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很多朋友 為什麼還是沒有安全感?

身邊有挺多好朋友的 知心朋友也有3,4個

可還是會突然覺得沒有安全感 覺得自己不受歡迎 感覺身邊的朋友隨時都會離開我,情緒就超級不穩定

想哭的時候又覺得自己沒用 很脆弱 想擺脫現狀又不知道要做什麼


謝邀。

我不想直接去說你的狀況。

因為不了解你從而說你想太多,什麼安全感不是朋友給你的等等都是廢話。

我可以來說說我自己的。

我就兩個閨蜜。一個是初中到現在的,十四年了。一個是12年到現在的,六年了。我沒有所謂的好朋友,普通朋友。我除了我男朋友也沒有異性朋友。

我不孤獨更不寂寞。我有很多事要做。

我喜歡看書看電影,我喜歡打遊戲買東西。

男朋友,閨蜜有時間陪我去做自然很開心,但他們忙,我一個人也可以。

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你就會逐漸明白。

誰都會離開你,大家都很忙,都有自己的事做,沒人可以一直顧及你的心情,

每個人都只有一顆心臟,沒有人會比別人多一份堅強。

最終只有你自己可以去安撫你自己。

慢慢去接受不可避免的孤獨。


首先 安全感不是寄託於其他人,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建立.不過沒由來的敏感脆弱很正常,一直沉浸其中就不必要了

其次 提到朋友,的確能在某些特定時候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關懷,不過記住一句話「沒有感同身受」 「針沒扎在自己身上永遠不知道多疼」 嗯 所以大部分時候不得不自己調節

最後 是人都會有七情六慾都會莫名傷感惆悵的時候吧 選擇一些自己喜歡且能長久堅持的小事情 一直做著 過程中不僅能提煉自己的技能還能修鍊心性 讓自己沒那麼多時間「傷春悲秋」


沒自信

沒辦法掌控局面

沒辦法帶動別人總是被人帶動


朋友是一種關係, 你身邊的朋友能夠滿足你對關係的需要嗎?

很多朋友是錦上添花,卻都無法到達你的心靈深處。你心靈的深處向這些人開放了嗎?

情緒不穩定可能是您的情緒粒度比較粗糙,您可以參考微信公眾號「容安心理」中文章《情緒管理從捕捉情緒開始》。如下供您參考:

情緒粒度是Feldman Barrett 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指一個人區分並識別自己具體感受的能力。例如,Amy在郵件中提到的他和男朋友對於吃什麼晚餐想法不一致的時候,她就會很痛苦,然而「痛苦」是一個指向性非常弱的情緒辭彙。痛苦裡包含著很多情緒顆粒:對於男朋友不了解她心意的失落感,對於總是無法相互了解相互感知的無助感等等。只有我們能夠感知到籠統的「不舒服」、「痛苦」裡面包含了什麼小情緒,我們才能有的放矢的處理他們。因此情緒粒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們管理和應對情緒的能力,而提高情緒粒度就能直接提高人們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

如何分別情緒粒度高低? 那麼我們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緒粒度高低呢?

1、 情緒的感受。高情緒粒度的人情緒感受性強,情緒體驗豐富,可以很敏銳的察覺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可以說情緒粒度高低不同的人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低情緒粒度的人完全無法理解高情緒粒度的人怎麼會將每一個情緒都表達的如此電光石火。而高情緒粒度的人也無法理解低情緒粒度的人為何不能很好的感知、分辨自己的情緒。這兩種人生活在一起,無疑是對雙方的情感虐待。

2、 情緒的表達。很多人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Amy說自己經常會現在情緒的漩渦中,隱忍不發,直至觸發爆點,場面一發不可收拾。事實上Amy很早就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擾動,只是她無法為情緒命名,無法為情緒分類,也就是面對這未知的、莫生的情緒獨自困擾,找不到應對的措施,一個勁兒的排斥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人類最大的自我消耗便是和負面情緒作鬥爭。

如何提高情緒粒度? 那麼,如何提高情緒粒度呢?1、 增加情緒概念庫。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情感歷史研究中心蒂凡尼-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說「情緒現在是客觀存在了---你可以看到它在大腦中的位置,比如杏仁體是大腦里的「恐懼中心」,然而這並不是全部,因為知道這些對於我們理解恐懼意味著什麼並無幫助」。史密斯在其新書《人類情緒之書》(The Book of Human Emothions)中所探討的正是情緒的主觀體驗,該書收集了154中情緒,可以稱之為對世界各地情緒粒度的探索,這裡面一定有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你擁有的情緒體驗。學習這些情緒概念,一旦將這些概念納入日常生活,大腦會自動加工和應用它們,自然可以提高情緒粒度。

2、 練習更加精確地描述和分類感受。我們還在孩童時期時,家長不願意讓我們表述負面情緒,彷彿「不開心」的孩子就是問題小孩。慢慢地我們適應了家長的教養模式,越來越少的感知和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受了,代之以「痛苦」、「鬱悶」、「煩躁」等粗獷的辭彙。現在,我們要鍛煉自己像小時候一樣肆無忌憚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分手了,我又要一個人面對孤獨了;失去TA我感到很失落,對於尋找下一段感情我覺得很疲憊,很無措」。原來,Amy面對每年換男朋友的痛苦有這麼多情緒體驗啊……

高情緒粒度是一種能力,可以被提升,而提升情緒粒度的關鍵是慢一些,體會自己的情緒,定義TA,表達TA,接納TA

更多討論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容安心理」,在「問容安」版塊交流


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


推薦閱讀:

缺愛與物慾
我們內心需要的所謂「安全感」
感情中,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靠別人給予
那個缺愛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TAG:安全感 | 控制欲 | 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