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執拗」和「不聽話」,做到這3點,解決一大半!

木木的媽媽是一個非常爽朗的媽媽,不拘小節,似乎什麼都愁不到她。她非常願意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記得當木木剛學會走路不久時,常常跌跌撞撞摔跤,媽媽從來都是蹲在旁邊,高高興興(有時還有點幸災樂鍋)的等著木木自己站起來,然後再給木木一個大大的吻。當然,木木也很愛媽媽,無論你什麼時候看到她們母女,孩子和媽媽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身邊飄散著笑聲。

凡是故事,必然有轉折。這樣快樂的日子,沒持續太久——木木1.5歲了。如果你見過足夠多的孩子,你能清晰的,僅僅從眼神,分辨出接近1歲半的孩子和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即便只差了幾個月。

對於木木媽媽來說,木木變了。她變得特別「自我」、「犟」、「脾氣大」,說要幹什麼就要幹什麼,無休無止,一點不順心,就會大發脾氣。木木媽媽不太清楚發生了什麼,以前的那個小天使,去哪裡了?

早教中的心理學: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咱們說的簡單一些,就是「我」的概念。還記得小的時候寶寶照鏡子的樣子嗎?

這個時候,他們是不知道鏡子里的人是自己的。可能會去高興的拍鏡子和對方打招呼,可能會被嚇一跳哭起來。許多地方說小孩子不能照鏡子,可能是因為看到了孩子奇怪的反應:

實際上,並不是有什麼「髒東西」,而只是,孩子關於「我」的概念,還沒有產生。而就在不久之後,1.5歲前後(每個孩子不一樣),孩子已經可以從鏡子里辨認出來自己了——實際上,心理學有一個測試,叫做「鏡子測試」:把鏡子放在孩子面前,臉上點個紅點,看看孩子是去擦鏡子,還是直接在自己臉上抹掉。各位寶寶剛滿1歲多的家長們,不妨試一試。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能抹掉:恭喜你,還能再過幾天舒心日子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能抹掉:恭喜你,孩子長大了

他們清晰的知道了「我」的概念,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

- 我是誰?

- 我想做什麼?我不想做什麼?

- 我開心了、不開心了、憤怒了、傷心了

……

從今天開始,和你打交道的,不再是一個「指哪兒打哪兒」的聽話木偶寶寶,而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獨特願望的、不受控制的(不然就要你好看)的,大寫的:

你不會對你朋友、同事、路人甲乙丙丁做的事兒,我建議你在非必要情況下(不可能沒有,路人的安全和健康又不是你的責任)盡量少做。因為他們雖然有了關於自我的意識,但他們卻沒有調節情緒的能力、表達情緒的語言能力……很難搞。

- 他們開始執拗,自己要做什麼就非得做什麼;

- 他們開始反著來,偏不;

- 他們開始情緒爆發,一點不順心就抓狂……

沒錯啊!這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啊!我們需要去尊重他們的選擇,節奏,需要,感受,情緒……

這裡還要多講一個概念:控制感

凡是人,就需要「控制感」。

所謂控制感,就是我對發生的事情有影響能力的感覺。自己能夠決定一些什麼,改變一些什麼,這樣的人,心理才會健康。關於自己的事情,自己一點主都做不了,想一想就覺得恐懼——所以古代人為什麼求雨:在農業社會,雨是這麼重要,總要做些什麼吧。這個時候,孩子的生命會呼喚這種「控制感」,我對我的生命,是有發言權的。Ta會尋找各種機會體驗和練習這種控制感。

失控,是一種令人不安的感覺,大家都不是太喜歡。為什麼?因為只能聽「天」或者聽「他人」由命,這不是一種好的感覺。

很有意思的是,家長還在「這是我的孩子,我要為Ta負責,我要決定Ta接下來……,我知道什麼對Ta最好這樣的控制感中沒出來,沒有轉換好平等的角色:雙方都在尋求控制感,不願失控,親子衝突,自然而言就出現了。

- 在與我相關的事情上,我有也發言權

- 我的意見和需求很重要,別人會認真考慮

孩子一定要做主,是因為他們追求的是控制感。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提前預告

有一天你在你的工位上,完成一個重要的工作。忽然,你被一個人拽走了,說走了走了,我要鎖門了!你不知道接下來要去哪裡,因為你本以為可以一直待下去的。

讓我再加一個條件吧:你並不知道,你接下來的一周/一個月里,是不是有時間完成這份工作。

你會做什麼?

你會甩開Ta的胳膊說,等一下!!!好歹讓我安排一下!

這就是孩子的一天,或許,是每一天。孩子在認真的「工作」,忙著發展自己的大運動、精細運動、社交、認知、思維能力:忽然來了一個人,拎著Ta就走。孩子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再繼續工作。孩子如果不鬧的話,那簡直太令人心碎了:Ta絕望了,因為鬧沒有用。

這是一個獨立的人啊!難道連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要去哪裡的權利都沒有嗎?

給孩子提前預告,接下來要去哪裡,大概還有多久;在中間時不時的提醒一下孩子時間的流逝。

雖然Ta一定也會表達自己的不同意,但慢慢的,孩子也會學會尊重你的需求。

2.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作為孩子,Ta們希望能做主和自己相關的事情,不讓他人做主。家長往往會遇見這樣的場景:

- 寶貝穿鞋了

- 不要!

為什麼?人生充滿選擇,當似乎僅有一個選項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有兩個:Yes / No。孩子會本能的選擇與你不一樣的那個——你說的是Yes,孩子就會選擇No。所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控制感,從給孩子更多的選擇開始。

1.5歲-2歲,甚至2.5歲(每個孩子不太一樣),給到2個選擇就夠了,多了反而不利於選擇。

- 你要穿什麼樣子的鞋子?紅色的,還是綠色的?

- 紅色/綠色

孩子並不是故意的想和你作對,只是天然的想要一些控制感。在這個階段,給孩子一定的控制感是非常有必要的。請注意,這裡並不是要給到孩子完全的、所有的控制感,而是一定的控制感: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不是誰的傀儡

3.說話,從」可以「開始

有次我在校區聽課,看見一個媽媽和女兒的衝突:孩子要穿著拖鞋去上課,媽媽堅持拖鞋要留在它應該在的地方。

孩子:我要穿拖鞋!

媽媽:不行,下課過來穿。

孩子:不,穿拖鞋!

媽媽:不行!媽媽說了,下課才能穿!

小姑娘哇的就哭了。邊哭邊鬧。於是我蹲了下來:

Emma:你要穿拖鞋去上課嗎?

孩子:(哭,點頭)

Emma:好的,沒問題,下課咱們就來穿。

孩子想了想,同意了。

沒錯,你沒看錯,就是這麼簡單。我經常和家長說,孩子們似乎都有一個天然的開關,當聽到」不「的時候自動打開,這個時候後面發生什麼,我們再說什麼,Ta都聽不到了。Ta聽到的是對Ta一件的拒絕,不認同,Ta對自己的生活,沒有發言權。

當孩子表達完自己的意見,發現被同意了之後,前面說的「控制感」的需求實際上就得到了 一些滿足,於是,這件事最終是什麼樣的,反而沒那麼重要了。當然,答應孩子的事兒,除非萬不得已,別食言。

小小的繞個彎,你的日子會好過太多:先說可以再講前提。

有的時候,我甚至(不要臉)這樣說:

你想吃糖是不是?可以,下次媽媽同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吃糖

成年人都覺得我這簡直是欺負人。可就是有用。因為我知道,他們想要的不一定是結果本身,而是過程中的控制感.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確很難帶,他們:

- 精力旺盛

- 自我意識上

- 情緒豐富

- 需要做主

- 語言不充分

抱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長,我們也不是沒有七情六慾的神仙。

尊重孩子,就像尊重你的同事、朋友、親人一樣

適當的原諒自己,我們一起朝著更好的地方走去。

Emma

- 心理學專業,資深早教人

- 喜歡內省,擅長思考,好奇寶寶

- 真書蟲,偽自然愛好者,偽傳統文化愛好者

- 最近的愛好是:寫東西,把肚子里存貨梳理分享


推薦閱讀:

我想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從小被父母一言堂式的教育,他們說一你不能說二,有沒有為此有很絕望的時候?
孩子上幼兒園了,父母必須擁有哪些理念?
家長必看10條 | 如何幫助閱讀困難孩子
獨生子女,家長該如何教育?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