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父母曾經有過哪些你覺得很好的教育方式或經歷?

一個高中同學要生了

於是猛然意識到我的同輩人已經開始為人父母了

雖然我們都受過教育,可是卻幾乎沒有人學習過如何當父母

第一次當父母是一個不能存檔的養成遊戲

誰都不想把孩子養成熊孩子

所以想收集一下大家覺得父母當年教育你們的時候

你們覺得非常值得分享的教育方式或者一些小故事

其他已經或者快要為人父母的人也可以從中借鑒


上大學的時候,父親給我說,大學一定要談個女朋友,上個大學,要麼學習好,要麼人品好,要麼會做人,總能有機會的,要是兩個女朋友都找不到,那就實在是太笨了。


小時候 和爸爸去公園 特別喜歡玩那個套圈的 一塊錢十個的那種 每次去都要玩 一開始他都遷就我 後來每次去他就有點煩了(???︿???) 因為並沒有什麼意義 而且每次都套不到…

後來有一次 又去公園 還是要套圈 我爸二話沒說給我十塊錢 套一百個 我愣生生在那裡套了半個小時(???︿???)

從此以後 去公園 再也不提套圈這件事…

沒打我沒罵我 就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在我小的時候,他們告訴我:我們能給你的最好的,是一個不和別人比的童年。

我青年的時候,他們告訴我:追隨你的夢想,勇敢體驗,豐富的人生比安穩更重要。

我更大一些,他們告訴我:不好害怕失去,一無所有還有家。

當父母最重要的,是能夠獨立地給孩子愛。而不是跟著大流搖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也應該是。


其實不是我的父母,是我一個老師。

我一直覺得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應該有一定的「造詣」,但是事實並不是像我想像的那樣,都說了最難教育的是老師自己的小孩。

他的孩子今年復讀,壓力可想而知,他對自己孩子也寄予極大的期望,平時考試孩子能考到600出頭,他也無力輔導,所以他準備打『感情牌』

大年初一,他不想帶著自己的孩子走親訪友,吃東吃西整天喝得醉醺醺的。

於是,大年初一他居然帶著他的孩子去爬山,孩子當然不樂意,畢竟剛剛放假為什麼不在家裡休息休息再隨便去其他的地方玩玩多好,為什麼要帶著我去爬山,此刻的內心不用猜,百分之一百崩潰,肯定是不想去,但是我這老師硬是逼著他從床上起來,洗漱完,收拾收拾就出發了。

但是在路上孩子就一臉的不高興,叫誰大清早起來被拉起來爬山都會有起床氣的,更何況今天是大年初一呢?

爬在山上孩子手腳也暖和了,臉色也紅潤了,下山是老師騎著車讓孩子跑下去的,結果中午回來還很開心,把飯吃的一乾二淨,下午又出去打球去了。

第二天,下起雨了,老師又叫他孩子起來爬山,孩子還是不願意,畢竟誰爬山都是挑著晴朗天氣去的,誰喜歡下個雨去爬山啊,於是老師就開導他,說你下雨去爬山看到的風景肯定不一樣,你必須去領略,說著二話不說帶著孩子又去了山上。

果不其然,山上果然還是有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爬山,山上薄霧蒙蒙,仙霧繚繞,數目與山成一片黛色,可謂美不勝收。

第三天,氣溫降低了,窗外嗶嗶啵啵響著雪籽兒的聲音,結果孩子又被他爸爸拽起來,備齊行囊又出發了,今天的景色更加美妙,孩子也逐漸發現城市從山上看起來是這麼美麗,心胸頓時開朗許多,一路上爺倆聽著手機里的歷史電台頻道,說的有聲有笑。

後來,孩子上課去了,就在這一天,我去老師家裡拜訪,看他眼睛裡激動的閃著光,給我講著這個故事,聽完我覺得十分有趣便記下來和大家分享。

他說了一個詞我覺得特別有有用,

教育孩子要良性循環


小時候我爸和我爺爺跟我說,很多垃圾食品像辣條、奶茶、飲料的製作成本極低價,而且加了很多不健康的添加劑防腐劑的,買來不值,對身體也不好。防腐劑和香精吃多了會變笨。那時開始直到十幾年後我都很少吃垃圾零食,覺得有錢都要用來買水果堅果保健品之類,現在比同齡很多孩子的牙齒和腸胃都要好。

我爸不像有些父母一昧縱容孩子,也不像有些父母就知道靠打罵來阻止孩子,也不是編不科學的故事來嚇唬孩子。這樣的孩子很多都無法避免成為熊孩子。而我爸是灌輸給我一種理念,讓我自己學會分辨,學會克制,學會做很多事。就算沒有人監督,孩子也同樣能做好。

可能是我家庭的個人因素,感覺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會讓孩子變得堅強和大方開朗。至於重男輕女、迷信等思想就要避免,不然很容易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創傷,不利於性格發展。


小時候每天被媽媽強行壓在窗沿下背古詩,連古詩的翻譯都還要背。雖然現在可能記得的不多,可是回想起來那真是很溫暖的一段記憶,儘管當時我並不會這麼想。媽媽說,她初中學歷,可是現在 都50多了,還能記得元素周期表,小時候學的那些東西會潛移默化的深藏在你的身體里。我一直很遺憾沒能在小時候學習一門特長,可是我知道他們把能給的最好的教育都給了我



推薦閱讀:

如果言傳身教沒有成為一種習慣,那麼離「穿幫」還遠嗎?
有什麼教育方式是你一定不想讓孩子經歷的?
教育孩子時,爸媽真的要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嗎?
國外的教育方式和中國的教育方式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
「熊孩子」的養成和「熊父母」有關嗎?

TAG:教育 | 育兒 | 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