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青氣,傳統工藝低溫白茶之「殤」

理不辨不明,殤不析不透。

上一期我們在《白茶工藝之「低溫」之辯》中提到「低溫白茶操作繁複,對工藝要求高,含水量控制和轉化程度把握需要豐富的經驗,操作不當很容易把茶做壞,所以堅守的人並不多。」低溫白茶做不好,很大程度上在於現行工藝下很難短時間消除青氣。

白茶的青氣主要呈味物質是青葉醇,濃度高時呈青草氣,許多茶友不容易接受,濃度低時則是清香,對於不同的茶友,對濃度的閾值感受不同,加上大多數茶友很少接觸帶清香的白茶,所以這類新白茶,往往都被歸為帶青氣。反而帶粗老氣、陳味老白茶廣受歡迎。不知道是需求決定了供應,還是供應引導了需求。

之前我們分享過白茶去除青氣的三種方式,還發現被兩個知名品牌盜用。白茶的青氣屬低沸點揮發性物質,去除白茶青氣最簡單粗暴且有效的做法是用相對較高的溫度烘焙,可以直接有效的去除青氣;最笨的方式是含水量達標後密封存放,經過三個月到半年左右轉化,白茶青氣會自動消退;比較有技術含量的做法是在萎凋過程種適時合理並篩,在適當打堆處理,再輔以正確的乾燥方式。

第三種做法不僅繁瑣耗工,而且風險極高。例如並篩過早,容易引發紅變,使茶味沉悶;並篩過遲又起不到消青作用,反而由於失水過快導致茶味偏澀滋味淡薄。打堆處理不當同樣容易致使白茶滋味沉悶、香氣低沉。所以極少數師傅會這樣操作,不僅增加人工成本,反而吃力不討好。

通過提高烘焙溫度,激發茶香不僅直接有效快捷,效率高,茶香顯,新出成品很受市場歡迎,方便茶廠快速出手。

而傳統低溫白茶,如果要較徹底消除青氣,工藝周期十分漫長,少則半個月到一個月,長則三個月到半年。

青氣與清香,是一個相對模糊的界定。做茶的師傅會有很深的體會,一般情況下,自然味道第二天,茶青青味極重,之後慢慢減輕,到足干時,干茶香氣基本沒有青氣。

要大規模恢復傳統低溫白茶,需要我們客觀且正確的認知青氣和清香。做到正確劃分哪些是由於工藝不到位殘留了青氣,哪些是正常品質的清香,且後期會有良好轉化。

如果沒有解決認知問題,「青氣」還將在長久的未來成為困擾低溫白茶之「殤」。


推薦閱讀:

白茶分類,白茶有哪幾種?
再強調一次,不要用普洱茶的方式來儲存白茶
老白茶什麼味道? 從香氣、滋味、口感出發,三個角度說道說道!

TAG: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