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哪些窮人家的好教育?

或者說窮人家是否存在好教育?

再或者說如何定義好的家庭教育(大家都可以談談自己的理解嘛)?


說到窮人家的教育,就不得不提,在貧窮的家境下考上北大,以707分考上北大發文表示「感謝貧窮」的女孩兒王心儀。

她說:「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這偏文章也在社交網路上引起了大範圍的討論:

不可否認,這孩子的確心態積極、勇敢、堅強。

可是,我們仍然要問,貧窮,真的值得感謝嗎?

貧窮就像是這頭綁架你的「野獸」,帶給你的是長久的痛苦、失去、掙扎和煎熬,可你為什麼會「愛上(感謝)」一頭綁架自己的野獸?

去年的《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叫做《應不應該感謝生活的暴擊?》

應該感謝生活的暴擊嗎?

不,真正應該感謝的是在生活的暴擊面前積極、勇敢、堅強、直面困境、絕不屈服的自己。

這個孩子真正應該感謝的是:

1、遺傳或者基因突變帶給她的學績高智商。

707分考上北大,這必須要有百萬里挑一的高智商才行。

否則,如你我等芸芸眾生,耗費畢生精力都不可能達到。

2、在困境中的堅韌和努力的自己。

空有天賦,若每日遊手好閒,那自然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

3、遺傳和環境綜合作用培養的高情商:

堅韌而頑強的意志力,積極陽光的心態,直面命運的勇氣。

4、非常幸運地,擁有一位特別優秀的,堅持讓孩子接受教育的、本身三觀也正的母親。

5、即使貧窮,但至少還沒有貧窮到喪失接受教育的機會的程度。

以上幾點,缺一不可。

事實上,從心理學上來講,「感謝貧窮」這種思維邏輯叫做「合理化自己的處境」。

因為眼見著自己和他人的巨大差距,若不如此則無法安撫自己失衡的內心。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貧窮帶給自己的是無數的失去、無盡的痛苦、艱難、掙扎和不可得。

若是從中沒有獲得半點好處,若不強行為此處境賦予意義,剩下的就只有對於此處境的痛苦和怨恨。

否則,如果她真的是如她所說的感謝貧窮的話,她為什麼還要這麼拚命地逃離貧窮、擺脫貧窮呢?

我記得今年年初有一篇網路爆文叫做「當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你該怎樣答?

那篇文章是這麼回答的:

不給孩子灌輸「窮」觀念,也不給孩子「富」的虛榮。

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的境界和成就,不是要靠大房子、名牌衣服、名牌鞋來證明,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內涵來證明。

家裡窮不丟人,你不上進才丟人;家裡有錢沒有什麼了不起,你以後自己掙錢才是了不起!

可是,「富」真的就是虛榮嗎?

難道不是因為自己窮就詆毀「富就是虛榮」才是真正的毀孩子的三觀嗎?

如果孩子掙的錢不多就是不上進的話,為什麼孩子不上進就丟人,家長不上進就不丟人呢?

這種雙標真的能長久地矇騙住孩子嗎?

如果是我的孩子這樣問我,我會這樣講:

是的,如果僅以擁有的有價物質財富來衡量的話,我們家的確相對許多家庭來說算是貧窮的。

今天的結果,與爸爸媽媽的起點相對較低,眼界、格局和認知能力都有限,在財富經營和投資的過程中犯過許多次錯誤有關。

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因為爸爸媽媽努力的程度不夠,或者在某些方面的性格有缺陷,能力有不足。

爸爸媽媽自身的局限性和所犯的錯誤,我們並不打算迴避。

每個人的出生不可改變,起點不可改變,唯有後天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儘可能走「正確」的路可以「改善」當下的處境。

追求財富並沒有錯,想要擁有物質條件更豐裕的生活也沒有錯。

爸爸媽媽也正在努力,去爭取擁有更好的生活,也在努力為你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但是,你不可能一生都活在爸爸媽媽的庇佑之下。

所以,你也必須在成長過程中積極努力,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和行為,勤奮地學習知識和技能。

這是你的人生,想要擁有什麼樣的人生由你自己決定。你也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你若選擇努力,可以收穫努力的成果。

你若選擇懈怠懶散,那麼你自己承擔不努力的後果,在貧窮和困頓中度過一生。

同樣,如果爸爸媽媽不努力,爸爸媽媽也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並且,爸爸媽媽不支持利用財富去攀比,或者因為財富不足而自輕的心態。

因為,不論你擁有多少財富,都一定會有比你更富裕的人,也一定有比你更貧窮的人。

與他人的比較,或者因他人的炫耀而產生的煩惱情緒,都常常是徒耗自己的人生,這並不值得。

另外,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並不矛盾,並且常常相輔相成。

有價財富能夠證明你的價值,知識、品格和涵養也能證明你的價值。

在人世間生存,你必須擁有自己的價值和吸引力才能生活得更好更自在,這是這個世界的客觀規律。

你不應空有其表,亦不應不食人間煙火。

爸爸媽媽都出生自貧寒家庭,但是,爸爸媽媽並不感謝貧窮。

我們作為貧窮的受害者,不應去感謝貧窮這頭折磨我們的野獸。

爸爸媽媽感謝的是在貧窮中、在困境里,一次又一次咬著牙堅持的自己。

所以,也請你不要感謝貧窮。

鼓起勇氣,直面命運,堅持努力,去改善自己當下的處境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

哦,對了,心理學已經有統計研究證明,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比父親的資產豐厚程度對孩子的成就影響更大。

也從側面印證了,教育比財富更能成就孩子的人生。

所以,我說這些並不是來打擊窮人的信心和希望的。

我只是在陳述事實,並進行邏輯分析。

並且,若你家庭貧寒,不必因此而膽怯、自卑,愧疚自己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給孩子最好的,除了財富,還有知識,好的教育理念,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父母的愛和時間。

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真正最寶貴的資產不是金錢,而是時間。

父母願為孩子付出金錢的多寡,由能力決定。

父母願為孩子付出時間的多寡,由父母有多愛孩子決定。

以上。


窮是要怎麼定義呢?是相對意義上的不足,還是絕對意義上的赤貧?

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定義,我覺得自己家庭都屬於窮那一類的。以我們家為例,偏遠山區,有多偏遠呢,就是現在我回家進了屋手機信號就無服務的那種程度;家徒四壁,家裡的傢具、電器幾乎都是在城裡生活的伯父折舊後運回老家的。經濟情況就這樣,小時候更窮,具體地說就是我們早上六點過起床做飯吃然後走近一個小時(我現在要走50分鐘左右,對,現在依然沒有公路,而我依然沒有車~ )去鎮上的小學讀書,中午沒有午飯,只能等到下午放學後回家大概四點鐘吃飯,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上初中住校。上初中我要生活費啊、學費(暴露年齡),爸媽沒辦法就只好去外省打工了。

我們家三姐妹,我是老大,本科畢業後在家鄉(算是)四線城市當公職人員;我大妹比我小兩歲,跟我一起,也是本科畢業後在事業單位上班;小妹現在在市裡面讀高中。在外人眼裡也算是人模狗樣了。

總結我們家庭教育(我爸媽也是老實本分的田裡人,初中+小學),父母的性格真的很重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還有就是各路親戚和社會人士的幫忙,我小時候可沒少接受到各種扶助,真的很感謝他們。好像偏題了~我爸媽的性格提幾個點:

1、不主動在孩子面前叫窮叫苦。我到二十多歲買不起房子的時候才意識到我們家是真窮!但我從來沒有從我爸媽口裡聽到過。我小時候沒心沒肺的也不覺得自卑,現在才感覺到很多現實無力感。

2、不打罵孩子。可能我們幾個從小就比較聽話,不皮,我從來沒被我爸打我,唯一一次被我媽打了小腿肚,就是帶我妹妹去池塘里洗冷水澡。呃,那池塘超級淺,還沒我家水缸深。我爸媽從來沒有呼天搶地聲嘶力竭地罵過我們,一次都沒有。

3、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我爸媽沒打過架,吵架我也沒見過,主要是我媽性格好,不跟人爭吵,鄰里之間沒紅過臉吵過嘴。每次我媽生氣就冷戰,然後等著我爸去哄。現在倆人年齡大了,此風越來越盛,我們都覺得他倆都是秀恩愛來著,簡直辣眼睛~

4、在能力範圍內給我們最好的。我爸媽幾乎不叫我們乾地里的活兒,導致我高中放假到外婆家幫忙地里鋤草,被我外婆好一通嫌棄,我根本就不會做~但家裡做飯洗衣的少不了~我上次跟我媽開玩笑說,我都長大成年了,終於過上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日子了~哈哈

5、學習上基本不管。我爸媽也是不愛學習的人,沒辦法給我們輔導教育,就學校全托。小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在家種地。但是那時候我小著呢,連鋤頭都拿不動,誰曉得種地是個啥意思,也從沒當回事兒。我現在反而要到地里去幫忙了,算是體驗。要是小時候就去體驗過,我覺得大概能學習更努力一點兒吧,呵呵。

可能還是言傳身教起到的作用最大,父母的性格和為人,就是滋養你成長的土壤。性格決定人生,真的不是虛話。


主要先看教育如何定義。就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判斷教育如何都是從成果判斷。

當我們見到一個孩子說話落落大方,彬彬有禮,我們通常認為孩子教育的好。

我本身是窮人,我的切身感受是,窮人的孩子通常都會或多或少有自卑感。給人感覺就是沒見過世面,會慫。

其實從本質來講,大多數富人的成功,都有其自身原因。而當今社會,一般來講富有即是成功。而孩子生活在富有的家庭,就會受到來自家庭的成功因素影響。

但就我個人而言,從長遠看,以及當今發達國家成果看。社會整體的生活舒適不僅僅看財富。素質品德很重要。很可惜,現在現實生活中,素質品德並不被認為有價值。

捫心自問,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品德高尚的人,還是生活富足的人。答案就決定了對你而言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

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目前在我國不同的地區,用有一手不夠硬。在這種前提下,不要想當然,說漂亮話。

不害人不吃虧就燒高香了。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自己窮孩子出身,也算屬於從小比較聰慧的類型,鄰居的小孩很少有上大學出來然後正經工作的,我現在考上了省城的編製。從小父母屬於情商不太高,還記得小時候邀請小夥伴來家裡玩,卻被母親當著好朋友們痛斥一頓,具體原因,感覺自己並不曾做錯事從那以後再也沒有邀請過別人來家裡玩了,而且也不贊成我去別人家裡玩,親戚家也不可以。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說要爭氣,我們家三姐妹,想生個男孩兒,不過沒如願,父母經常對我們訴說親戚們的現實和無情,訴說他們的辛苦。記得小時沒有什麼娛樂,因為不敢,怕被他們認為是錯的。他們也只看重成績,其餘一概不在乎,人際交往,正確溝通,都沒有。現在的我有時還會陷在原聲家庭的影響里不能自拔。


推薦閱讀:

都說澳洲新移民找工作難,是真的嗎?
在新加坡學珠寶設計的體驗
幼兒園戶外環境構建,讓環境與孩子們互動起來
成人學鋼琴,老師沒有讓練習基本功,光讓彈曲子,這靠譜嗎?

TAG:教育 | 人生 | 家庭教育 | 社會 | 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