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課:《雜阿含334經》討論:無明、愛、業、五取蘊四者的關係

《雜阿含334經》討論:無明、愛、業、五取蘊四者的關係

主講:JK

(三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痴。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痴,彼痴者是無明,痴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討論

老師:你們先看,可以討論著。

甲:因為無明產生貪愛,而執取五蘊,去造作各種善惡業。拋磚引玉。

老師:嗯,甲在主體上把握了。阿含經因為沒有具體的講記和解釋,有的名詞和句子看不懂的時候,可以跳過去,看下面。

乙:有因有緣有縛,這裡的有是愛取有的有嗎?「縛」 的具體釋義是什麼,老師?意思能看懂。

老師:有因、有緣、有縛,是這個經的名字。這個經就是講幾種法的因、緣、縛的。縛就是束縛。這個束縛,比如,有了貪愛,就會有業,然後就會有新的五蘊,這個就是輪迴的束縛,你就解脫不了。

乙:這裡是以眼為例,其實還是說的五蘊,一步步推出是怎麼來的。

老師:束縛就是解脫的反義詞。

乙:嗯,我也是這樣想的,不過不知道是否正確。

老師:這裡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處,六處和五蘊其實是一樣的。新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就是新的五蘊嗎?就是「名色緣六入」,對不對?

乙:對的。

老師: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諦聽善思,這是佛陀的開場白。

乙:這些不太懂。

老師:就是說,佛陀講的法,是「初中後」都是「善」的。那麼這裡的「初中後善」如何理解?誰能說說?

乙:次第嗎,下中上?

老師:就是說,佛陀講的佛法,什麼地方都是善妙的、好的,無論是開始的,中間的,還說最後的法,都是善的。

乙:無一處不善。

老師:對,就是「無一處不善」的意思。佛法是善妙之法,是無上甘露啊,當然是「開始、中間、最後」都是善妙之法。

「善義善味,純一滿凈」,後面這句還是形容佛陀所說法的,善的法義,善的法味,都是善妙的,當然就是「純一」的,就是「圓滿清凈」的。這樣可以了嗎?

丙:純凈無瑕疵。

老師:對。

乙:純一、圓滿清凈都是一個意思。

老師:梵行清白,這個我也沒看懂,先不管。反正這段就是佛陀自己讚歎「法」的。看到沒,佛陀自己要讚歎自己所說的「法",這可不是自吹自擂哈,這個法可不是只屬於佛陀一個人的,它是「古仙人道」,是每個菩薩成佛所走的道路,是每個凡夫成就阿羅漢所走的道路,所以佛陀自己都要讚歎這個法。

丁:佛陀是發現真理的人。

老師:對,佛陀是發現者,不是發明者,不是創造者。

乙:因為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

老師:嗯。那麼佛陀將要講的這個法這麼好,我們該怎麼樣聽講呢?「諦聽善思」。

丁:認真聽並正確地思考。

老師:對,很好。然後,告訴了我們這個經的名字是《有因有緣有縛法經》。那麼為啥叫做《有因有緣有縛法經》呢?為啥起了這麼個名字呢?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回答:謂眼有因、有緣、有縛。

因為,這個經是分析「眼(耳鼻舌身意)」的因、緣、縛的,眼這個色法的產生,是有因、有緣、有縛的,所以叫做《有因有緣有縛法經》。那麼,這樣講的話,什麼是眼的因、眼的緣、眼的縛呢?

「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回答:「謂眼業因、業緣、業縛。」這個回答看懂了嗎?

戊:老師,這個「眼」不是名法嗎?

乙:業是眼的因緣縛。

老師:這裡的眼是色法,意是名法。

乙:眼根。

老師:這裡是用六根代表新的五蘊,五蘊和六根都可以代表生命體。嗯,乙回答的不錯。這裡回答:業是眼根的因、眼根的緣、眼根的縛。現在看懂這個「縛」了嗎?

十二緣起裡面,前面的事物就是後面的事物的因、緣、縛。因為有了前面的,後面的就必須產生,輪迴的鏈條就割不斷,所以,這裡的因、緣、縛是指同一個東西。

講到這裡,後面好像都能理解了吧?

乙:能。

老師:你們得鍛煉自己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總聽我講,都把自己聽懶了,我貼出來,你們自己講講看。

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組織下語言,翻譯下這段經文吧,別怕說錯。你們都表達一下,永遠不說,永遠不會說。

乙:業有因有緣有縛,哪些是業因業緣業縛?愛是業的因、業的緣、業的縛。貪愛。

老師:嗯,翻譯的還行。

丁:業的因緣縛,是因為愛,這裡的愛是貪愛。

老師:嗯,你理解了,但表達的不好。

戊:業有因、有緣、有縛,什麼是產生業的因、業的緣、業的縛呢?是貪愛這個因、貪愛這個緣、貪愛這個縛。

老師:很好,戊解釋的最規範。

己:可以理解是由愛造業。

老師:對。我提個問題,你們回答,各自回答自己的:為啥說貪愛是業的因、業的緣、業的縛?

己:無明。

丁:因為是無明的因,無明的緣,無明的縛。

乙:貪愛會導致對五蘊的貪著不放,所以會對業起到推動的作用。

老師:嗯,乙回答的沾點邊。

丙:貪愛就是對五蘊的執取,這樣呢就會導致我們造作種種善惡業。

戊:因為貪愛的滋潤,驅動識去投胎,形成新的生命體,假如沒有貪愛,就不會形成業果(貪愛同時也是造業的一個重要條件)。

老師:嗯,丙和戊回答的更好些。在這裡,因和緣是不是同義詞?

丁:是的。

乙:老師剛剛說,因緣縛都是一個意思。

己:我覺得是。

丙:我記得剛才說是。

老師:呵呵,我可沒說都是同一個意思。在這裡,因和緣是同一個意思,都是原因和條件的意思。

乙:我理解錯了。縛是束縛。

老師:對,乙。十二緣起裡面,前一個是後一個的緣,對不對?

丙:條件。

老師:嗯。前一個是生起後一個的條件,這個不用再解釋了吧?

乙:嗯。

老師: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前一個是後一個的因,對不對?

乙:是。

老師:所以這裡,因和緣是差不多的意思,那麼,在十二緣起裡面,前面的這個因或緣,是後面這個果的「系縛」,不知道你們能否理解?

丁:這樣可以理解。

乙:有點理解。

老師:就是說,十二緣起裡面,只要前面的產生了,後面的就一定會產生。

丁:剛才我還想因緣怎麼會和縛聯繫起來。

老師:只要後面的產生了,大後面的就一定會產生。

乙:有了因,果不可避免的會發生。

戊:被綁架了。

老師:所以,前面這個因就是後面這個果的「系縛」

乙:所以被因束縛。

老師:這個就是「輪迴的系縛」。

丙:條件變成了束縛它的東西。

丁:果被因束縛了。

丙:因果。

老師:有了無明就會有愛,有了愛就會有業,有了業就會有來生,有了生就會有死,是不是系縛?

丙:得把鏈條斷開。

丁:是的。

老師:嗯。所以,十二緣起順著來,就是系縛,逆著來,就是解脫。前面的消失了,後面的就無法生起,這個就是解脫。無明滅了,愛就得滅,愛滅了,業就得滅……

己:是後面的果由前面的因和緣系縛。

乙:由於有了因,因已經產生了,那麼,果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所以果被因系縛,老師這樣理解對嗎?

老師:業滅了,新的五蘊就不會再產生了,我們就涅槃了,對不?

乙:對。

老師:對,乙。所以,在這個經文里,眼的因、眼的緣,就是眼的系縛,業的因、業的緣,就是業的系縛。OK了嗎?

乙:OK,每個事物產生的原因和條件就是它的系縛。

老師:對,但是,我們不能說發生事物的任何原因條件都是它的系縛,我們只是在十二緣起的範圍內這樣講,明白嗎?

比如,戒是定因,定是慧因,你不能說戒是定的系縛吧?為啥貪愛也是業的因呢?只要我們內心沒有完全斷除貪愛,那麼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會成為感召來生的「業」,這就叫做「愛是業因」,反過來說,假如我們把內心的貪愛全部去除乾淨了,它永遠不會在生起了,那麼今後我們的任何行為也不會成為感召來生的「業」了,明白了嗎?

乙:明白。

老師:比如阿羅漢和佛陀的任何行為,都不叫做「業」,因為這些行為無法感召來生,好,我們看下段經文。

丙:因為他們沒有貪愛的心。

老師:對。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這段經文誰來解釋一下?

丙:簡單說,貪愛的因、緣、縛是無明。

甲:貪愛以無明為因,為系縛。

老師:嗯,回答的挺好。

戊:形成貪愛,有因、有緣、有束縛,什麼是愛的因、愛緣、愛縛呢?形成貪愛的因是無明、形成貪愛的緣是無明、造成貪愛的束縛也是無明。

乙:貪愛有因、有緣、有縛,什麼是貪愛的因、緣、縛呢?是無明,無明是貪愛的因、緣、縛。

丁:貪愛有因有緣有縛,什麼是貪愛的因、貪愛的緣、貪愛的縛呢?是無明的因、無明的緣、無明的縛。

己:愛因、愛緣、愛縛是由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而產生。

老師:嗯,你們回答的還行。但是丁的「無明的因」應該改成「無明這個因」,這樣表達更好。己表達的不是很清楚。

那麼,為何無明是貪愛的因和系縛呢?

丁:不正思維。

乙:無明嘛,不明真相,所以貪愛。

老師:呵呵,丁沒太理解這個經文。

戊:因為無明,所以看不清生命、世界的真相,所以才能產生貪愛執著。

己:不知道真相。

老師:嗯,給你們點時間,大家都回答回答。

乙:小孩喜歡玩的有毒玩具。

丙:因為無明,我們對於五蘊身心真相無法認識,不知道無常苦無我,所以會執著,才會貪愛。

乙:他小,不知道有毒,等他長大到有足夠的智慧,對玩具的毒害有正確認識,就不玩了。

戊:反過來,如果沒有了無明,看清了真相,就不會產生貪愛了,就此束縛變為解脫。

丙:表達不好。

丁:看不清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不知道五蘊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

老師:呵呵,這個回答,丙回答的最好,其他人回答的也不錯。這個回答中最好要提到「無常、苦、無我」。乙回答的是那個比喻。

那麼,無明的定義是什麼呢?

丙:可是我沒說世界的真相。

老師:在雜阿含經里就有,五蘊的真相就是世界的真相,我找給你們。

云何無明?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何所不如」?「謂……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雜阿含256經》

大家看看,對這個無明的定義能否看懂?

丁:能看懂。

老師: 「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愚,暗,不明,是名無明。」

甲:不知五蘊的真相?

老師:嗯,這裡不過就是說,對五蘊是無常的真相不能夠如實了知,這個叫無明,對吧?

戊:於五蘊無常、磨滅如實不知。

乙:對「無常苦無我」這個真相的不了解。

丙:是的,確實是指五蘊。

老師:@甲 對,你不知道五蘊是無常的,自然就是不知道五蘊是無我的、是苦的,一個意思。

雜阿含還有個經對無明的定義是:不知過去、現在、未來,不知四聖諦,不知佛、法、僧,不知業果。四聖諦的苦諦,就是無常苦無我,不知四聖諦就是不知五蘊真相,不知道五蘊是這樣一個不好的東西,所以就會貪愛它,這就是無明是貪愛的因、緣、縛。OK了吧?

乙:OK

丙:不知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五蘊的過去、現在、未來吧?

老師:不知道過去世的存在,不知道現在生命的由來,不知道未來生命的延續,就是不知道三世因果。

乙:輪迴。

丙:不知佛、法、僧就是不明真理嗎?

老師:對。你不知道五蘊的真相,就是不知道四聖諦,不知道四聖諦,就一定不知道三寶,四聖諦就是法寶,不知道法寶怎麼會知道佛寶和僧寶?一切佛都是從法出生嘛。

你問的跑題了,我們回到這個經。

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這段說,「不正思維」是無明的因,啥叫「不正思維」呢?

丙:不正見?

乙:不正見。

老師:呵呵,可以這樣理解,練習我們的修行的話,如果你面對五蘊不能夠用觀智去如實觀察,就叫做「不正思維」。你如果是個凡夫,連佛教徒都不是,也沒修過內觀,更談不上有聖者的觀智,那你觀察五蘊的時候,肯定沒有正確觀察和認識,對不?

乙:嗯,那這個應該屬於不正念了吧。

老師:凡夫對五蘊的認知就是「不正思維」,你不能對五蘊有聖智的觀察,那就一定會有無明,你不修內觀,就一定不會發生聖智,沒有聖智,就一定會有無明。

丙:嗯,說到解脫的因了。

老師:那麼,這個「不正思維」從哪裡來的呢,它的因緣縛是誰呢?

己:無明。

老師:不正確的認知也得有它的認識對象,對不?

乙:對。

老師:這個對象是誰?

戊:五蘊。

丙:五蘊。

老師:很好。所以五蘊就是不正思維的因緣縛,但是這裡不用五蘊,用的是六根,一樣的,對吧?

乙:轉回去了。

丙:那不是又跑了一圈回來了?

乙:輪迴。

老師:呵呵,這裡講了一個很小的十二緣起,沒有十二個那麼多,好像五六個,也是一個圓圈,對吧?

乙:嗯。

丙:是的 。

老師:這裡講了一個簡略的十二緣起: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痴。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痴。眼和色,是十二處里的兩個,對五蘊的錯誤認知從哪裡來?認識都是依根緣境而發生的。

甲:眼、色。

老師:所以,錯誤的認知從十二處而來,眼根和色境,鼻根和香境,意根和法境。

乙:嗯。

丙:嗯,這只是拿眼色舉個例子。

老師:嗯,也可以說以五蘊為對象比較簡單,這裡說的詳細了一點,先不管它。

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痴。OK了吧?

乙:OK

老師: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痴,彼痴者是無明,痴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

我們對於十二處(或五蘊)為認識對象,產生不正確的認知,然後產生痴,痴就是無明,然後產生貪愛,貪愛的別名叫做「痴求欲」,在痴的作用下才能發生求欲,這代表了無明和貪愛的關係,能看懂「痴求欲」這個詞吧?

乙:能。

老師:很好。

丙:因為無明而執取,所以叫貪愛,在貪愛的狀態下的行為就叫做業。

老師:可以,丙。「愛所作名為業。」這句也OK了吧?

乙:OK

丙:嗯,貪愛所以造業。

老師: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所以,比丘啊,不正思維是無明的因,無明是愛的因,愛是業的因,業是眼的因,耳等根也是這樣。所以,這個經就叫做《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戊:這裡的語法,跟平時的有點倒。

老師:有縛=有縛法,或者,有因法、有緣法、有縛法=有因有緣有縛法,反正縛是一種法,或者因、緣、縛都是一種法,任何名詞後面都可以加個法字,對吧?

乙:是的,法是最大的概念。

老師:嗯,經題的名字含義不清楚,主要搞不清它的六離合釋,漢語里看不出來,也許是:講「有因有緣有縛」這個法的經,不管了,重要的內容我們都搞懂就行了。

乙:嗯,反正不影響理解經文。

老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這句不解釋了吧?

佛陀說完了這個經,諸位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法,都非常歡喜的接受。

結束了,呵呵。阿含經還是挺有意思的。


推薦閱讀:

道教知識之道教法器大全
《臨濟錄》之「如何是五無間業」
只有跟佛比才能看清自己 一
宏圓法師:般若是宇宙間真正的大智慧
佛陀:修行人應當覺知五魔(圖)——道德真源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