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對孩子完全沒有耐心,孩子四年級了,在教育上我真的很急躁,控制不住發火,知道這樣不好?


謝邀,其實我在這個問題上還挺有發言權的,我家娃小時候就是那種讓我特別焦慮的孩子,感覺不聰明,性格不開朗,學習不開竅等等等等,那時候每天都很焦慮,覺得自己教育方法不對,把孩子毀了,但是有時候又控制不住要發火,後來慢慢覺得不能這樣,就努力控制情緒(人的情緒真的是能主動控制住的),告訴自己:淡定淡定!遇到不滿意的時候就漸漸能壓抑住怒火,這樣形成習慣之後,再遇到給他講題他不懂,你就假定他接受能力慢一點,再多講一遍,這樣慢慢地你的忍耐度就提高了。我家孩子後來慢慢地就越來越好,各方面能力都大幅度提高,現在高中,成績優異,性格開朗。記得以前我看到有一首詩,好像叫《領著蝸牛散步》,說得特別好,我覺得養育孩子真的得有這種心態,這樣就會良性循環越變越好。我搜了一下,你看看: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台灣 張文亮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儘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儘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分享: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

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里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送給所有正處於忙碌中的爸爸媽媽


謝邀!

父母容易對孩子發火的原因有很多,我總結出的幾個原因是:

1、父母不懂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我們找不到正確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導孩子。當孩子出現家長眼中的問題時,往往家長沒有思路和方法解決這些問題。一旦問題不斷出現,家長又解決不了,發脾氣就是一種最容易讓家長上癮的宣洩方式。

所以,家長需要學習。

2、父母管得太多,深怕孩子犯錯

關於孩子的事情,無論大事小事,也無論孩子能做,還是不能做的一律都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孩子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也需要一個犯錯的過程。很可惜,由於獨生子女養育成本和風險的不斷增高。家長深怕自己一不小心的疏忽耽誤了孩子的學習,更怕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危險因素的影響。所以,家長會盡全力地操心很多關於孩子的事。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如果有過多的人為干預他們的正常成長,不僅會負面影響到他們健康成長,也會讓他們更排斥過度干預他們獨立成長的人。特別是當家長過度干預時,他們要麼會習慣家長所謂的好心,會越來越不把家長當回事。也自然就不會去聽父母的話,就會越來越叛逆;要麼就成了沒有主見的人,什麼都聽家長的。不聽家長的,家長會發脾氣;太聽家長的,家長還會發脾氣。

所以,家長需要學會放手

3、父母的過度陪伴

由於社會競爭程度地不斷加深,父母耳濡目染太多殘酷競爭的案例。自然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痛苦的覆轍,更希望孩子能複製自己成功的經驗。外加上現在教育上的種種壓力,強調父母對孩子陪伴的重要性。不同教育機構組織的親子活動,都在不同程度上讓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陪伴。而父母也發現一個現實問題,由於過早或過度地讓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孩子越來越缺少玩伴。這時,父母會被動或主動地開始承擔起孩子玩伴的角色。即使當孩子有玩伴的時候,父母也會不自覺地參與其中。本來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件好事,但凡事過了一個度就會物極必反。畢竟成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準則和孩子都會有巨大的差距。這些差距就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一種不對等和不平等的關係。一旦父母沒有把握好度,沒有處理好這些關係,和孩子間的矛盾就會不斷出現。矛盾出現後,孩子會感受到極大的委屈。如果家長沒有理解孩子,孩子就會表現出一些讓家長無法接受的行為。這時,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叛逆,就會覺得孩子沒有體會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委屈,家長也委屈。孩子委屈會哭、會鬧,也會發脾氣。家長委屈不哭、不鬧,但會發脾氣。

所以,距離產生美。學會給自己和孩子間保持一個健康的距離

4、父母缺少時間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終身事業,但不是唯一事業。父母有自己的社會責任,也有自己的家庭責任。養育孩子很重要,但這也只是很多重要事情的其中一件。孩子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十幾或是幾十年的時間。父母由於要承擔的責任很多,沒有太多的時間等待孩子緩慢的成長。家長就像是在一個浮躁激進的股市裡,每天都能不斷地聽到神話一般的快速造富故事。就會誤以為自己的孩子也能快速地成為神童,或是通過某種捷徑讓孩子踏上神童或是學霸的道路。這時,父母就不會把太多的時間花到孩子嘗試、試錯的過程中。只要孩子做錯了、做得不夠好,他們就是在浪費時間,就是在浪費父母的良苦用心。缺少時間的父母不對孩子發脾氣,都對不起自己的良苦用心。

所以,養育孩子的最大成本是時間。但我們需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5、父母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

「孩子吃過的飯,始終沒有父母吃過的鹽多。」我們父輩常說的話,現在我們沒有對孩子常說。但這句話對我們潛意識的影響,會是終身影響。當我們作為父母時,我們會在很多時候誤判孩子的行為、語言和他們思想。我們會拿成人世界裡的行為準則,去判斷孩子的對錯。我們並不是故意這麼去做的,而是我們無法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去判斷、去理解孩子。我們會自然地以為自己是對的,哪怕不是全對,大多數也是對的。在這個前提下,當我們再看孩子、再衡量孩子時,就非常容易把孩子的各種行為、語言、思想判斷成錯的。父母對的多,孩子錯的多。父母的對,孩子不接受;孩子的錯,自己又不能馬上改。此時,父母們還能淡定和平和嗎?不發脾氣,就已經是很好的父母了。可不發脾氣,內傷都能憋出來。家長是發,還是不發呢?

發過脾氣的家長應該會有一種體會,就是發脾氣會上癮,發完脾氣會後悔。於是,家長總會不斷地後悔、甚至懺悔。孩子就會逐步被家長推到自己的對立面。慢慢地家長會發現孩子和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越來越生疏。自己的脾氣也會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自己不能再發脾氣時,可能就會不再發脾氣了。

為了不形成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的局面,家長除了去找到自己對孩子發脾氣的真正原因,還需對症下藥一點點去修復、去調整。就像中醫治病一樣,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緩慢過程。

真的急不來!


首先你要去學習「情緒管理」,如果學了不少課,看了不少書,還是無法控制情緒,就要去尋找原生家庭的問題了。可能你的父母或者你的重要養育人中至少有一個人是這樣,你要去探索和發現。還有就是看一看自己有沒有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如果有的話,要去找專業的心理治療。最後就是給自己心理營養,努力地去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把時間和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多滋養自己,多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


作為家長,如果對於教育孩子的方法完全不懂,當面對孩子的成長中的種種問題時,就會感到焦慮,焦慮就會導致你煩躁。如果告訴你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較緩慢的過程,到哪個年齡能達到哪種程度?學習的能力,情商智商他都有一個界定,也許你暫時不能理解,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都帶著愛出發,為了孩子的未來而著想,所以為了孩子的話,學一些家庭教育相關的知識,或參加一些講座的,這樣的話呢?你掌握了這些基礎的教育方面的知識你就不會顯得那麼焦慮,對於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你就會應對自如。當然作為家長,提高自身的個人素養也是教育環節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你的焦慮和煩躁會影響到孩子,他在你的面前也會像你一樣,學會了焦慮和煩躁,他會用這種情緒和方式去應對以後生活中的事或人,想想十幾年以後你會培養出來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所以家長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從當家長的那一天開始就應該學習,畢竟我們作為家長,是血緣關係賦予我們的關係和責任,而沒有誰去學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也沒有哪一個老師來教你怎樣做好一個家長!


因為你沒有愛,如果你不愛你自己,你不愛你孩子。如果你是個願意愛的人,那你會充滿善心的。


推薦閱讀:

兩個男孩的家庭父母會偏心嗎?
孩子因為初一成績下滑,導致現在不想上學,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勸解?
三種方法學起來,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
兒童教育早知道
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李玫瑾教授竟然教你這樣做......

TAG:家庭教育 |