門戶,連接印度與中亞、西亞和地中海世界,故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在歷史上一直是各個民族和政權的爭奪之地。也因為不同政權、民族、文化、信仰的輪流盤占,使犍陀羅地區猶如大熔爐般充分吸收了不同的美學理念、藝術規則和表現技法。

  概括性地描述印度犍陀羅藝術,是從西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以犍陀羅地區為中心建立起來的?種具有希臘風格(也包括希臘式羅馬風格)的印度古代藝術。這種藝術根據阿波羅(Apollo)和狄奧尼索斯(Dionysos)的形象創造了佛陀與菩薩的典型樣式,但是在造型和裝飾的技法?注入了鮮明的內在精神特質,而這種精神特質是完全東方式的。東西方兩種同樣悠久、豐富而精美的元素,?個是外在形式,?個是內在精神,匯聚在犍陀羅而形成了?種前所未有的混合藝術,在早期佛教開始向所有信奉地區和國家傳播時,這種混合藝術也隨即踏上了漫長的征途。

  在孔雀帝國時期,佛教被阿育王派來的傳教使節高僧末闡提(Majjhantika)正式帶到犍陀羅地區,此後的200多年間,戰亂與政權的交替並沒有影響佛教在此的發展,到了貴霜帝國時期,尤其是在迦膩色伽一世(127年

- 147年)的鼎力護持下,大乘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原文配圖

  就犍陀羅藝術造像在佛造像演變歷程來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是無形的崇拜,我們看到以樹,以佛塔,以法輪作為他的象徵,圖像中會出現兩邊的弟子和供養人,而他們拜的是無形的佛陀。晉陞到了第二步佛陀以人的形象出現了,但是他是混在一群人裡面以浮雕的形式出現的,進而裝飾到各個塔的邊上,圍欄上。第三個階段,佛陀終於脫離了群體,以單獨的形象出來,成為一個單體的圓雕的造像。

原文配圖

  犍陀羅的造像有一個特點,即他是半浮雕式的,背後不做處理的,因為這些巨大的造像一般造好了以後把它放在院子里靠著牆的,所以一般犍陀羅的造像,幾乎背後是不處理的。

原文配圖

塔克西拉

  「在大城市林立的犍陀羅地區,美麗的塔克沙希拉因塔克沙(Taksha,蛇祭部落的王子)捨身獻神的舉動而聞名於世」

--《往世書》

  「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 --

《大唐西域記》

  梵文的塔克沙(Taksha)意思是砍或者劈;西拉(Sila)意思是石頭、岩石或者山。綜合意思為早在公元前7世紀這裡已是繁華城市。公元前5世紀,古城所在地區成為波斯大流士帝國的一部分,塔克西拉已經成為了偉大的教育中心。許多王子和遠近各地的人們在此接受哲學、醫學、語言、射箭和軍事方面的教育。到了公元前3世紀,由於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並派遣僧團前來弘教,塔克西拉進一步發展成為香火鼎盛的佛教聖地和學者雲集的佛教、哲學和藝術研究中心,佉盧文(

Kharoshithi)即出現在此。出土的錢幣說明,曾有39個希臘君王和2個希臘女王統治過這裡。

  公元450-475年之間,成群的白匈奴人席捲了整個犍陀羅和旁遮普,所到之處,毀滅殆盡,一片廢墟,他們徹底摧毀了貴霜帝國的權利、文化和建築。

原文配圖

  晉代高僧法顯於公元405年至411年訪問過此地。

  公元520年,中國的朝聖者宋雲訪問這一地區時,所見便大不相同。西北印度的大部已為嚈噠人(白匈奴)所統治,這時的國王是印度什葉派王(Hindushahiyya

King ),「立性凶暴,多行殺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洛陽伽藍記》。統治者和信仰佛教的民眾之間,矛盾十分尖銳。噘噠統治者米希拉庫拉對佛教更是無情打擊,出征幼日王失敗後,他在犍陀羅「毀串堵波,廢僧伽藍,凡一千六百所」。

  唐代高僧玄奘於公元630年與643年兩次訪問此地。但昔日的貴霜統治遺迹已經不在,整個地區被克什爾來的人統治著,但是塔克西拉的人民仍然是佛教徒,安閑地過著自己的宗教生活。

  公元8世紀以後,阿拉伯勢力開始進入這一地區,隨著伊斯蘭教的壓力,塔克西拉最後成為穆斯林居住的地區。

原文配圖

  塔克西拉的佛教文明衰落後,再也未能恢復。許多遺迹被泥沙埋沒,連塔克西拉這個名稱也長期湮沒無聞。直到19世紀,塔克西拉的佛教遺址才為英國考古學家發現。1863~1864年和1872~1973年印度考古的先驅亞歷山大·康寧漢姆開始進行考古發掘,查明古城遺址。隨後20年期間,繼續這項工作。1912—1934年,1944—1945年,英國考古學家約翰·休伯特·馬歇爾和英國人莫蒂默-惠勒等人兩次對犍陀羅地區的呾叉始羅古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發現了大量犍陀羅佛教藝術品和其他文物。

作者:梁曉新先生

  作者:梁曉新先生

  香港居民。資深中國古代與佛教藝術鑒藏專家、藝術品投資顧問。

  梁先生活躍於香港與北京兩地,曾任蘇富比藝術學院駐中國首席代表,於2007年創立北京正觀堂,現任香港梵亞藝術總裁、香港寶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梁先生曾分別在北京、太原、重慶、香港等地組織並舉辦過多個重要的藝術展覽與佛教藝術公開講座,並在各大重要的藝術雜誌與媒體上撰寫發表過多篇專業文章,內容涉及學術考證、市場分析、名著翻譯、藝術鑒賞及美學評論等方面。為國內首屈一指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及佛教藝術的專業鑒定專家,並為多家重要藝術品投資機構之首席顧問。目前致力於研究和推動古絲綢之路佛教文明藝術。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犍陀羅 | 遠東希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