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以把任何東西都看作是工具嗎? 比如思想,情感,語言等?


關於工具的探究

工具是意識對信息的一種處理結果,比如一個嬰兒看到了一瓶水,在感覺識別中,能夠識別其顏色,氣味等信息,但是在記憶識別中是模糊的,他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功能,自然也就無法有效的使用,也就滿足不了自身目標,那麼工具的概念也就無法產生,等慢慢長大了,懂得這瓶水就是解決我們饑渴問題的工具。同樣的,一部用外語寫成的書籍,對於文盲而言就失去了承載信息的功能,它的作用遠不如肢體表達,乃至一幅畫。總而言之,事物成為工具,首先要識別其特徵,其次將其功能與自我目標融合起來,第三步是實踐使用以檢驗效果,最後是強化或修正認知結果。

假如一個事物的聯繫圈(即事物與他物聯繫的範圍與途徑)能夠被主體使用以達成主體的目標,那個該事物對於主體而言就是工具。也就是說,主體認為能夠用來間接達成目標的事物,就是工具。

解析:1,工具的概念只存在於主體所認為的現實範圍內,即只有思維能夠識別其特徵與功能的事物才可能成為工具。

相對的,一個事物如果不能被思維識別其功能那麼也就是無法成為工具,比如我們可以分辨手機與食物,手機可以上網,食物可以果腹,但是手機和食物上面都布滿了細微的灰塵,由於我們無法有效識別其位置、分布、大小與顏色等等特徵,因而沒有將其考慮到工具的範疇,但這不是說這些灰塵沒有被識別就不存在了。

放眼到宏觀決策中,除了我們身邊的較為熟悉的人,我們對其他陌生人的識別程度僅限於一個數字,比如汶川大地震死亡了多少人,對於你我而言,就是個數字而已,這是由我們對於該事物的識別水平決定的,因為沒有更為詳細的信息,也缺乏足夠有效的演算法,我們對於陌生事物只能做一些基礎的概念類識別,如90後怎樣怎樣,大學生怎樣怎樣,哪個廳級官員落馬了,哪個教授又不檢點了,大家不再關心具體人的名字,而儘是冠以不同身份的標籤,很簡單,就算告訴了你名字,又能如何,根本就不認識嘛,大家的群情激奮往往不是針對某個誰,而是該個體所代表的身份群體,這個代表很有意思,不是該個體主動願意代表,也不是身份群體選擇的代表,而是義憤填膺的輿論認為的「代表」,在情緒面前,理性很難有所作為,可悲,可嘆。

我們對於陌生事物的標籤識別歸根到底是思維特徵決定的,即抽象信息的線性排序,好了不展開了,否則又是一大篇,在此我們只需記住一點,那就是能夠成為工具的事物必然在主體能夠識別的範圍之內。

工具只是一種主觀描述的概念,它不等於物質,也不是毫無章法的想像,工具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個體目標。個體的目標,分為具體目標和抽象目標,因為目標的標準化不同,導致對於工具的取捨就大相徑庭。嚴格來講,抽象目標是無法實現的,為何,因為抽象的概念本身就不存在載體,就好像如何給嫦娥描眉一樣,你說怎麼做到,但抽象目標卻又十分重要,很多時候要遠遠大於具體目標,是因為意義,抽象目標的意義是長遠而深刻的,這是由抽象目標的特性決定的,因為既然無法一蹴而就,那就不得不長久的靈活的堅持下去,這樣能不長遠而深刻嗎,比如具體目標的吃十個雞腿,抽象目標的健康,再比如具體目標的期末考試一百分,抽象目標的素質教育。具體目標因為目標是有載體且具體的,而工具本身就是一種能夠對現實產生影響的事物,那麼就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具有不同屬性的工具,畢其功於一役,這種目標無論是計劃還是實施都是可以有效完成的,當然也有完成不了的,即使如此,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而非不知如何是好。抽象目標,由於缺乏現實載體,不得不用具體目標去替代抽象目標,否則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比如如何體現媽媽對孩子的愛,做豐富美味的食物,買漂亮的衣服,買孩子需要的營養品,陪孩子談心和玩耍。正是這樣一個個有效的拆分與具體,媽媽的愛就在這些行動和事物中體現了出來,但結果真是如此嗎,不見得,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這些呢,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此處的知道是心理需要,而非身體需要,這裡要再深入不得不涉及現實利數與思維利數的內容,不再展開了。簡而言之,工具是為了完成目標而具有價值的,因為目標本身的特性而導致工具的使用出現巨大的不同,比如對待金錢的看法。

3.工具的聯繫圈。聯繫圈是指事物之間聯繫的範圍與程度,一個事物若與他物發生聯繫,就會形成聯繫圈,聯繫圈不是穩定不變的,會因為物質的穩定性不同而發生變化。對於主體而言,所謂的間接影響就是目標或結果超出了主體聯繫圈的範圍,而不得不藉助或更為有效的使用他物的聯繫圈。比如我們看新聞,我們並沒有可能親自去獲取如此海量的諮詢,那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到達現場,收集信息,編輯成為文字,圖片或視頻,以電子或紙質的形式發行,直至我們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為止。再比如手機,手機就是一個信息的收集器,信息的編輯器,信息的發射器,因為信息的無限大量穩定傳播,使個體之間達到和外界交流的目的。這些工具的聯繫圈就是存在於主體對於該事物的識別與認知結果之中。

4.所有的工具都是有限的,體現在工具具體功能的有限性,比如手機能夠接受和發射信息,卻不能裹腹,衣服能夠禦寒,卻不能代步。其次,使用工具的成本或代價也是有限的,存在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這個限度會因為外在環境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們拿一個雞蛋,我們需要付出一定的生物能轉化為手的動能才能將雞蛋拿起,如果力量過小就拿不起雞蛋,如果力量過大就會捏碎雞蛋。因為個體能夠輸出的能量與資源的有限性,又進一步限制了個體能夠使用的工具屬性,比如騎自行車,成年人與小孩子面對同一樣的工具,功效產出是不同的。

5.工具的作用是間接達成主體目標。那些主體能夠直接達成的,比如呼吸,生氣,血液循環,看個美女等等,屬於聯繫圈的內容。我們應當分清楚,聯繫圈是有限的,所以聰明的人類不得不尋找他物的聯繫圈以達成更為高級或複雜的目標。而且工具的使用必須在主體聯繫圈內,比如遙控器能夠設定電視節目,但是遙控器只有被握在手中才能發揮威力,假如是在你的身旁,你不用手去拾取,僅憑意念下達命令是斷然實現不了的,假如遙控器在另一個房間,被你遺忘在某處,那麼除非你能找到並拿在手裡,那麼遙控器的主要工具屬性就喪失了。

人類正是藉助一個個他物的屬性,一個鏈接一個,一個撬動一個,使自己的指令像多股諾骨牌一般層層傳遞,直至完成一頓美味的午餐,看到一部精彩的電影,欣賞一首悅耳的音樂。我們就是這麼做的,但對於背後的機理卻鮮有人探究,填飽肚子,就忙著攀比,哪還有功夫去細想這些毫無用處的道理,你說是不是,碌碌無為的朋友。


如果情非得已,非要這樣的話,有的人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個人覺得,那個人一定不會有生而為人的幸福。因為思想和情感是一個人獨有的保持自我的東西,一個人連保持自我的東西都變成工具了,我覺得這樣的人本身就被物化成工具了,就像是機器人,甚至連奴隸都不如,奴隸雖然身體被奴役,但是思想和情感好歹是自由的。


如果能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功能的,那自然就可以把一切事物都看做工具。而事物的功能是由人自己主觀裁定的,所以如果你可以做到為一切事物定下一個功能,就可以把一切事物都看做工具。


「看作」,太唯心了,這個不存在可以抑或不可以什麼的。


可以把任何東西看作任何東西,至於怎麼看,到底看成什麼,就是一件很唯心的事情了


也對也不對。

比如從上帝視角看,所有的一切都是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簡單理解為工具。這個工具是永久的。伴隨著整個事件的發生到結束。

離開上帝視界,從小範圍看,用馬哲的話講,工具會得到解放,簡單的說,在目的之前,一切都是過程,也就是工具。目的之後,工具會得到解放。舉個例子,偉大的黨教育我們,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所以我們在實現這一過程中,都是工具,一旦共產主義實現了,我們作為工具的屬性就得到了解放。當然這是理論上的,事實上,工具的屬性會不斷轉化,進化。


我們這裡是物質世界,那道檻應該是跳不過去


應該可以,不過這種工具應該不是物質世界的東西。


推薦閱讀:

鶴立雞群是優勢還是劣勢?
如果只有你可以看到別人的思想,會發生什麼事?
小論社會契約與政府意志、組織以及自由的存在
從中島美雪的歌能聽出她是個怎樣的人呢?

TAG: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